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桃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當今新時代、新教育的時代大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意義日益凸顯,尤其是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對于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塑造未來社會人才三觀的重要作用。當前的教育形勢已經意識到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要求過的,各級各類課程都需要與思政課很好的銜接融合,形成合力協同效應。所以,不管是高等教育校方,還是從事高等教育的一線教師都應該關注思政教育創新,以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技巧,努力幫助當前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大背景下,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優秀代表之一,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張文化名片,我們可以借助茶文化中,茶葉加工的工藝、茶葉保健功能的開發與應用,甚至是茶葉市場營銷技巧等等,可以說,思政教育體現在時時處處事事。基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中的思政教育為主題,著力于發掘茶文化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合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的人民群眾歷史觀,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以期達到品茶如品人生,做茶師如當導師,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
我們希望通過喝茶品悟茶文化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感悟中華民族新時代精神,從而充分體現大學生強烈的文化自信,展示新時代大學生高度的文化自覺。可以說,堅持文化自信,就是理解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就是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重要作用。以茶文化為例,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優秀文化包羅萬象,其中就包括傳統茶文化,而茶文化正是我國人民創造的,從古至今,茶葉的生產、制造是與人民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今天我們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我們更需要承襲已有的優秀傳統茶文化,堅定茶文化自信,這本身就是對文化自信的新型呈現之一。當前,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2021年的兩會上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等問題提交議案。所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需要從高等教育做起,只有讓大學生意識到人民群眾是偉大歷史的創造者,才能凝聚一個國家,團結五十六個民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基于此,可以創新思政教育方式,以體驗式的形式帶領學生感悟中華傳統茶文化,比如帶領學生們一起走進茶館,感受及體驗茶文化的魅力。不論是古香古色的石質和木質環境中感悟人民群眾在幾千年的建筑中凝結的審美智慧,還是呼吸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清香,體味平淡中的人生韻味,都可以讓學生們切身體驗綠茶、黑茶、紅茶、白茶、青茶、黃茶等多種茶葉,體味人民群眾力量大的偉大和天人合一的勞動人民的群眾智慧,煥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茶在手中是風景,茶在口中是味道,茶在品中是人生。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人們從清晨便開始飲茶,而茶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幾千年茶文化的沉淀,過濾出了一批聞名世界的名茶。這些名目不一、口味獨特的茶,不僅讓國人自豪,自豪中國的英文稱呼為“China”,更讓世界各地人民艷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很多與茶葉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茶和茶人的故事,可以啟迪人生,是我們豐厚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思政課教師講好“中國故事”,理應包括中國茶的故事,種茶人的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理應包括中國好茶好聲音,弘揚好中華優秀文化,發出中國好聲音,傳遞中國價值,凝聚中國正能量,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比如關于茶的發現,我國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有位被后人稱為“神農氏”的人,他擅長農業、醫學。為了給百姓解除病痛,尋找能治病的植物,他嘗遍了百草,有一天,他先后嘗了七十二種毒草,結果積聚的毒素使神農五臟若焚,四肢麻木,躺在一棵樹下不能自制。忽然,一陣涼風吹來,吹落的一片樹葉掉入口中,清香甜醇之味使神農精神一振,他便支撐著將樹上的嫩葉采下再嘗,頓時,神農體內毒素退去,全身輕松如初,于是他斷定此種樹葉為治病良藥,并稱之為“茶”。從此,“茶”便在人世間流傳開來,據說“茶”由用發展為藥、飲并用,也是神農經過反復品飲才認定的。神農嘗茶葉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比如在長征中,也有一位嘗百草的戰士,他叫張思德,在茫茫草地上,他總是能最快的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幫助戰士們一道渡過饑餓的難關。這種神農嘗茶葉,張思德嘗百草的故事中蘊含著的敢為人先、服務群眾、舍己為人的精神,都會對當代青年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啟迪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可以說,好茶背后需要歷經人民群眾的多道工藝方可制得,這是不言而喻的。誠然,堅守初心使命如人民制茶,只有在每道工藝上下足功夫,才能制出好茶。只有砥礪意志,為“曬青”沉淀。曬青作為制作水仙茶的第一道工序,將新采摘的茶青鋪展在竹篩上,接受太陽光的照射、風的吹拂。伴隨著光和風的作用,茶青內部的葉綠素逐步產生化學變化。堅守初心使命的道路亦是如此,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從小到大,由弱及強,在艱辛的曲折中成就了百年輝煌,足以驗證了共產黨人唯有接受“風吹日曬”之艱苦磨煉,除去身上的浮氣,才能筑起堅不可摧的信念防線,在關鍵時刻經受住各種考驗和挑戰,站得出來,豁得出去,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像老英雄張富清那樣,在戰爭年代,他接受槍林彈雨的洗禮;在和平年代,他隱姓埋名主動請纓到最艱苦的地方啃最硬的骨頭,六十多年來,歷經各種磨煉,信念堅如磐石,初心使命愈加堅定。在我們的思政教育中,也應該引領學生堅守自己的初心,勇擔自己的使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不忘初心,保持著初心,大步向前,才能真切地接近夢想,勇敢前行,才能彰顯一代新青年的新面貌。“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大顯身手,大有作為,小小茶葉依舊能夠給予我們豐厚的精神力量,助力我們前行。
眾所周知,茶文化汲取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與茶文化相互融合,以茶文化助力高等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失為思政教育的一個設計思路。在這個實施的過程中,教育者應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確定人才培養思路,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提高學生自身素養,尤其是可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培養高等院校的學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鼓勵教師下企業,深入用人單位,把握社會對從業人員的業務要求和素質要求,同時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全方位多途徑為學生和教師創作好深入用人單位的條件和環境。就在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樣的一個“雙減”文件一經落地就引發了廣泛關注。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就會讀出國家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改革教育決心和用意。職業技能師這樣的工匠,必將會成為社會所急需的人才。高等教育更是要發展好職業教育,引領學生做好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在校學會一技之長,理論扎實,畢業后實現和企業“零對接”,實踐上手快,做的了;引領教師做好新時代的“雙師”,一手理論教學,一手實踐指導,既能上得了三尺講臺,又下得了一線企業。實現這樣的師生同為“教師”,同為“師傅”的雙角色,良性循環,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共同鑄就“大國工匠”。
總而言之,只有人民群眾才是偉大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已經用優秀的傳統茶文化為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人帶來了精神力量,當代思政教育應該著力將這種力量傳承下去,而傳承需要巧妙的方式,可以說,茶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形象的載體。讓我們一起在傳播茶文化,教授茶禮儀的過程中,一邊將茶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一邊領悟茶文化的魅力,最終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不斷提升自己,在不斷進步中超越自我,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所謂是茶,人入于草木;品茶,融于山水;懂茶,受益于茶道文化。與此同時,我們在茗香中領悟歷史,感受人生,傳承能量,創新思政課程的教育形式,真正實現全社會,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