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華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安 355000)
隨著我國茶產業的蓬勃發展,茶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重視,圍繞“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茶專業人才”的理念,許多高職和高等院校紛紛設立了茶學專業,從培養理念、模式、內容、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就業引導、素質培養等方面,有計劃有層次的分級教育培養,成果豐碩,為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培育了不少優秀的茶學專業人才。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茶學教育如何進一步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著眼未來發展大局,不斷改革創新,為茶學專業培養更多更好的跨世紀人才,是值得所有茶學專業教育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茶人精神歷經千年,在時代發展過程中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茶人精神與當代社會精神文明高度契合,發掘并傳承茶人精神新時代精神內涵,并不斷發揚光大,不僅有益于推動現代茶產業的良性發展,其間蘊含的育人精髓,對當今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也大有裨益。因此,茶學專業教育中重視對“茶人精神”的發掘與傳承,既是對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這一“人本教育”理念的踐行,也是弘揚茶人精神、提升學生人格修養的有效途徑。
和“匠人精神”一樣,“茶人精神”的核心同樣強調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講誠信守契約,團結協作,和諧共贏;同樣講求腳踏實地、堅守信念、堅持不懈、淬煉心性、磨練自我。熱愛專注同樣是茶人精神的關鍵,精益求精同樣是茶人精神的基石,勇于創新同樣是茶人精神的靈魂,日臻完美同樣是茶人精神的境界。同時,因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致清導和”“精形儉德”“韻高致遠”的特點,茶人精神還包含了優雅恬淡、心氣和美、寧靜致遠等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涵。
“生在山里,死在鍋里,葬在罐里,活在杯里”茶自古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千古彌存的茶樹,沸水中復活的生命,無不彰顯出生命的頑強與堅守。許多在艱難困苦中對多舛命運勇敢擔當的茶人們像極了它們,從古至今,在以茶為業、以茶謀生的漫漫人生路上,茶人們為了茶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所展現出的不屈不撓、勵精圖治的精神,就是茶的品格,就是中華民族兒女歷久彌新的優良品格,是值得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茶人像茶,歷經風雨堅韌無比卻也素樸無華。茶人的隊伍里有許許多多像農民一樣辛勤耕耘在山間田頭的茶葉技術人員,有許許多多像普普通通的工人一樣日夜蹲守在茶房里的制茶師,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上,還有一群為了效率和效益勇敢向前的茶人開拓者和弄潮兒,甚至當國家有難民族危亡之際還有一大批舍家救國的茶人志士……他們像漫野盛開的茶花,扎根泥土,恪守本分、秉持初心,將所有精力和心血化作茶香陣陣,飄向千萬家。茶人風骨就是中華風骨。
“茶如君子,醇厚磐香而又恬淡無華,作為茶人值得自豪”。茶是精神表達的重要載體,茶人們雅趣品茗中所展現出的平淡自然、澄懷味象的灑脫超然心境和思想境界,無不展現傳統茶文化的優雅閑適、精致恬淡,“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勺,秋吟三數聲”茶與詩、茶與畫、茶與書法、茶與歌舞,儒雅雋永,茶文化里特有的優雅品格和茶道精神一次次的熏陶滋養,讓精致優雅、從容平和的品格再次深深鐫刻在以“茶神、茶圣、茶仙”自詡的茶人們的集體意識和行為習慣中。“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山間清泉邊鳴琴烹茶雅明志,古亭江畔間品飲訴衷腸,以茶怡情,棲神物外,于憂憤苦惱中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是他們高雅情趣的真實寫照。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宮廷有茶儀,寺院有茶宴,民間有茶俗,茶人更有茶禮。無論是以茶薦社稷、祭宗廟,還是焚香點茶、賓客獻茶,人們盛事講茶禮,家常重茶禮,茶禮精神中蘊含的秩序、仁義、和諧、友愛和敬意,熏陶滋養著中華兒女,對茶人的影響更是久遠深刻。
歷代名家陸羽、盧仝、劉松年……現代茶人吳覺農、莊晚芳、張天福、范增平等茶人,他們終其一生,與茶為伍,嚴于律己、廉政誠實、高風亮節;他們為人和善、誠以待人、助人為樂;他們和誠處世、和衷共濟、清正廉明,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禮儀之邦之仁人志士所共有的高尚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并發揚光大的。
