楊振,潘思恩,張會君
近些年,我國家庭結構功能發生較大變化,社區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多,居家養老成本也在逐年提高,使得養老問題加劇[1]。傳統的養老模式中,常忽略老年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社區互助養老是指以社區為單位,整合社區內所有生活能自理的低齡老年人及養老資源,讓低齡老年人實現自助、互助的養老形式,其屬于一種志愿服務活動行為[2]。社區互助養老模式作為新興的養老模式之一,目前,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觀意愿的橫斷面調查[3-5],針對低齡老年人社區互助養老動機的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表明,個體對事物的功能化需求和接受程度能夠使其產生相應動機,進而驅動其采取相應行為[6]。因此,了解社區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動機至關重要。本研究運用半結構式訪談,了解社區低齡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情況和參與動機,為提高社區低齡老年人互助養老參與度提供參考。
1.1對象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目的抽樣法,以盤錦市鶴鄉社區的低齡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69歲;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良好;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非長期居住在社區;②重大疾病恢復期(心肌梗死支架術后、腦血管疾病等);③溝通障礙。考慮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結構和健康自評等因素,遵循資料飽和原則,本研究共訪談社區低齡老年人15人,男8人,女7人;年齡60~69(64.20±2.77)歲。文化程度:小學8人,中學及中專4人,大專3人。婚姻狀況:已婚9人,離異2人,喪偶4人。家庭結構:獨居6人,與配偶生活5人,與配偶、子女生活3人,與配偶、父母生活1人。健康狀況自評:一般3人,好2人,良好10人。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以Clary等[7]提出的功能理論為基礎,該理論從“需要—動機—行為”的視角出發,強調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動機多元化的觀點,即志愿者所表現的行為或動機可能是為了滿足其多樣性的功能需求。采用質性研究中現象學研究方法,研究者對社區低齡老年人進行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入訪談。研究者根據前期的文獻回顧、研究目的及4名專家咨詢結果設計訪談提綱,經過對1名社區低齡老年人預訪談和課題組論證后,對訪談提綱進行完善并最終確定。具體提綱內容:①您聽說過互助養老模式嗎?②您聽完我對社區互助養老的解釋后,對此您有什么看法?③您認為哪些主要因素會促使您去參加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活動?研究前由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幫助發布招募啟示,有意愿接受訪談的老年人經課題組成員審核,并經訪談對象允許入戶訪談。訪談前向訪談對象解釋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獲取訪談對象的正式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正式訪談前對社區互助養老概念進行闡釋;向訪談對象征求在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的許可,并承諾音頻只供本課題組研究使用。在訪談過程中著重觀察并記錄訪談對象的表情、動作和眼神等非語言表達,以保證資料更全面、具體、可靠。資料以A~O編號記錄。
1.2.2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24 h內由2人同時將訪談音頻轉錄成文字形式,并逐一對照。將個人信息及訪談過程中訪談對象的非語言表達進行整理并與轉錄文字一一對應。采用內容分析法[8]對訪談資料進行處理與分析。
2.1對互助養老的認知 社區低齡老年人對互助養老接受程度較高,但認知程度較低。A:“不太清楚社區互助養老,是新政策嗎?還得麻煩你幫我解讀解讀。”D:“什么是互助養老?從來沒聽說過,是互相幫助嗎?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我都會去幫忙的,我非常贊同社區互助養老,我以后也會非常需要的。”H:“我太支持這個了(社區互助養老),住在我對門的張姐,孩子在外地,老伴已經去世了,去醫院看個病啥的都是我陪她去,具體的不太清楚,這是不是就屬于互助養老?(驕傲、欣喜)。”本組僅有1名受訪者了解社區互助養老,J:“我聽說過,我女兒所在北京的社區就在做這個社區互助養老,我在網上也看到過,她說非常好,我強烈支持咱們社區也辦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活動,我以后也會有需要。”
2.2互助養老的參與動機
2.2.1互利互惠 多名低齡老年人表示實現自助、互助的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在幫助他人之后自己在需要時也能得到相應的幫助,從而緩解未來自身的養老壓力。A:“這個(社區互助養老)很好啊,既幫助了別人,到自己需要的時候,也能接受別人的幫助,互幫互助。”I:“如果開展這種活動我會第1個報名參加,我覺得大家都會參加(積極、興奮),不僅是在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啊,如果社區內的老年人都互幫互助,我們的養老壓力一定會減輕。”
2.2.2價值表達 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繼續發揮個人余熱、實現自身價值是大部分低齡老年人愿意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重要動機之一。E:“我是退休藥師,教會大家管理藥品是我的強項,也算為這個互助養老作貢獻了(非常欣喜)。”D:“我身體一直不錯,啥毛病都沒有,真要是社區需要我去幫助別人,說明我還能為社區作貢獻,還是有用的(羞澀地笑)。”M:“聽你說完這個互助養老活動,我覺得真好。參加互助養老活動,我可以幫忙照顧年齡較大的老年人,幫他們做飯,陪他們去衛生所。我是一名老黨員呢,我有義務幫助他們。”
2.2.3經驗學習 部分低齡老年人表示通過社區養老志愿服務活動,能夠積累一些養老照護經驗與技能。O:“我覺得這個(社區互助養老)非常好,別看現在身體不錯,誰都有老的一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還能學一學養老照護經驗,學會照顧自己,減輕兒女和老伴的負擔。”B:“剛剛你(訪談者)說是集體志愿服務嘛,這樣可以在這個集體學習一些養老照護經驗。”
