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蘭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膽囊結石是發生于消化系統中的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臨床癥狀為膽絞痛、腹部疼痛和膽囊高積液等,是一種以膽固醇性結石為主的混合性結石[1]。膽囊結石的發病誘因包括肥胖和高糖高脂癥[2],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臨床上對膽囊結石患者多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依賴于微創技術的發展,具有創傷面積小、出血量少、準確性高和安全性高的特點,因此在臨床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為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要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本研究對膽囊結石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對不同護理干預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率進行對比分析,以期觀察護理干預對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施行效果。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臨夏州人民醫院進行腹腔鏡鏡下手術的68例膽囊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表和不同的護理模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年齡38~56歲,平均年齡(42.47±1.35)歲。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觀察組年齡39~57歲,平均年齡(43.08±1.02)歲。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1例。一般資料在兩組患者中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常規項目檢查,確保患者各項生命特征符合手術要求,并囑咐患者術前禁水禁食。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協助醫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包括所用器械的滅菌消毒,保證手術室的無菌環境,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數據,應立即向醫生說明。手術后,囑咐患者按時服藥并定期到醫院復查等。
觀察組采用綜合性護理。(1)術前護理:護理人員要了解膽囊結石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對其進行心理護理。由于大多數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了解的不多,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通過向其講解膽囊結石和腹腔鏡手術的相關知識,并以手術成功的患者為例子幫助其建立信心,提高其對手術的依從性。由于膽囊結石患者的病灶在消化系統,手術前需囑咐患者在飲食上要以營養豐富的食物為主,減少攝入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降低消化道負擔。對于老齡患者,在基礎護理基礎上對其可能會發生的潛在危險進行評估和預防,以便及時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3]。(2)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在監測患者血壓時需放平患者的左側手臂,以免由于管道的壓迫使測量數值不準確[4]。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確保其處于正常范圍,積極配合醫生,確保手術順利完成。(3)術后護理:手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處,確保切口處干凈并保持干燥。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對于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可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術后護理效果、術后護理滿意率[十分滿意得分80~10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以下,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59%,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9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首次排氣的時間和首次進食的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
對照組對護理工作滿意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比較例 (%)
隨著醫學模式和護理學的不斷發展,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護理模式。綜合性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基礎上,根據不同患者及不同疾病類型,增加了更周全的護理方法,不僅具有針對性強的特點,同時也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效益,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模式,研究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對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率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膽囊結石患者通過腹腔鏡鏡下手術實施護理干預,顯著降低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并提高了護理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