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坤
(晉中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發源于中國,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茶文化”是人們在飲茶活動中形成的文化特征,是圍繞著“茶”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認知觀、價值觀以及行為處事的方式。它覆蓋了人們的處世哲學、發展理念以及觀念立場等,并逐漸成為一個系統化的體系。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飲茶的習慣,無論是氣候特征的差異化還是文化認知的不同,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于飲茶都有自身的文化見地,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發展至今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茶文化”的對外的傳播途徑方式多樣,可以通過學術交流和對話的方式進行,主要以文本、語言、學術理念以及商務會談為主。尤其是在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之后,“茶文化”的輸出與發展變得更加豐富。但事實上“茶文化”的傳播仍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優化“茶文化”的傳播,從而實現“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作用。本文將以“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語言特征及其英譯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和探討。
“茶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自身特色的語言體系,我國的茶文化傳播從未停止。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提出也進一步加大了茶文化的傳播力度。為了能夠提升茶文化的受眾,讓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將“茶文化”語言英譯成為宣傳推廣茶文化的重要趨勢。本文將以“茶文化”的語言特征為主,以其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英譯問題入手,進行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在跨文化交流中機遇與挑戰并存。“茶語言”從概念角度來闡釋主要是包括茶藝、與茶相關的產業以及事務等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的體系的總稱。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茶文化”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1 “茶語言”的生活性。中國自古以來就種植茶葉,所以茶文化的發展從種植開始,歷經生產、經營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逐步形成獨有的文化特色。與之相關的“茶文化”語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之后也呈現了獨特的特征。例如:“茶好客自來”“茶事,人生事”“吃飯勿過飽,喝茶勿過濃”等。因此“茶文化”充分地體現著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生活習慣以及交際禮儀等內容。
1.1.2 “茶語言”的文化性。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文化表達中經常會出現“用典性”,這是一種“文化的隱喻性”。由于我國“茶文化”積累厚重,所以出現在“茶文化”語言中的典故較多,在很多交流場合都會見到“茶文化”語言的“隱喻性”,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吃茶去”,“貢茶得官”等。
1.1.3 “茶語言”的時代性。隨著“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茶語言”不斷地與時俱進,從最初的文言文為主發展至今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茶語言”從古至今都極具簡潔性,“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傳承了這一語言特色,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茶語言”的特征集專業性、豐富性、簡潔性、時代性于一體。
茶葉以及“茶文化”的發源地在中國,所以“茶文化”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無法分離的關系。但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茶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必須厘清這些問題才能制定對應的措施,切實做好“茶文化”的英譯工作。目前“茶文化”英譯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茶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隱喻”的表現多樣化,因此,“茶語言”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內涵。因此,“茶文化”英譯并非單純地直譯或意譯。要想做好跨文化的傳遞必須要搞清“茶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才能真正地展現茶文化所具有的意義。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譯者缺少對這些文化的深層感知和挖掘,導致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偏差,譯文差強人意。第二,不同的地域風俗之間所造成的文化差異也會導致語言表達方面的差異和分歧。這也導致跨文化的茶文化翻譯困難重重。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符號或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并不能完整地詮釋出飽含精神內涵的中國“茶文化”的深層含義,造成“茶文化”英譯的難度增加。“茶文化”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茶文化”作品、相關的論文以及影視作品為主。在這些內容包含了大量的專有名詞,而要將這些名詞轉化為其他語言,很難實現源語意義的完全再現,這也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困難。
針對目前“茶文化”語言及其英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實現“茶文化”更好地傳播與交流,可將“茶文化”英譯工作進行改進。
在進行“茶文化”語言的翻譯過程中,要從全局角度出發。一方面要以人為本,進一步挖掘“茶文化”內容和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則要始終圍繞著科學的價值觀和認知規律。在“茶文化”英譯的過程中,應當對不同的文化語言進行分析,結合實際內容進行歸類,然后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始終秉持忠于原文的根本,從文化出發、充分了解譯入語的語言習慣,結合譯入語語言和思維的模式開展翻譯工作,切實將“茶文化”所蘊含的內涵表達出來。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地兼容并濟,內涵和外延都得以豐富。中國地域遼闊,“茶文化”也因為地域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因此,在茶文化所涉及的語言中形成了一些的專有名詞,比如蘊含地域特點的地名、茶名以及茶技等,如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巖茶等。在針對這些專有名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從文化內涵進行闡釋,就會導致讀者在閱讀時無法理解或是存在偏差。所以在針對專有名詞進行翻譯時,可以建議高等院校、翻譯機構、相關事業單位進行合作,聯合對專有名詞進行研究公關[4]。在確保這些專有名詞具有正確的英譯詞匯的同時,也要確保這些詞匯的表述符合譯入語讀者的習慣并傳達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還可以引入“互文性”的翻譯方式,譯者需要先對茶文化進行充分地認知和了解,掌握茶文化知識所具有的脈絡體系,同時也要深度學習國外對于茶文化知識的認知脈絡,通過對二者知識內容的結合和對比分析,更好地進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從而促進茶文化英譯工作的開展。
2.3.1 從“語言”層面出發。“茶文化”在語言表達過程中會用到一些修辭方式,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清晰、明白,而且富有節奏感。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空腹茶心慌,晚茶難入眠,燙茶傷五內,溫茶保年歲”。但是進行英譯時,由于語言特點的差異,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必然會導致譯文失去原有的神韻,所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保留“茶文化”原有的語言意義,同時也要從譯入語讀者角度出發,確保譯文具有可讀性。比如,我們在飲茶的過程中會結合自己的習慣采用不同的水溫泡茶,此時在語言表達時就會存在“燙茶”“溫茶”“涼茶”等表述,但是對于習慣飲用常溫或是冰水的西方人來說,就很難理解這些詞匯的意義,因此,在英譯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文化解釋,讓讀者能夠理解不同表達的區別。
2.3.2 從“文化”層面出發。比如我們常說“吃茶吃味道,看戲看全套”,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避免出現讀者的認知偏差。如何將此類歇后語完整地以英文再現,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闡釋。相同的例子還有“平地人不離糍粑,高山人不離苦茶”,糍粑和苦茶都是極具地域特色且富含地理特點的描述,在“茶語言”的表達中,這種將茶與地理特色相結合的方式很常見,這也是中國地域文化的特色,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原文的文化意義,將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完整而準確的再現。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了更好地實現“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意義,需要從“茶文化”的文化內涵和語言特點出發進行深層闡釋。中西方對茶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西方人普遍認為茶僅是飲品,與咖啡、牛奶無異。因此,在“茶文化”英譯時,需要從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以實現譯語能完整的再現源語意義的目的。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切實對其所蘊含的文化進行解讀,分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性,避免直譯造成的誤解。最后,通過譯者對“茶文化”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完整詮釋和專業的翻譯水平實現“茶文化”翻譯的精準性,真正表達出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中國“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