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悠久的飲茶歷史。自漢代始,就已經有了飲茶的相關記載。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飲茶文化已經多角度滲透到當時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飲茶之風的盛行也為我國瓷質茶具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文化空間。
唐代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唐人的物質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也相應地變得多彩多姿。飲茶,這種漢魏時期只在貴族階層上層社會小范圍流行的風雅之舉,到唐代后進入了市井百姓的視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輔,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從上述描述可見飲茶已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唐代日常生活文化的情景。
飲茶在唐人的生活中占據著一席之地,這種飲茶風尚在唐代的流行主要歸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宮廷貢茶的出現。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不僅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體現在水陸交通的便利發達。交通的快捷,為茶葉的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唐代貢茶不僅產量集中化,而且品質上乘。唐代的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一是朝廷直屬的貢茶院制;二是地方繳納的納貢制。朝廷會選擇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利且茶葉種類繁多的地區建立貢茶院。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浙江北部的顧諸茶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官焙茶園。第二,《茶經》的問世。《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最完整且最全面的關于茶文化的著作,由唐代陸羽所著。《茶經》詳盡記述了茶葉的歷史源流,生產技術、飲茶技藝及茶道文化。提出了“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的概念,對于茶具的選擇也從窯口、釉色等方面作出了深刻的剖析評價。第三,佛教的興盛。唐代時,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全國各地興建了大量的佛寺,且僧人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由此可見,茶道與參禪占據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佛教規定戒葷食素,不得飲酒,專注打坐,一心參禪。而飲茶不僅有助于僧人生津止渴,提神醒目,對于修身養性也具有重要意義。“禪茶一味”正是對禪茶文化最好的闡釋。
陸羽在《茶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則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越窯、邢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為唐代七大名窯,越窯、鼎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婺州窯、岳州窯都為當時生產青瓷的重要窯口,邢窯則主要生產白瓷。唐時以越窯青瓷和刑窯白瓷最為著名,有著“南青北白”之譽。陸羽贊越窯、岳州窯瓷器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贊鼎州窯瓷器為:“推鼎州瓷碗次于越器,勝于壽洪所陶”。
刑窯是唐代白瓷燒制較為著名的場所,其對白瓷的燒制有著獨特制瓷工藝和先進的燒造技術,燒制出的白瓷胎骨潔白,質地堅硬,瓷釉以粉白色略帶黃色為主,整體呈現光滑水潤效果。陸羽稱之為:“類銀,類雪”。晚唐詩人皮日休也在《茶中雜詠·茶甌詩》贊邢窯瓷器為:“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
而當時的越窯瓷則被稱為“類玉、類冰”。整體顏色以淡青色為主,與茶湯交相呼應,凸顯益茶這一特點。越窯瓷在《茶經》中的出現頻率最為頻繁,是當時的人們最為推崇的瓷質茶具。晚唐詩人陸龜蒙曾對越窯陶瓷有這樣的描寫:“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足以說明當時越窯瓷的獨特韻味。唐代的越窯瓷,胎體結構較厚,呈現灰黃色,與青釉交相呼應,在光線作用下能夠產生不一樣的光影色彩,使其整體看上去更加滋潤有光澤,如美玉一般溫潤。值得一提的是,越瓷中的精品只進貢皇室使用,時稱“秘色瓷”。