2.2.4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是社區低齡老年人參與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動機。大部分低齡老年人表示,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是高尚的公益活動,成為社區互助養老服務志愿者,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老年人。C:“我非常愿意參加這類組織,陪他們說話,讓他們不孤單;幫忙照看他們,這都是行善積德的大好事,是值得驕傲的事。”L:“都在一個社區里住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他們解決煩惱和困惑,看到他們好,我也非常高興,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
3.1加強社區宣傳教育,提高互助養老認知度 相關研究表明,社區低齡老年人對互助養老的認知程度嚴重影響互助養老志愿活動在該群體中的開展[9]。訪談結果顯示,低齡老年人很少聽說過社區互助養老相關內容,但對于社區互助養老的實施總體呈支持、肯定的態度,與陶巍巍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由于年齡等因素,低齡老年人接觸外界信息較為閉塞,加之社區互助養老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11],并未普及,故低齡老年人對其認知程度較低。相關研究認為,不同個體所表現出的相似行為和態度可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動機需求[12]。當吸引低齡老年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與其希望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獲得滿足的功能性需求相匹配時,這種信息驅動低齡老年人產生的行為動機更加具有說服力。社區互助養老作為志愿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低齡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從而產生參與互助養老的動機。因此,社區作為低齡老年人互助養老的重要載體,不僅需要承擔低齡老年人的日常事務管理,還應積極探索與開展新興的互助養老模式,通過講座、海報及宣傳冊等形式對社區互助養老模式進行宣傳,以提高社區低齡老年人對互助養老模式的認知度、接受度,進而提高其參與度,使其受益于社區互助養老。
3.2個性化的措施激勵,提高老年人參與積極性 相關研究指出,動機與收益的匹配程度越大,志愿行為的工作滿意度越高,則參與服務的意愿越強烈,持續性越高[13]。訪談結果表明,互利互惠是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動機之一。一方面,低齡老年人在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活動中會積累養老經驗;另一方面,國內外社區養老互助模式的開展大多堅持公益性和激勵性相結合的原則,低齡老年人可通過互助時間的積累成為受助對象,享受養老服務,可促進其參與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活動。因此,需開展全面、個性化的激勵措施,以提高社區低齡老年人參與互助養老的積極性。社區應利用多種途徑和形式在主流的社區養老志愿服務中增添“激勵”元素,突出內在性報酬的作用,即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過程中以某種因素作為參考,在自身有養老服務需求時能夠獲得相應的回饋,如“時間銀行”(補償反饋機制)互助養老模式[14],即強調養老服務時間對等的基于“勞務互換”的志愿服務模式,以提高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3.3分享互助養老案例,鼓勵低齡老年人價值表達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低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加,一方面由于低齡老年人在某領域有滿足其專業價值的需要,另一方面低齡老年人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其擁有多元化價值表達的人生追求。因此,互助養老團體應積極分享互助養老成功案例,運用滾雪球方法激勵更多的低齡老年人加入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隊伍;此外,對有特長的低齡老年人委派專業任務,充分鼓勵其在互助養老的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認同。
3.4注重專業技能培訓,提升互助養老專業性 訪談結果顯示,低齡老年人普遍認為社區互助養老可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經驗、實踐知識和鍛煉能力的機會。由于低齡老年人目前有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但其經驗或技能仍不夠完備,社區互助養老能夠幫助其提高養老技能和豐富養老經驗[15],因而會產生參加社區養老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進而觸發參與行為。組織者應注重加強養老隊伍專業技能培訓建設,提升互助指導的專業性與規范性;加強社區互助養老服務組織力量,考慮互助養老團隊與專業人才結合的必要性,使低齡老年人能夠真正從中獲取養老知識和經驗,并加以實踐,以提高低齡老年人實際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能力。
3.5宣傳養老奉獻精神,展示參與者受益成效 利他主義作為低齡老年人參與社區互助養老的主要動機之一,貫穿訪談始終。低齡老年人在表達利己主義的動機時常摻雜著較大比例的利他主義,與郭靜[16]的研究結果類似。助人為樂和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低齡老年人豐富的人生經歷中,不斷踐行著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傳統美德,故低齡老年人對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的認同感較強,進而產生積極的參與動機。在開展社區互助養老志愿服務的同時,社區各部門可協助宣傳互助養老模式,展示參與者受益成效,進而激發社區低齡老年人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低齡老年人愿意參入社區互助養老。
低齡老年人對社區互助養老的認知程度較低,但接受程度較高;并且參與互助養老的動機明確,不僅僅追求奉獻精神,還有其人群特異性。因此,需加大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宣傳力度,強調“內在性報酬”的作用,以促進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本研究從社區低齡老年人真實的主觀感受出發,了解其對互助養老的認知和參與動機,在客觀評價中存在一定局限;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應采取混合性研究方法,以主、客觀相結合的視角對結果進一步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