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華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具象化的表現。經濟社會發展深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影響,茶文化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在職業教育事業發展中嘗試探索茶文化的精髓,并最終將茶文化運用于職業教育的發展。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豫政〔2019〕23號)。以上兩個文件及后續其他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相關文件的印發為河南省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指南,茶文化理念融入職業教育也打開了改革的新視角?;诓栉幕昂投煌?,世界大同”的思想,當下的職業教育體系能否適應產業演進趨勢并與產業協調發展是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人力資源大省,如何在產業競爭格局中提供原動力,運用茶文化精神培養好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助力河南省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當前河南省職業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
當前職業教育己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從茶道的角度來看,在具體改革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基于茶文化的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和茶文化和諧共生的視角,具體分析如下。
亦如茶文化的積淀過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牽涉到政府、社會、學校各方面,所以銜接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日益精進的過程。首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基于當前社會提出的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但是社會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都是變化的,因此職業教育體系也必須保持動態調整。其次,多元化辦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尚存在不足。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職責規制相對抽象,缺乏具體可操作性,對于民辦院校和校企合作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導、規范和保障作用。最后,職業教育體系缺乏縱向貫通、橫向融通。
茶文化講究平衡、注重和諧,茶道中物質和精神都要在線。從教育事業統計數據來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在地區之間差異明顯,經濟發達地區教育經費投入量大,河南省作為中部地區以及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相對欠缺。從茶文化思想出發,顯然茶道的這種平衡與和諧在河南省職業教育發展中是有所欠缺的。另外,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學生人數眾多也使得生均經費水平更低。從職業教育經費支出情況來看,近些年雖然呈穩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很多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仍低于經濟發達地區,經費支出比例及學生人均經費支出比例仍有待調整。
茶文化的積淀及茶事活動都離不開茶人,職業教育要發展更離不開像擁有茶道的茶人一般的師資隊伍。職業教育教師除了具有較高理論水平以外還應該具備社會職業技能,就像茶文化中對茶人的要求,既要會茶藝,也要具備茶道。要保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就必須保證學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及質量。但是目前河南省“雙師型”教師隊伍離教育部“到2022年,職業院?!p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而且“雙師型”教師素質仍有待提高,結構仍有待優化。目前一些職業院校的教師對一線的實際工作情況還不太了解,對市場動態需求把握還不太精準,因此還需繼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而保障現代職業教育的智力支撐。
茶不同于咖啡、不同于紅酒白酒,更不同于其他飲品,茶文化及茶事活動講究修身養性,也體現茶人的和諧之美,這也是其獨特之處。目前河南省職業院校對口專業就業率偏低,導致所學非所用的情況普遍存在。社會對職業教育認知的偏見客觀存在,但究其原因在于職業院校辦學定位不準、辦學特色不突出。一些職業院校注重學生學歷提升上,導致相關技術技能教育缺位;一些職業院校規模小生源少,專注于招生,忽視職業教育本質,就業數量和質量無從保障;一些職業院校缺乏與企業深度溝通,且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對社會的貢獻小。上述現象與茶文化的精髓相違背,只有抓住職業教育的本質,找準定位,打造特色,才能逐漸扭轉當前的困境。
茶文化不僅包括采茶、選茶、泡茶、洗茶等流程,最重要的是茶文化體現了遵循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和諧共生、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思想。河南省職業教育發展應該秉持這種茶道精神,并將茶道精神及茶道價值融入職教改革中,從而探索職業教育發展路徑。
完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首先從政策制度層面打通職業普通教育的壁壘,逐步做到職業普通教育縱向貫通;其次,普通和職業教育可進行課程互認、學分轉換,真正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最后,職業教育應該多路并舉,政府、組織、社會通力合作逐步擴大招生、培養、就業的影響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職業院校應該積極承擔“1+X”證書試點項目;另一方面,應該結合市場需求,通過“X”證書的多樣性、可選擇性及專業相關性克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保障學生所學為所用,更充分更靈活更高質量的就業。建立多元辦學機制。第一,抓住河南省作為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建設省份的契機,探索更加適合社會資本投入的體制機制;第二,重點培育民辦院校,推動民辦院校分類管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為建設職業教育集團、產教聯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政府給予信用、金融、教育費附加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增大財政投入規模。一是政府應該明確政策導向,通過財政投入進一步明確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和專項建設,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通過財政補貼加大師資培訓,借鑒先進經驗打造示范職業院校;三是對學生加大困難補貼力度,實施獎、助、貸一體化的資助體系。建立多元籌資渠道。一是完善社會捐贈制度。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分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民辦院校投資人投入、社會捐贈、事業收入和其他,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最大。政府以及職業院校應該完善捐贈制度,擴大社會影響力,吸引社會資金。二是推進職業院校辦學股份制、混合制改革。政府應加強對于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入股辦學的政策指引,努力營造一所標志性股份制、混合制職業院校,激發企業與民營資本的辦學熱情。優化經費分配結構,加大經費監管力度。在經費分配上,一方面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通過研究制定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校企合作及多元辦學各方權責利;另一方面,在經費支出應充分考慮各方需求,秉持按需分配原則,并可探索經費使用權限下放。在經費監管上,除了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行使例行監管權限之外,辦學主體還可委托第三方開展監管與評估活動,做到有問題隨時溝通反饋,保證經費管理活動的合理性、合法性、高效性。
運用茶文化理念創新師資培養模式,主要運用茶文化和諧發展、和諧之美的理念加強師資建設。首先,針對教師下企業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牽頭搭建平臺,制定政策,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共同參與設計師資培養方案;其次,“雙師型”教師認定時不能唯職稱、唯論文、唯職業資格證書,應堅持多方主體共同評判的原則,突出對實踐技能、學生實踐指導、下企業綜合表現等指標的考核;最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可牽頭建設或者遴選一批龍頭企業作為開放共享實驗實訓基地,專門設立多個流動崗位供教師實現輪崗,鍛煉提升綜合技能,與此同時企業也能承擔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影響力。
從茶文化的定位來看,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后,基于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整體定位,各個職業院校也應該明確自身定位,打造職教品牌。獨特的辦學理念,特色專業群、產教融合示范校、名師團隊、杰出校友、文明校園等都可以成為職業院校品牌建設的發力點?!半p高計劃”是河南省職業院校發展的行動指南,品牌建設是河南省職業院校發展的最佳出路。職教品牌的建設亦可借鑒茶企或者茶產品品牌建設的經驗,探索與茶文化相同的定位及品牌文化。首先,明確辦學理念,完善辦學體系,突出職業教育“職業性”的特征;其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然后,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致力于搭建開放共享的職教平臺;最后,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職教軟實力。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河南省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新的定位與新的挑戰。本文從茶文化的視角分析了目前河南省職業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運用茶道思想精髓探索河南省職業教育發展路徑,以期為打造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