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采茶戲是一種地方傳統戲曲類別,其廣泛流行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在不同地區由于方言、唱腔等的細微差別,還分為了“粵北采茶戲”、“萍鄉采茶戲”、“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等等,而在戲劇之鄉臨川所傳唱的主要為撫州采茶戲。采茶戲最初源自于采茶人在采茶過程中為了振奮精神而高聲歌唱的采茶歌,隨后采茶歌中不斷加入了人物與故事,慢慢便形成了一種民間小戲,采茶戲來源于民間勞動人民,所以表演形式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是生、旦、丑三人,表演的風格十分輕快活潑,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十分受百姓的喜愛。但采茶戲的正式形成時間大約在清中期至清末期,所以對于湯顯祖來說,他那時接觸到的采茶戲并不完整,也許也只是民間的小歌小調,但在湯顯祖的傳奇作品之中,還是十分重視采茶戲的,《牡丹亭》的第八出《勸農》中,就有一小段戲是在描寫采茶人在工作時放聲唱著采茶歌,聽到南安府太守杜寶去往南安城郊的清樂鄉督促勞作,準備以當地的特色歌舞表演來迎接太守。湯顯祖在一次官職調整的過程中途徑南安,對南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與百姓、文人溝通中了解了許多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些民俗傳統、民間故事融合在一起,湯顯祖的心中慢慢形成了《牡丹亭》的故事框架,《牡丹亭》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是南安府。采茶戲是湯顯祖在現實生活中的取材,可以從中看出,采茶戲在明朝末年已經產生,并且初具雛形。
宜黃與臨川一樣都隸屬于江西省撫州市,其極具區域特色的宜黃戲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京劇“二黃腔”的源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宜黃戲主要有宜黃腔、反調、嗩吶二凡等幾個曲調。宜黃戲的特點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吐字清晰且音隨字走。宜黃戲在中國戲曲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形成、發展、衰落的過程是中國戲曲史的一個縮影,對于研究戲曲衍變規律來說,宜黃戲是個很好的樣本。湯顯祖在辭官隱歸后回到了臨川,宜黃臨近臨川地區,湯顯祖同樣對宜黃有著深厚的感情,并且因為宜黃豐厚的戲曲文化淵源,湯顯祖還撰寫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這篇文章是我國最早的戲曲學導言和戲曲理論專著,湯顯祖也憑借這一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國戲曲界不可撼動的巔峰地位。在宜黃縣準備在鄉中建設戲廟來供奉戲神時,想到了湯顯祖這個熱愛戲曲的作家,于是邀請他為新建的清遠市廟撰寫建廟碑文,湯顯祖欣然應允,于是寫下了這篇《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湯顯祖在文章中表明了自己對戲曲的看法,他認為戲曲的誕生源自于人類的情感,并且認為藝術表達也應該表現出情,這也就與當時封建社會中滅絕人欲的程朱理學相違背。在明朝時,程朱理學已經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欲”的階段,成為封建階層控制社會大眾的一種方式,在湯顯祖的文章內對戲曲來源的解釋可以清楚了解到,他將人類情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對程朱理學發起了挑戰,湯顯祖的內心是有對封建思想的反叛精神的。并且在《牡丹亭》中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積極追求愛情的故事,也是在提倡婚姻自由與個性的解放。湯顯祖的作品中都能看出他是個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家。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的題目中也有著一段宜黃戲曲的淵源,宜黃作為戲曲之鄉,宜黃戲班在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日都要祭拜戲神,而這個戲神名字就叫做清源師。清源師是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他還有一個稱號,就是現代大眾所熟知的二郎神。宜黃戲班除了在六月二十日的祭拜活動中比較隆重,在平日里僅僅以敬酒合唱的方式祭拜戲神,而酷愛戲曲的湯顯祖認為應該在平日中也要對戲神充滿尊敬,湯顯祖也是要借這個觀點來提高戲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而這一間供奉戲神的廟宇在文革期間被毀,從此便成為了永久的歷史,但雖然清源師廟已經不在了,但湯顯祖的作品依舊流傳于世,并且成為了我國戲曲界的一枚瑰寶。