砥礪前行、銳意進取、不斷開拓創新是一代代茶人的真實寫照,“要養成科學家的頭腦,要有宗教家的博愛,要有哲學家很高尚的道德修養和做到大公無私;要有藝術家的手法來處事和待人接物,還要....進取開創精神。”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的對茶人的誡勉話語言猶在耳。歷年來,中國茶產業的每一次發展前進,都離不開無私奉獻、默默耕耘、勇于創新的茶界能人,在中國茶產業每一段傳奇的發展歷程中,總有著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中華茶人、茶業翹楚:吳覺農、錢梁、莊晚芳、張天福、陳椽、王澤農……他們扎根茶業領域,像只奮飛的領頭雁,帶領著無數的茶人不斷開拓進取、奮勇向前,成為引領新時代茶業前行的精神路標。
茶人精神不僅對茶產業的發展壯大的意義重大,作為中國精神文化的象征,茶人精神更是推動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恒久動力,茶人精神,是每一位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民族基因和精神財富。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人才支撐,隨著中國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大。茶學人才,不僅在專業技術要求上要日益精進,在人格品德上也應如茶品“儉、清、和、靜”。茶學教育,不僅是茶技術的教育,更應該是高品味高素養的人才教育。
當前茶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是茶葉栽培、制茶學、茶藝概論、茶葉審評檢驗、營銷、茶文化等,目標大多關注技術、營銷、服務、管理等,旨在“培養熟知中華茶藝的淵源歷史,能夠掌握茶葉的辨識與制作方法,同時具有熟練的茶藝操作技能”,人文教育鮮少顧及。
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任何教育如果只有專業的目標,沒有高尚精神追求和文明準則恪守,教育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茶人精神千年錘煉,歷久彌新,茶人形象風范,激人奮進,不斷發掘弘揚茶人精神并將其融進茶學教育課程體系,不僅是完善補充茶學專業課程之必須,也是茶學專業教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新教育之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出發點,教育的主體是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當前教育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生力軍和中堅力量,培養學生的堅定信念、增長學生的知識才干,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茶人精神里蘊含的理想信念、堅毅品格、坦誠謙遜、助人為樂、廉潔奉公等優良基因元素,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人格提升的好素材,茶學教育中重視并發掘弘揚茶人精神,是真正落實教育以人為本、不斷提升人、發展人這一教育理念的新舉措,是教育真正著眼于學生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致力學生高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
“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講求實例實效,講求教育與學生的情感共鳴和真切體驗,高校作為我國的人才培養基地,立足實際,秉承實踐育人是其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茶人精神里活生生的人物事跡和成長歷程,彰顯個人品格和情操,如明鏡高懸,鑒照過往,拷問后人,是思政教育摒棄“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有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徑。
讓學生在全方位、多形式、深層次、多角度的發掘傳承茶人精神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精神,見行動,真切體驗茶人的無私無畏、自強不息、淡泊名利、大愛無疆的崇高品質,樹人生之大目標,立人生之大格局,并將茶人精神貫穿于自己的行動當中,是思政教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把實踐育人真正落到實處的創新之舉。
從“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茶人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到唐代皮日休的《茶中雜詠?茶人》、陸羽的“精行儉德”茶人標準以及劉貞亮的“茶十德”,再到宋代歐陽修的《嘗新茶》、明代的茶人“佳客”……茶人循禮法、行仁義、謙和靜雅的精神內涵在不斷的發展豐富,當代茶學大師莊晚芳先生的“廉、美、和、靜”、茶界泰斗張天福的“儉、清、和、靜”也都是對前輩茶人精神的不斷詮釋、踐行和發展,80年代已故上海茶學會理事長錢梁教授“茶人精神”提出,1997年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明確的茶人精神基本內容“愛國、奉獻、團結、創新”,都再次表明茶人精神始終貼近時代脈搏,緊跟社會發展,與時俱進。
