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曦,盧 莉
(武夷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地處閩西北,是文化名山,茶葉名山,是武夷巖茶和武夷紅茶的發源地。茶葉為地方特色產業,也是福建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作為綠色生產、綠色支撐、綠色保障的產業。因此,武夷山生態茶園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武夷山茶產業發展迅猛,扎實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大力推進生態種植、綠色種植,確保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從遏制盲目開山種茶,培育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強茶園涵養水源和防御病蟲害功能,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出臺政策,科學實施。為武夷山茶園健康可持續化發展,提升生態優勢,茶葉提質增效打下良好基礎。基于此,筆者針對生態茶園建設與現狀提出幾點思考。
生態茶園即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按生態學原理和生態規律建立起來的多物種、多層次、多功能,結構穩定、系統開放有序,物種間相互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以取得最大而穩定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茶園。基于生態茶園系統對茶園自然環境、茶葉品質、茶園綜合效益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多個種茶大省積極開展了相關的試點實踐,福建武夷山為其中之一[1,2]。
武夷山茶區是閩茶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福建省茶園面積327.78萬畝,毛茶產量43.9萬噸,毛茶產值238億元,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近1200億元,在國內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而且,福建省茶產業的亮點和競爭力也體現在其生態優勢與自然環境。所以,從產業發展來看,武夷山茶葉的未來一定要發揮其生態與環境優勢,生態茶園模式在省內推廣勢在必行且極具優勢。
以福建省兩大茶葉主產區武夷山市和安溪縣為例,二者均在生態茶園建設試點過程中取得了一定進展。安溪縣在建設試點中發現,生態茶園在調節局地小氣候(調節氣溫、保持生態濕度穩定及改善光質)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相比非生態茶園有一定的優勢,尤其在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以及凈化空氣等方面,生態茶園則表現出了強大的活力。所以,生態茶園的生態效益優勢遠超于非生態茶園[3]。武夷山市生態茶園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邁出新步伐,成為提升武夷山市茶園質量的重要途徑。目前武夷山市適用的生態茶園建設模式有茶—林、茶—果、茶—藥、茶—禽、茶—旅游/休閑等5種模式,各地根據自然地理、小氣候環境、茶農生產習慣酌情采用。此外,武夷山現有茶園還通過套種喬灌木、留草、種草、施有機肥等措施,正逐步改造成生態茶園。在減少水土流失、提升茶葉品質、改善氣候環境等方面成效顯著。基于前期探索,武夷山生態茶園建設非常具有自然環境優勢與現有條件,因此,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具有非常深遠意義[4,5]。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關乎人們生活的質量。同時,作為主要產茶區域,茶葉是人們維持生計的主產業。因此,既要堅守保護底線與利用空間,又要兼顧生態效益與發展潛力,總之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這與目前國家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基于綠水青山,轉化成生態致富的資源[6]。
茶區分布較廣,地形不一、土質有別,生態茶園建設沒有統一參考樣板,需要因地制宜,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茶園的生產與經濟價值。一是選擇不同的優良品種,二是選擇匹配的耕作與施肥方式,三是選擇合適的隔離帶與間作植物,四是建立可行的的病蟲害防控體系[7]。例如,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例,在國家公園區域范圍內,樹木植被得到有效保護,不存在開山種茶現象,而且,增種了大量樹木,在該條件下,合理利用當下資源,科學進行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具有自身亮點的生態茶園。
茶園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學有效的管理技術,包括茶園耕作、水分管理、土壤肥力培育與維護等方面。實施技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茶園管理的質量,影響產量、品質、效益、生態和生產的可持續性[8]。
茶園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是自然綜合體的一部分,建設應考慮其物種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等要素。人們常提及的“頭帶帽、腰束帶、腳穿鞋”也是體現在這一點上,形成空間的層次性,提升空間利用率和營養轉化率,同時,考慮以茶為主,減少裸露地表等。例如武夷巖茶山澗或低洼之地,水仙品種較其他一些引進的烏龍茶品種適應性更好。
4.2.1 科學用肥方式。茶園土壤中的養分狀態、供應能力直接關系到茶樹的生長。而武夷山茶園傳統管護非常注重翻土或客土等土壤管理技巧,所以結合武夷山茶葉生產實際,選擇高效的施肥模式與肥料種類較為重要。據筆者在武夷山茶區走訪并總結,建議注重開溝施基肥與深翻、客土有效結合,優先選用生物菌肥、餅肥(發酵充分)、蛋白肥,結合間作綠肥[9]。另外,根據茶園管理要求,適當選用茶葉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少用葉面肥,禁用生長調節劑等。另外,施肥是茶園管理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隨著測土配方技術的效率提升與肥料種類的研發,科學施肥的方式會越來越得到重視。
4.2.2 綠色防控方法。生態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應當以綠色防控為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相結合,禁用化學藥品。
部分農業措施可選擇中耕除草、留養合理、秋季深翻,武夷山有“七挖金、八挖銀”之說,一是改良根系的生長力,二是對消滅土壤中的蟲害卵塊等具有較好作用[10]。武夷山部分正巖產區,常年云霧繚繞,光照較少,容易滋生病蟲害,建議這種類型茶園一定進行冬季的封園處理,對病蟲害的預防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常用的物理措施有天敵友好型色板、太陽能殺蟲燈、性信息素誘捕器;
生物防治創造不利于病蟲草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園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減少各類病蟲害發生頻率及危害程度,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而且,茶園釋放捕食螨、懸掛瓢蟲和寄生蜂也是當下福建茶區推廣方法;另外,茶園生物農藥或植物源農藥也是常用的高效防治方法之一,使用時注意品類選擇與輪換,以及安全間隔期。不僅能起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對茶園生態環境也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
為茶園的建設與管理打造身份系統,建立比較全面可追溯的臺賬體系。除了生態茶園的地理位置、品種、面積等基礎信息外,應積極完善茶園的深度信息,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提高茶園管理的效率與便捷性。例如,監測茶園生態環境信息,制定茶園土壤檢測周期,登記間作或隔離帶樹木種類和數量,天敵及害蟲種類,茶園投入品的臺賬信息,詳細記錄每年茶葉品質與數量,形成各年度鏈接而成的大數據,盡量做到一人一本一機一目了然[11]。
從某方面來講,生態茶園是為了整體提升茶葉的品質與產生更高價值,所以,對茶園源頭的管控盡量做到有據可依,有檔可查,可以較為全面了解生態茶園在建設及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關聯性,了解其衍生的潛在價值。真正實現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實現有效利用,產生客觀價值。
總之,從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面來講,生態茶園建設是環境保護措施中的重要一環,在該過程中,同時也是為實現碳中和,推動能源利用綠色轉型,促進綠色、低碳等技術進步的過程中的有效一步,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12]。目前,生態茶園發展有著良好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以及足夠的內部推動力。當前,在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歷史背景下,武夷山生態茶園建設將具有有史以來最好的機會,將為武夷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提質增效,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