湯顯祖所創作的戲曲作品最開始都是在宜黃的戲班中上演的,并且湯顯祖晚年間還在指導戲曲的演出與編排。湯顯祖戲曲作品是以宜黃戲的形式演出的,采用的是宜黃腔。宜黃腔是宜黃地區最典型的一種戲腔,其來源于海鹽腔。海鹽腔與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并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海鹽腔在浙江海鹽地區形成,腔調輕柔婉轉,成為明代富貴人家宴請賓客時的主要節目,逐漸取代了北曲雜劇在浙江的地位。海鹽腔傳入江西還是由一名將軍譚綸所帶領的,譚綸是一名江西人,一直在浙江做官,譚綸父親去世之后,他回鄉守孝,還把軍中的海鹽腔戲班帶到了江西宜黃,并讓他們教家鄉的戲曲班長海鹽腔,逐漸的,海鹽腔在宜黃興起,并融入了當地特色,變成了宜黃戲曲班引以為傲的宜黃腔。而作為無管弦樂曲配樂,僅靠藝人清唱的海鹽腔逐漸沒落,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海鹽腔就不為人所知了,直到1980年江西的戲曲聲腔研究專家從撫州的戲曲中深入挖掘其戲腔來源,于是沉寂已久的海鹽腔被挖掘出來,再次被戲曲藝人所推崇。宜黃戲作為海鹽腔的變種,到了現代,海鹽腔沒落后,依靠著曾經傳承的宜黃戲再次面世,其中也能夠看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其傳承精神。湯顯祖的臨川四夢都是由他本人的編排而演出的,每次演出對觀眾的收費都十分低廉,宜黃作為戲曲之鄉,許多人都熱愛戲曲,這些元素也促進了湯顯祖戲曲的傳播與普及,而湯顯祖也借著他的作品幫助宜黃戲傳播至大江南北。
湯顯祖在臨川出生,在臨川去世,臨川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可以說臨川的風土人情塑造了這個戲曲大家。同樣的,湯顯祖所創作的作品也反哺了他的家鄉,使臨川四夢成為了臨川文學的經典名作。臨川在古代擁有著重要的地位,臨川地理環境優越,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使得臨川地區經濟十分發達,并且臨川在南方山水環繞,草木盛行,并且自然災害少,所以臨川地區一直以來人口密集,人們生活富饒,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沉淀,還培育出了中華傳統文化歷史中璀璨的臨川文化。江西地區作為古代名人的聚集之地,臨川更是集各大文學家于一身,臨川在古代一直是國家的教育文化中心,一貫有著“才子之鄉”與“文化之邦”的美譽,晏殊、曾鞏、王安石、晏幾道等等著名文學家都是出生于臨川地區。湯顯祖更是用戲曲形成了一種戲曲文學流派“臨川派”,這個戲曲流派之中的戲曲家反對傳統禮教,提倡解放人性,追求自由,重視人們的內心情感。湯顯祖對臨川的感情很深,在官場之中被人排擠,忍無可忍遞了辭呈后,不等批準便迫不及待回到故鄉臨川。湯顯祖作為一個文學家,他所創作的作品不僅僅有戲曲,還有詩集,詩集之中大部分都是他辭官隱退后的所見所聞,其中包含了許多他對家鄉贊美的詩篇,比如《二京歸覺臨川城小》這首詩中,就用樸素清新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喜愛,只有看到家鄉優美的環境,才將由于官場渾濁而產生的憂郁情感驅散掉。湯顯祖還在游玩時,面對臨川的風景名勝靈谷峰有感而發作出了《靈谷對客》一詩,懷著游玩時輕松愉悅的心情贊美了靈谷峰的秀麗景色。還有湯顯祖面對臨川著名古橋文昌橋所作的《七夕文昌橋口占》,在七夕之際借由文昌橋來講述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湯顯祖還有許多關于家鄉臨川的詩篇,都表達了他對臨川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也體現出了臨川確實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
湯顯祖的戲曲情懷在很大程度之上也是由于家鄉臨川而產生的。在明朝時,臨川地區的佛教與道教文化盛行,在這宗教之中往往有著許多祭祀儀式,而祭祀儀式中戲曲是必要的元素,于是在明朝的臨川地區,戲曲文化十分盛行。在遇到洪澇或旱災等天災,民眾就會舉辦宗教儀式來進行娛樂與心理安慰,結合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儺文化的臨川戲曲也給湯顯祖的傳奇作品增添了一份色彩。也許湯顯祖正是為了反哺家鄉給他帶來的戲曲啟蒙,于是在他的晚年間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發展著臨川的文化教育事業。湯顯祖在辭官之后回到家鄉利用自己的俸祿和存款創辦了崇儒學院,自己還經常在書院之內講學,他還曾慷慨解囊捐贈錢財幫助臨川著名古橋文昌橋進行修繕。湯顯祖還利用自己做官時所見所聞的戲曲腔調給宜黃戲班帶去了新鮮的血液,也利用自己的戲曲帶領宜黃戲發揚光大。湯顯祖辭官后在家鄉度過了十八個春秋,66歲在家中病逝。湯顯祖與故鄉臨川是相輔相成的,臨川這片土地養育了他,而他也用自己的能力讓臨川變得更好。現在的臨川區還為湯顯祖建設了湯顯祖紀念館,在臨川區的劇院內,依然在演繹著400年前演出的臨川四夢,現在他的后人也在以不同的方式紀念著他,讓湯顯祖作品一直流傳下去。
湯顯祖作為明代知名的戲曲家、文學家,其創作的“臨川四夢”成為了流傳于世的曠世佳作。由于湯顯祖仕途的不順,所以他創作的作品中飽含對明代朝廷黑暗腐敗的揭露與不滿,也有著對封建制度的反叛,追求自由與個性化。由于湯顯祖的一生都貼近田野生活,生長在臨川,任官時也貼近百姓生活,為百姓著想,所以他的作品也展現了明代臨川地區的風土人情。源自江南地區的采茶戲、作為戲曲形式的宜黃戲、給戲曲帶來靈感的臨川,都是湯顯祖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深入進行發掘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