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午光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河南 鄭州 450064)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另一方面是與中國文化相結合,而中國文化中尤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此同時,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儒家思想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并在現代社會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以“中和”思想為核心理念,由于我國茶文化在發展進程中受到了來自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一系列沖擊,這使得茶文化與諸多元素實現了融合,這其中也包括儒家的“中和”思想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大融合的民族,茶文化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無論是哪一條發展路線都不可脫離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前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亦是如此。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包容性的文化,茶文化的“中和”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將對茶文化的“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探討研究。
千百年來,中國茶文化不斷與各種思想理念相融合,進而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起了緊密的關聯性。我國茶文化發源于先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茶文化講求以修身養性為核心,以茶葉的物質屬性為載體,以茶藝、茶道為表現形式,同時涉及人文、藝術、自然等多個領域,建立起一個有著深厚內涵精神的文化體系。“中和”思想出自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古代哲學思想家看來,“中和”思想指的是天地萬物相互間的自然和諧,中和是不同事物間發展的依仗,并為事物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自然環境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天地萬物都是以自然事物之間的和諧共處為前提基礎的,倘若打破這種平衡,將不利于天地自然的和諧發展。另外,“中和”思想還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相處之道。儒家思想指出,人要遵循客觀自然規律,并與自然保持“中和”的穩態。同時指出,天下萬物和諧共處最為重要。儒家的“中和”思想與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存在一定的統一性,兩者都是一種發人深思的精神理念,依托理念的傳播,以對人們的思想行為進行熏陶。同時,它們都屬于一種積極樂觀的思想,所以,它們所呈現的思想內涵還表現出高度的引導性,它們都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強調要通過民族的形式進行實現,也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我國實際國情的有效結合,構建獨特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中國革命及建設發展需要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基于這一現實需求,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容進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中之重在于緊緊圍繞中國實際進行發展,并且這一實際是在不斷發展轉變的,不同時代背景賦予了其不同的內涵。這樣一來,進一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勢必是在歷史與邏輯發展前提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勢必不斷向時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當代中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如前文所述,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實現了與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有效結合,這其中更包括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盡管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對發展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這一理論體系要想切實為我國所用,可在我國革命及建設發展中站穩腳跟,就必須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基于這一前提,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斷探索研究,并提出有著辯證統一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種體系可很好適應我國國情,并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共通性,由此促使這一理論體系迅速實現了與我國國情的有效融合。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歷經數千年發展對飲茶活動及相關行為思想文化的總結提煉,并且,這一文化體系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不斷在自身發展基礎上建立起新的文化概念,亦或基于對其他文化形式的吸收融合,以使得自身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在此過程中,倘若有新的社會文化出現,則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即會對它們進行接納吸收。除去在辯證統一性方面具有共通性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茶文化“中和”思想在道德約束上也具有一定共通性。因而,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諸多共通之處,兩者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實現了有效融合。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既是我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體系的重要代表,還有顯著的社會教化功能。所以,數千年來茶文化一直被視作一種思想情感寄托,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同時,作為由飲食活動發展形成的一種文化,茶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關聯,這不僅是其他文化形式所難以比擬的,還是茶文化得以經久不衰的一項重要原因。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茶文化突破了其原本的自然物質屬性,形成了尤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進一步形成了以“茶”為載體,以“中和”為核心的文化體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 。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樣也是對人們行為思想進行影響的過程,在此方面這兩者具有統一性。對于茶文化“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融合而言,根本上是兩種文化體系共通之處的吸收碰撞,兩者發展的終極目標均是對人們思想行為的約束及對社會規范的指導,而規范準則講究唯一性,因而不同思想文化都會在融合中實現互補、獲得統一,茶文化“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為這樣的一個融合過程。
馬克思主義倡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求人們基于對事物的有效認識,從實際情況著手,把握事物的發展原則、規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推進茶文化建設,一方面可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為此,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批評繼承原則,推進對茶文化的繼承創新,并對不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予以摒棄,進一步促進茶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根本觀點,實事求是主要是指從實際出發,研究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性,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茶文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其中飽含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迫切需求,其中也包括對茶文化的需求。為此,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中,務必要重視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是新時代對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一種滿足。
我國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和”思想,并表現出高度的引導性,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其不僅是一種引導性思想,還是一種現實文化思想,其可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帶來極大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源自物質需求的滿足,人們由此提出了越來越多精神層面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社會大眾不斷展開對新的思想的探索研究,而茶文化的“中和”思想即是一種可使人們的精神得到滿足的思想。通過提升人們的“中和”思想,可幫助人們建立起對茶文化精神內涵的深刻認識。為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中,不僅要從哲學層面推進思想融合,還應從實踐角度著手。在社會實踐中,人們所開展的各種行為,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指導,因而,應對茶文化“中和”思想進行綜合應用,注重從哲學層面進行拓展,實現新時代的思想實踐,進一步推進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機融合,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
綜上,茶文化的“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兩者的有效結合更可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究其原因是由于茶文化的“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為推動兩者的進一步融合,應當深刻認識茶文化“中和”思想的精神內涵,并明確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聯性,通過科學可靠的發展路徑,實現茶文化的“中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