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陽,顧子明,朱海榮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在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當中融入茶文化思想,不僅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同時這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教育事業正處于改革階段,如何將高校推向現代化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是每個高校和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茶文化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因地域不同,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茶文化,這也使我國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而茶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也滿足了不同人群對茶文化的需要。高校在茶文化背景下開展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還能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教師開展的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學習問題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也對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茶文化在《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并積極探索提高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質量的方式方法,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以及綜合能力,深入將茶文化融入到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供配電技術課程當中的內容,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在茶文化背景下,教師開展的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過程中,因供配電技術課程當中的內容和知識點難度系數較大,而教師對學生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相融合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教師自身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并未有效將教學內容與實踐環節相結合,導致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的內容掌握并不牢靠。另外,由于教師并未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而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過于滯后,其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無法有效提升。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養,為開展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教師在開展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積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因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在學習共配電技術內容的效率較差。同時,因供配電技術課程當中的專業性知識和技術操作較分散,且枯燥無味,教師對學生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無法提高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因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內容的學習效率下降,導致學生在課堂當中聽課效果和學習效果無法達到高校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供配電技術課程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教學,因供配電技術課程當中的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學生對課程內容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另外,因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當中的實踐操作內容占比較高,而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大部分時間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對于實踐操作環節占比較小,學生只學習到了基礎理論知識,無法有效將基礎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當中。最后,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也沒有積極為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提供相關實驗室,導致實驗室發展規模跟不上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無法對學生展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在茶文化背景下,教師要根據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豐富,有效將歘文化當中的教育作用融入到教學當中,教師只有將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優化,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才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因此,教師要秉承“三化”教學模式,對供配電技術課程展開深化教學模式,使供配電技術課程包含項目化、信息化以及思政化教學模式。教師在開展共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水平,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開展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了解電氣照明的基礎知識,并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并在進行相關設備模擬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嚴格依照工作秩序、工作規范以及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模擬操作,鍛煉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并在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教師不僅要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要為學生豐富和填充供配電技術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學習到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知識和技術。
高校只有為學生打造一支現代化、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才能提高供配電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在開展“三化”教學模式之前,應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進行提高,不斷學習信息技術以及茶文化知識,有效將茶文化融入到教學當中,在培養學生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國茶文化當中的情感和思想,不斷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茶文化在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有效對我國茶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另外,高校還應加強對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師教學工作的監督和管理,還應定期為教師組織相關培訓環節,讓專業教師在培訓環節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為開展“三化”教學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素養時,培養學生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最大程度的發揮出茶文化對學生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能。
教師要想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為學生創新多樣化教學模式,在為學生創新多樣化教學模式過程中,還要為學生創造課堂教學情境,不斷提高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的學習興趣,對提升教學質量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為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對于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還能使教師更加深入的講解知識。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學情境當中,有效提高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的參與程度。另外,教師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供配電技術課程進行創新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創新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模式,并將供配電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項目化,讓學生帶有一定目的性去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此,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學生也能在學習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充分了解到自身所學知識的概念,只有學生對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進而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量也會不斷提升。
教師在開展供電技術課程“三化”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茶文化當中的人文素養,還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并不斷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學生之間綜合能力和認知水平存在的差異,對于進步較大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對于無法跟進教學進度的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進行嘗試和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教師對學生展開的評價與考核,應摒棄傳統的評價與考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展開不同的評價與考核方式。在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水平、相互協作能力以及思想觀念進行評價和考核,只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評價,才能激發學生對供配電技術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在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將供配電技術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將茶文化當中的思想融入到教學當中,不僅能對學生起到一定教育作用,還能培養學生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因此,教師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為學生開展項目化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項目化教學當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思想品質,并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進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