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欣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格,更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Lakoff和Johnson在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表明隱喻的研究不應局限于語言形式的研究,還應深入探索人類的認知過程。Forceville在專著《廣告中的圖像隱喻》()中提出“圖像隱喻”的概念,首次將認知隱喻觀引入廣告圖片研究,從視覺層面探討廣告圖片的隱喻性,使非言語符號進入隱喻研究范疇,開創了多模態隱喻研究的先河。除了研究廣告中的多模態隱喻之外,國內外學者還致力于探索多模態隱喻在其他語類中應用的可能性,政治漫畫便是其一。國外學者如Yus、El Refaie、Teng等對政治漫畫進行多模態隱喻分析后,發現人們基于特定的語境以及自身對源域的理解來解讀目標域,其解讀過程意在改變人的觀點態度而不僅是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國內學者如潘紅英、吳安萍、鐘守滿、馬廷輝和高原都以視覺語法理論為基礎,從社會功能和認知兩個層面對政治漫畫進行多模態隱喻分析,探討其多模態隱喻的構建特點,揭示隱喻背后的意識形態。此外,學者潘艷艷還關注政治漫畫中的隱轉喻現象,表明源域的選擇及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政治漫畫的多模態隱喻研究,他們大多是對熱門政治事件的漫畫進行多模態隱喻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意識形態問題,較少對社會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所引發政治問題的漫畫進行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漫畫不僅被賦予醫學抗疫的意義,還暗含著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因此,本文運用視覺語法的理論框架,從再現、互動和構圖意義三個層面對《中國日報》的兩幅新冠肺炎疫情漫畫進行多模態隱喻分析,旨在挖掘漫畫對醫護人員的建構模式、特點及漫畫背后蘊含的意識形態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漫畫聚焦時事新聞的一部分,闡述社會現狀,以其簡練的標題引導公眾解讀漫畫中所蘊含的深意。本文選取的語料來源于《中國日報》英文版,圖1為《中國日報》首次刊登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漫畫,刊登時間為2020年1月23日,圖2刊登時間為2020年3月12日。

圖1 Fight against coronavirus

圖2 Fully prepared for coronavirus
再現意義是結合圖像參與者、動作過程和環境要素再現客觀世界的事件、人物、地點及心理活動。再現意義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兩者的差異體現在是否有矢量的存在。敘事再現指的是動態再現,當參與者之間有一個矢量相連時,表示的是兩者的相互作用,包括行動過程、反應過程、言語和心理過程。而概念再現指的是靜態再現,通過屬性、類別來體現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分類過程、分析過程和象征過程。
圖1中參與者身穿護士服或防護服,戴口罩,頭戴印有“紅十字”的帽子,手持注射器、藥品,從這些外表特征可以映射出參與者的身份是醫護人員。右上角的怪物上印有“VIRUS”,映射出那個怪物是新冠病毒。醫護人員與新冠病毒間通過藥品連成的直線構成一個矢量,藥品通過炮彈筒向新冠病毒發射是其動作過程,新冠病毒受到藥品的攻擊后所表現出的面部猙獰是其反應過程,這一系列動作映射出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病毒是一場戰爭的隱喻。圖2與圖1相似,都是通過再現醫護人員用注射器作為武器抗擊新冠病毒來映射出其中的戰爭隱喻。運用戰爭隱喻激發公眾內心對戰爭場景的再現,反映出抗疫的艱辛和殘酷。
互動意義用來表示“再現參與者”(圖像中體現的人物、地點及事件)和“互動參與者”(圖像創作者及圖像觀看者)之間的互動,包括圖像中所呈現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圖像與創作者、圖像觀看者的關系和圖像創作者與圖像觀看者之間的關系。這三種關系主要從接觸、社會距離和態度三個方面來體現。
接觸是“再現參與者”通過目光指向與圖像觀看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想象性的接觸關系,分為索取和提供兩類。圖1和圖2所呈現的醫護人員與圖像觀看者并沒有目光接觸,因此這兩幅漫畫均屬于提供類圖像,指引圖像觀看者關注醫護人員目光所投向的地方,也就是新冠病毒,以此達到讓圖像觀看者了解新冠病毒的圖像效果。
