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冕清,羅千華,劉春軒,郁婉瑾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高縣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地處烏蒙山系余脈,四川盆地南緣,茶葉資源豐富,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是四川最早的早茶產區,被評為“四川省十強茶葉重點縣”。落潤鎮位于高縣縣城西南部,地處“百里茶桑旅產業長廊”核心區,其中茶產業為鎮經濟支柱產業及全縣萬畝億元核心示范區。現有茶園31625畝,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378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7981元,全鎮實現茶葉綜合產值5.3億元。近年來,落潤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縣重要部署要求,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產業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
高縣茶產業始終呈上升趨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使茶農增收得到保障。高縣茶業自1969年開始大規模發展,1985年高縣被列為全國商品茶重點產區,1996年全縣茶樹種植面積達65000畝,八五期間產茶20275噸,茶農收入11594萬元,財政收入2199.8萬元,占縣財政收入的20%。2011年,全縣早茶產量超過300噸,產值達1億元,茶園15萬畝,同比增長17.6%,產值1.05億元,同比增長22.5%。
落潤鎮平均海拔350m~920m,屬低山丘陵型地形地貌,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屬全國低值日照區之一,森林覆蓋率48.61%以上,土壤性質多微酸至酸性,且礦物質養分較豐富,栽茶區域坡度適宜,漫射光豐富,適合茶葉種植,為茶品牌的創立奠定基礎。
東毗嘉樂鎮,南鄰蕉村鎮、羅場鎮,西接可久鎮,北連文江鎮,國道G246、宜彝高速、渝昆高鐵穿境而過,為茶品牌的發展提供保障。
依托四川峰頂寺茶葉有限公司、四川龍溪茶葉有限公司及四川早白尖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借鑒如早白尖牌、峰頂寺牌、石龍溪牌等品牌的創立經驗,可為落潤鎮茶品牌的創立及推廣提供經驗的參照與技術的支撐。
落潤鎮依托“高縣茶桑旅百里產業長廊核心示范區”的區位優勢,搶抓“撤鄉設鎮”和村建制調整兩項改革機遇,深化落潤鎮“1133*4”發展思路,有力推進“蜀山茶海”AAA景區的建設與推廣及茶葉現代農業園區--蜀山茶海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同時依據政府新出臺的《高縣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二條政策》,進一步支持茶產業綠色、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為茶品牌的創立及推廣提供制度保障。
雖然落潤鎮茶產業品牌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其在茶品牌數量、產品質量、經營成效及宣傳推廣等方面都與其他知名品牌產業有較大差距,均有待改善。
落潤鎮目前并未有自主的品牌,主要為茶產業原材料產地,產業結構單一,利潤少,對外依賴性強,主要為一些入駐的企業提供茶葉原料的供應,但入駐的龍頭公司較少,企業的帶動作用有限。加之落潤鎮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力為個體經營者,散戶經營是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而對此群體而言,傳統營銷觀念深入人心,只專注茶葉質量而忽略了建立落潤鎮特色茶產業品牌的深刻意義。
茶葉生產加工事關企業品牌發展,事關茶葉種植戶增收致富,事關消費者身心健康,是整個茶產業的發展面對的核心問題。單產水平較低。產業人員對幼齡茶園疏于管理,沒有做到平衡施肥,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未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茶葉加工企業效益低。加工企業存在設施配套不健全,組織管理水平低。生產者投入低,發展水平受限及食品衛生安全條件不夠硬。
現階段,政府及相關企業借助景點、報紙、新媒體等方式宣傳落潤鎮茶產業,但由于種植區域大而分散,宣傳資金有限,加之缺乏專業的品牌策劃與宣傳團隊,所以宣傳推廣效果欠佳。
