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仙蓮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已經進入新經濟時代,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14億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群,中國的城鎮化建設進程距離發達國家也有20個百分點的成長空間,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就業人員7億多,其中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大學畢業生近900萬,正在由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新經濟環境下,圍繞新經濟技術、新興產生等領域的環境變革,經濟全面復蘇,經濟的增長也促進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茶文化旅游是圍繞茶產業鏈展開的旅游,涉及茶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如種茶樹,采茶葉,制作茶,茶藝等。它是一種創新的旅游形式,是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交叉融合的產物,兼具茶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特點,是后疫情時代旅游業突圍的有力武器。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飲茶歷史源遠流長,茶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貴人,無論貴賤,皆喜飲茶。開門七樁事中,油鹽柴米醬醋茶,把飲茶與吃飯放在同等位置,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早在原始社會后期,茶葉就已成為以物易物的重要物品;西周初年,茶葉作為貢品進入了貴族生活圈;漢代更是將茶用作滋補品;而隋唐時期,茶葉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茶館茶藝飛速發展,品茶飲茶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一部分。茶既能在市井之中煥發勃勃生機,又能在廟堂之高獨領風騷。文人墨客品茶,更是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一切都構成了中華茶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章,茶文化深入中國人的骨髓之中,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揚名海內外。
顧名思義,茶文化旅游就是以茶文化為核心的旅游形式,是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一次融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富有文化內涵。這是茶文化旅游區別于其他旅游方式的魅力所在,也是打造茶文化旅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茶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且根植于民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大眾的認可度高。無論采茶制茶,還是沏茶品茶都極富文化內涵,這些既是旅游的項目,也是茶文化的再現。不僅如此,茶葉在我國歷經千年,歷久彌新,演化出了綠茶等未發酵茶,烏龍茶等半發酵茶、紅茶等全發酵茶等,每一種茶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都值得去發現和體驗。
第二,具有參與價值。旅游歸根結底是一種體驗。茶文化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茶文化旅游更是極具參與價值。早春可以和家人手植茶樹數株,清明前后恰是采茶的好時節,將采得的嫩芽親手制好,新茶亦可送給親朋好友品鑒一番。整個茶產業鏈,處處可以提供讓游客參與的好機會,
第三,獨特的審美體驗。我國地大物博,氣候和土壤的多樣性使我國形成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茶葉種植地帶。比如單是綠茶中的毛尖,就有河南信陽的毛尖,湖南溈山的毛尖,廣西平天山的圣地毛尖,雪峰山脈的白馬毛尖。不同的種茶地帶有不同的景觀,這些都是極具特色的審美體驗。
第一,發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振興鄉村經濟,提升人們的收入水平。發展茶文化旅游從根本上改變了茶農的收入結構,使茶農由過去的單純的依靠販賣茶葉獲取收入變為多種渠道獲取收入。游客在當地的住宿,飲食,購買紀念品,體驗茶葉采摘等旅游項目均成為茶農的重要經濟來源,有利于振興當地的經濟,提升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
第二,發展茶文化旅游有助于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茶文化旅游茶葉屬于第三產業,是典型的服務行業。在第一產業即農林牧副漁為主要產業的廣大產茶地區,大力發展茶文化旅游,能提升第三產業在當地產業的總體占比,不斷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
第三,發展茶文化旅游能促進當地的就業。發展茶文化旅游能直接帶動當地的住宿業、餐飲業等的發展,同時還能增加茶葉銷售的渠道,茶農直接面向顧客,省去了中間費用,這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極大的促進了當地的就業,吸引當地居民返鄉創業,在家就業。
茶文化旅游是茶產業和旅游產業交叉融合的產物,文化的注入才是其魅力所在。在發揚優良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發展茶文化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接觸傳統茶文化,發現茶文化進而傳播茶文化。
現代社會,工作瑣碎繁多,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渴望逃離熙熙攘攘的城市,渴望暫時離開紛擾嘈雜的都市。同時,隨著現代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人們獵新獵奇的心態也在不斷放大,傳統的上車睡覺,景區拍照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詬病,人們更加期待參與式的旅游和浸入式的體驗,茶文化旅游應運而生,既能滿足人們獵新獵奇的心態,還能寓教于游,讓大家在享受中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目前我國的茶文化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其旅游形式與普通的農家樂旅游差別不大,較為單調,多為休閑溜腿游,親子娛樂游。親朋好友來到茶葉產區爬爬山,采采茶,吃吃飯,散散步就是旅游的全部。另一方面,不同茶葉產區的旅游形式雷同化,沒有發掘其特色價值。白茶、綠茶、紅茶、烏龍茶品種不同,但是其產區推出的旅游項目均集中在茶葉采摘、茶水品嘗和茶葉銷售等幾個有限的方面。
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定位普遍模糊,精準度不夠,其市場定位多與普通的農家樂旅游相似,將目標客戶放在了希望逃離繁忙公務,渴望休閑放松的城鎮居民身上,完全忽視了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核。茶文化旅游沒有挖掘與文化關聯度高的客戶,而是與農家樂搶市場,這樣既增加了其競爭壓力,還難以形成自身特色,不利于打造核心競爭力。
茶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的一種創新形式,其發展離不開各項公共事業的支持。首先,茶葉產區的地形多為丘陵和山地,這些地方的交通較為不便,缺乏配套的公共交通系統,使得沒有車的游客望而卻步,無形中阻攔了一部分目標客戶。其次,茶葉產區的無線網絡,供水,垃圾處理、公用衛生間等設備尚未建立或完善,極大的影響了游客體驗。許多游客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此種情況下,極易產生不好的口碑,勸退了一部分潛在顧客。
現階段,人們對茶產業的品牌意識基本上還停留在茶葉的種類上,如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安溪鐵觀音,但是對于茶文化旅游的認識還是相當模糊,尚未建立具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此種情況下,茶文化旅游往往成為一種噱頭,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必將阻礙其長遠發展。
當地政府在發展茶文化旅游時,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經濟的發展上,如何依靠旅游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部門最關心的事情,容易產生唯經濟指標論,唯績效論,從而使茶文化旅游偏離最初的目標,后勁不足。
新經濟時代,圍繞旅游業也有著新產業和新消費模式的變化,依靠新技術,開拓旅游的新領域,單純的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調節已然不夠。政府應該高屋建瓴,下好茶文化旅游發展這一盤棋。政府引領,統籌規劃,做好市場調研,公開相關信息,根據茶葉的種類和產區進行劃分,協調發展全國的茶文化旅游業。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讓各個茶葉產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避免雷同,又能為茶文化旅游的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其長遠發展埋下伏筆。
茶文化旅游產業能否發展好最終還是要在市場上接受檢驗。單純的依靠當地政府和茶農難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廣泛的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拓寬融資渠道能為茶文化旅游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社會資本的最終目的是尋求利潤的最大化,其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和高效率的執行力能彌補政府和茶農在市場上的種種不足。
發展茶文化旅游需要精準市場定位,深度挖掘茶產業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文化既是茶文化旅游區別于普通旅游的標志,更是其打造核心優勢的關鍵。種茶文化,飲茶文化,沏茶文化,品茶文化,茶點文化等等茶產業的各個環節皆具備挖掘的價值,以其中的一個或是多個環節為重點就可以打造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旅游項目。
茶旅融合專業人才時茶文化旅游不斷發展的保障。一方面當地政府可以組織專業培訓,在茶農中開展茶文化系列培訓,市場營銷系列培訓,服務技能系列培訓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訓;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可以牽頭和高職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量身打造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茶文化旅游專業人才的定向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