社會距離是圖像創作者有意設計的圖像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的距離,以此暗示圖像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的親疏關系。從圖1和圖2來看,與圖像觀看者距離較近的均是醫護人員的形象,意味著圖像創作者想拉近醫護人員與圖像觀看者的距離,表達圖像觀看者并非是旁觀者,而是與醫護人員站在同一戰線的人。《中國日報》作為圖像創作者,希望通過刻畫醫護人員已在抗疫前線奮力抵御新冠病毒的情形來鼓勵公眾也同醫護人員一起抵御新冠病毒。這暗含著中國人民崇尚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集體主義意識。
態度由不同的視角來體現“再現參與者”之間、“再現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的關系,表達對“再現參與者”的主客觀態度,所持態度受到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圖1中以仰視的視角來刻畫醫護人員與新冠病毒間的關系,可以看出,醫護人員處于劣勢地位,新冠病毒處于強勢地位,不斷壓制醫護人員的進攻,戰爭處于焦灼的狀態。圖1所發生的時間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國內對這一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還未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抗疫行動機制,醫護人員處于抗疫前線,雖盡全力抵御新冠病毒,但仍處于弱勢地位,呼吁更多后備支援來共同抗疫。與圖1不同,圖2是以平視的視角敘述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病毒的情況,且在圖像元素中,醫護人員是以俯視的視角攻擊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處于弱勢地位。從圖2刊登的時間來看,此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暴發已有一段時間,雖抗疫形勢依舊嚴峻,但國內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抗擊新冠病毒,不再受到新冠病毒的壓制。
構圖意義主要體現為一種整體布局,是語篇成分的空間順序,通過信息值、顯著性和框架可以看出圖像的再現意義和互動意義是如何相關聯和融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的。
信息值指通過圖像元素在圖像中不同區域的安排,包括上下、左右、中心和邊緣等獲得特定的信息價值。圖1通過對角的空間排序對醫護人員和新冠病毒進行敘述,左下角醫護人員是已知信息,右上角新冠病毒是新信息,說明新冠病毒的突發性,是醫護人員需要應對的新情況。此外,相比于右上角的新冠病毒,左下角的醫護人員并沒有完全顯示在圖中,而僅是部分顯現,這說明新冠病毒不斷向醫護人員前進,醫護人員處于防守的狀態,但也說明了醫護人員數量之多,所有人都齊心協力應戰,暗示出中國推崇團結一致、科學抗擊新冠病毒的理念。圖2屬于左右構圖,與圖1相同,醫護人員是已知信息,新冠病毒是新信息,但圖2中的醫護人員是完整展現,而新冠病毒只是部分顯現,這說明抗疫局勢有所改變,醫護人員由被動抗疫轉向主動抗疫,且抗疫的火力增強,彰顯出醫護人員高大威猛的戰士形象。
顯著值指的是圖像元素對讀者的吸引力,包括圖像元素的尺寸大小、顏色飽和度等。從圖像的空間排序中,讀者能直觀地判斷各個元素在圖中所占的比重,其比重越大,顯著值也越高。圖1中新冠病毒元素比醫護人員元素占據更大的空間,并以高飽和度的綠色顯現,且“VIRUS”的字樣明顯突出,說明圖像創作者想要引起公眾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體現出這場戰役的艱巨性。圖2重點刻畫一位醫護人員正與病毒作斗爭的形象,通過其手持裝有注射器作為炮彈的槍支,以及身邊帶有“SUPPLIES”的彈藥補給箱,提升醫護人員在此圖中的顯著值。印有“SUPPLIES”的彈藥補給箱置于前景化的位置,與讀者距離最近,且其顏色與圖中其他元素區別開。這凸顯出其彈藥補給箱對醫護人員抗疫的重要性,表明該時段的戰疫有充足的后備支持,有助于增強公眾對抗疫必勝的信心,凝心聚力。
框架是通過圖像中框架結構的出現和缺失來連接或分割圖像成分,反映圖像成分間的關系。圖1和圖2的元素間雖沒有明顯的框架界限,但通過不同的顏色對比或是其他元素來加以區分。圖1通過新冠病毒與醫護人員之間顏色從淺藍到白色的過渡來分割兩者,圖2通過勾畫新冠病毒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沙袋來分割兩者。從這兩幅漫畫中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和醫護人員是對立的雙方,暗示著抗疫如同戰爭一樣,有敵我雙方的存在,且戰爭必定有交鋒,也有輸贏之分。
《中國日報》依照不同時期醫護人員的抗疫情況,運用多模態隱喻的手段來敘述醫護人員與新冠病毒作斗爭的情形,其焦點由新冠病毒轉向醫護人員,目的是為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引起公眾對新冠病毒的重視和關注,以及科學抗疫的重要性。此外,刻畫醫護人員集體抗疫的行為,體現抗疫的艱巨性及其背后所蘊含的集體主義意識,倡導公眾與醫護人員一同抗擊新冠病毒。而后著重刻畫一名醫護人員的抗疫行為,折射出抗疫局勢好轉,凸顯醫護人員的英雄形象,流露出抗疫勝利的希望。從醫護人員的集體形象到個體形象的刻畫,《中國日報》向公眾再現抗疫的艱辛,展現出中國政府對醫護人員的崇高敬意和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