“蜀山茶海”AAA級景區位于落潤鎮西北部,該景區的建成為當地特色茶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該景區缺乏全面的管理體制以及專業的發展規劃指導。以景區的標牌標識為例,盡管部分有外文(包括英語,日語)的翻譯注釋,但部分翻譯存在問題,未能起到有效引導外國游客的作用。
注重早茶基地建設,做到管理、施肥、用藥、采摘、加工五者相統一。進行茶廠改造優化。以茶葉產量或面積為基準,對茶廠進行統一規劃,淘汰與建造并重。建立茶園綠色防控體系、產品可追溯體系與統防統治標準,確保產品安全。定期聘請茶產業專家,對茶農進行茶園種植技術培訓,同時通過優質惠民的政策招納與雇用茶產業人才就職或掛職。依托政府及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與加工設備,爭取實現茶產業加工自主化。自主生產茶衍生產品,例如茶類糕點、茶具等,擴大市場。
管理人員進行研討,對茶農進行宣傳談心,確立目標。深挖產品特色,利用茶產業質量優質、品種多且獨特、價格實惠等優勢,明確品牌定位,咨詢專業團隊對茶品牌進行名稱、標識、宣言等的制作與創新,做好牢固塑造品牌的基礎工作。
積極與龍頭產業合作,開拓國內市場。2016年,四川早白尖茶業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亞主板 (ASX) 掛牌上市,成為澳洲資本市場上的首家中國茶業企業,為落潤鎮茶企發展提供新思路。茶企可通過搭建和此企業與其與澳洲共建市場的橋梁,通過宣傳與推廣本鎮特色茶品牌、購買股份及參與融資等,進一步拓寬茶產品銷路,打響品牌影響力。通過澳洲農場基于茶市場的優惠政策,使茶農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新鮮乳制品,實現國際間的“利益反哺”。后期可在資金、企業的支持下自主構建新型國際宣傳推廣大平臺。
以黨建為引領,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帶動下,充分挖掘優勢產業、人文環境與旅游扶貧的關聯性,借助“蜀山茶海”3A級景區、百里茶廊、文武田園、上古梯田等特色主題旅游景區,增加茶文化體驗宣傳、采茶體驗、采茶情景歌舞秀等旅游項目,使貧困戶通過租賃資源、旅游服務及景點就業實現旅游增收。發展與茶有關的特色餐飲業,建造茶旅體驗車間及名茶精制車間等,實現“茶旅融合”,以產促旅。完善廣場、停車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良好旅游環境。同時打造開放式茶葉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借助知名網站的廣告招商欄、電影宣傳欄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
推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加強村企深度合作,采用“村產企銷”模式,大力發展農戶與企業對接。同時,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以“代種代養”的方式,帶動農戶增收,將鄉村振興落到實處,打好脫貧攻堅戰。與學科優勢高校、養老康養產業及優質電商平臺等強強合作。例如通過與市場營銷、新媒體傳播等專業的學院負責人搭建橋梁,共建暑期實踐基地,利用大學生專業優勢助力茶產品推廣的同時,也能促進形成產業效益增長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雙贏局面。進一步優化養老康養休閑中心環境,借茶育人、以茶養人,吸引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來此生活。依附電商平臺,邀請專業人士、鎮長或吸引有知名度的主播利用字節跳動、淘寶等平臺進行產品銷售、景區推廣等,促進多元融合。
品牌建設事關產品發展,而品牌的宣傳推廣是品牌建設的核心工作。落潤鎮定會在鄉村振興這一大背景下,制定有利于茶產業發展的優政良策,為茶產業的振興貢獻力量。
實踐團實地走訪落潤鎮,從座談會、參觀、體驗等多個方面了解到落潤鎮茶產業發展的真實情況,同時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等情況。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到落潤鎮茶產業發展不足之處,實踐團也就此提出可行性建議。
本次實踐將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將助力茶產業發展和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相結合,將科學調研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調研方式與合理建議,助力落潤鎮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這次活動對實踐團成員也大有裨益,讓實踐團成員真真切切走進了農村、心也更貼近了農村,切切實實理解了鄉村振興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