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玲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結腸癌是一種發生于結腸部位、發病率較高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多發生于中老年階段。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結腸癌的發病趨于年輕化[1-2]。臨床實驗表明,結腸癌腫瘤細胞可通過多種方式發生轉移,包括淋巴液和血液。在免疫系統中,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TIDC)屬于抗原呈遞細胞,可將腫瘤細胞表面的腫瘤標志物呈遞給T細胞進行識別,最終發揮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的作用。當TIDC在腫瘤組織中表達異常時,樹突狀細胞的表面分子MHC-Ⅱ、CD54表達下降,最終表現為機體內的TIDC呈遞抗原的能力降低,腫瘤細胞不斷異常增殖[3]。本研究以100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組織中的TIDC、MHC-Ⅱ和CD54表達量進行檢測,分析TIDC的表達與結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隨機選取2019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9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7.81±1.14)歲;女性患者51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7.66±1.14)歲。兩組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腫瘤直徑≥5 cm的57例,腫瘤直徑<5 cm的43例;腫瘤細胞為中低分化程度的52例,高分化程度的48例;TNM分期Ⅱ期患者77例,Ⅲ期患者23例。本研究排除原位癌、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復發性結腸癌患者、重大胃腸道疾病及肝臟功能不全者、有既往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研究學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研究方法
患者住院后,醫護人員完成相關的檢查項目并及時確定手術日期。在結腸癌切除術中,取結腸癌患者的結腸組織(中心部位)及癌旁組織(距離腫瘤邊緣5 cm以上)為本次研究的活體標本,之后檢測兩種組織中的TIDC數量、MHC-Ⅱ和CD54表達量。結合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結腸癌組織中TIDC表達、MHC-Ⅱ和CD54表達量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
1.2.2 檢測方法
采取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方法將取到的活體組織標本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陽性切片為陽性對照組(由上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PBS為陰性組。在400X鏡下隨機選擇10個視野,并對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進行計數,取以上視野的平均值,即為TIDC的表達量,運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織中的MHC-Ⅱ和CD54陽性表達量,具體操作方法:通過胰蛋白酶對組織進行消化,得到細胞懸液,離心后棄掉上清液,加入相應的抗體、混勻,避光反應30 min后用PBS稀釋,離心棄去上清液,加固定液,上機檢測。

與結腸癌組織相比,癌旁組織中的TIDC數量、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均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結腸癌組織與癌旁組織TIDC的表達、 MHC-Ⅱ和CD54陽性表達量
與中低分化的結腸癌患者相比,高分化結腸癌患者腫瘤組織中TIDC的表達顯著增加(P<0.05)。與TNM分期為Ⅲ期的結腸癌患者相比,TNM分期為Ⅱ期的結腸癌患者中TIDC的表達、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均顯著增加(P<0.05)。腫瘤直徑不同的結腸癌患者腫瘤組織中的TIDC數量、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TIDC的表達、MHC-Ⅱ和CD54陽性表達量與不同臨床病理特征結腸癌患者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結腸癌組織相比,癌旁組織中的TIDC數量、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均顯著增加;與中低分化的結腸癌患者相比,高分化結腸癌患者腫瘤組織中TIDC的表達顯著增加;與TNM分期為Ⅲ期的結腸癌患者相比,TNM分期為Ⅱ期的結腸癌患者中TIDC的表達、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均顯著增加;腫瘤直徑不同的結腸癌患者腫瘤組織中的TIDC數量、MHC-Ⅱ和CD54的陽性表達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結腸癌患者TIDC在結腸癌組織中的表達下降,密度減少,結果可為進一步研究腫瘤浸潤性樹突狀細胞(TIDC)在結腸組織中抑制其生長和轉移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