茶學專業教育應社會經濟發展而生,順時代洪流而進,茶學專業教育在對傳統茶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揚光大的責任擔當上,更應責無旁貸、率先垂范,勇于創新,不斷進取,讓優質的教育優質的茶品享譽全球,更讓優秀的文化和優秀人品永遠屹立東方、傳揚四海。
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凝聚智慧、合力踐行是茶學專業教育發掘傳承并弘揚茶人精神的首要條件,只有意識先行,行動才有動力,目標才容易達成,才可能將對茶人精神的發掘傳承融進茶學專業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文化,影響他人,進而將茶人精神傳播開來。
這其中最關鍵的首先是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識,教育管理者只有牢固樹立“大教育”“大茶學”的教育觀,才可能調動、引領師生朝著合理有效、科學進步的教育教學軌道上前進,才可能促進教師隊伍的教育意識和整體素質的形成與提高。茶人精神的發掘傳承需要教師潛心鉆研教材、因勢利導、教學相長,學生學習和踐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離不開教育者和領航人,因此,茶人精神的傳承弘揚不僅僅是茶學專業師生的專業內容,更應該成為學校辦學的總體目標和理念。
除了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學習,對茶人精神的發掘和傳承還應該結合在各個重大的節日慶典中,在“青年節”“勞動節”等重大節日活動中將茶人精神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成長進步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演講、征文、歌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推動落實,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的實習勞動、網絡媒體等都應該設立相應活動版塊讓學生積極參與,廣為受益,讓茶人精神真正感染學生、鼓舞學生、帶動學生,讓茶人精神真正地在社會文明建設中發揚光大。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好品格的養成都是從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事情中養成的,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對茶人精神的發掘傳承還應該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日常行為當中,落實到素質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不以小事而不為,轟轟烈烈的渲染是傳承,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的堅守也是傳承。日常的學習生活、待人接物、習慣養成等等,都是學生是茶人精神學習的最好切入口,深入挖掘茶人精神的點點滴滴,“潤物無聲”地將茶人精神澆灌在學生言行舉止、行為習慣中,澆灌在他們積極向上崇尚美好的心靈上,持之以恒、日積月累逐漸內化成習慣,養成好品質,就是對茶人精神最好的傳承和發揚。
對茶人精神的發掘傳承和弘揚不能只停留在走過場,擺形式上,不能只追求一時的興致和熱鬧,而應該成為校園永久的文化品牌,成為校風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師生身邊隨處可學、隨時可效仿的榜樣力量,成為可以長久滋潤廣大師生的心田活水甘泉。要在校歌校訓上體現茶人精神,輿論宣傳上體現茶人精神,校園布置上體現校園精神,行為規范上體現茶人精神……讓彰顯茶人精神的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風格,讓茶人精神滲透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方方面面,滋養一批又一批的師生。
總之,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茶產業勞動者大軍,茶人精神的熏陶、感染、弘揚和塑造就是根和魂,沒有風儀品德、沒有精神風骨的茶人不算茶人,沒有人文精神的隊伍建設就是沒有靈魂的團隊組織。茶,以高潔、怡情的品格跨越民族和國界,造福人類,茶人更應“因愛茶及茶的品性而自喻”不辱本性,勇于迎接艱難困苦,善于把握機遇與挑戰,滿懷熱情、無私奉獻、盡職盡責,不斷推動茶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讓茶產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綻放異彩。因此,作為茶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院所,責任在肩,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