唐朝的瓷質茶具主要為茶碗,以敞口為主,多為花口造型,碗身直立,這種設計使得茶湯不易外灑。茶口與茶身之間存在一定距離,容易持手,便于品茶。茶碗之下設置碗托,托面中間部分會向內凹陷,其中一些碗托的凹陷處或刻或繪有裝飾圖案,這些細節的處理提升了茶具美感,增強了其藝術性和設計感。
宋代時,茶葉的種植、制茶技術等相較于唐代更加成熟,飲茶文化也越來越普及。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以下四部分內容:一是茶區從東向南遷移。唐代時,茶葉的種植有山南、淮南、浙西、浙東、劍南、黔中、江南、嶺南八大茶區,遍布全國的八個道、四十三個州郡、四十四個縣,每年的新茶會趕在清明前按時送到都城。但到宋朝初期,因為天氣變化原因進入到了歷史上的寒冷期,使得春茶的采摘時間向后推遲,這使得許多茶區的茶無法在規定時間內送達京都。南方地區氣候宜人,茶樹發芽時間早,逐漸將茶的種植區域向南方轉移,使每年春茶能夠在規定時間內送到指定地點,供皇室貴族品茶。二是制作技術的發展。隨著茶栽植地的變化,相應的制茶工藝和手法也在優化改進和創新,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皇家貢茶——“龍鳳團茶”的制作。龍鳳團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造型的紋飾而得名,蘇軾在《荔枝嘆》中提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就是對龍鳳團茶最好的詮釋。三是斗茶之風的盛行。宋代的文人墨客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創作出了許多極具代表性的詩詞作品。如蘇軾的《月兔茶》,詩句將月兔茶的妙處生動展現出來,全詩都在贊嘆月兔茶的美好珍貴。北宋年間,斗茶風靡。斗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巔峰,蔡襄在《茶錄》中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炯盞、點茶等程序。即先用微火將陳茶餅炙干,之后用凈紙包裹碾碎,再用絹羅篩過,茶粉要越細越好。“羅細則茶浮,粗則沫浮”。候湯是最難的一部分,需要對點茶用水的煮沸狀態加以嚴格把控,一旦出現火候不足的情況,就會影響到茶的整體質量。另外,在飲茶前還會將茶盞加熱,這一環節被稱之為烙盞,目的是確保茶倒入茶盞內不會存在快速降溫的情況,以免影響茶的口感。之后將沸水注入開始烹茶階段,制得口感尚佳的茶品。在斗茶中還會引起分茶現象,該情況其實是茶藝技巧比拼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茶湯顏色達到標準要求的關鍵。四是茶館文化的興起。宋代飲茶之風在民間風靡,以志茶為業的茶肆、茶館數量龐大。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中就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壺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兇吉一事,點水鄰里茶水”。南宋遷都臨安以后,居民戶籍大增,為適應不同階層和職業者的不同社會需要,出現了適合各個階層的茶館,自此茶館文化也成為一種獨特的飲茶文化。
宋代是我國飲茶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也為陶瓷茶具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宋代的瓷質茶具以茶盞為主,敞口細足,形似斗笠。茶具釉色以黑釉、白釉、青釉、醬色釉和青白釉為主。當時的“官、哥、汝、定、鈞”五大窯、饒州窯、吉州窯、建陽窯等均是重要的陶瓷茶具生產窯口。宋代時盛行“斗試”之風,而斗茶先要斗色,色澤“以純白為上”。所以作為“斗試”之用的茶盞,以黑色為貴。因此,此時黑釉茶具得到了迅速發展,江西的吉州窯、福建的建陽窯、四川的廣元窯,都是南方生產黑釉茶具的典型窯口。
黑釉,也稱“天目釉”,是當時最具特色的茶具釉色之一,尤其是黑釉窯變,品種繁多,數量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等都是黑釉窯變的名貴品種。在窯變工藝下,黑釉會產生一些較細的結晶體,燈光的映照會使其出現微妙的色彩變化,更加凸顯茶具本身的獨特性和藝術性。黑釉中的木葉紋也是當時陶瓷茶具中較為獨特的一種工藝效果。木葉紋裝飾在碗口、碗壁或碗底,葉紋通常為金紫褐色,形式新穎,風格淳樸,給人一種平和深邃、幽靜雅致的風味。構思精巧,意境深遠,是宋人斗茶的珍品。龍鳳團茶與黑釉茶具的出現為當時茶文化及瓷質茶具的發展帶來了較大助力,也奠定了瓷質茶具和飲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飲茶之風和瓷質茶具作為唐宋期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從物質器具和日常生活記錄了唐宋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景。一方面反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也記錄了唐宋時期茶具生產和使用中的文化語境和審美需求。唐宋瓷質茶具的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飲茶之風的發展變化和社會生活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