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物理學家整天思考抽象和怪異的事物,能進行冷酷無情的計算,發明匪夷所思的理論,但是他們并不是另一種生物。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傲慢與偏見,只不過思路跟一般人可能有點不一樣……
物理學家喜歡把各種事物都量化分析。在哥本哈根的一次聚會上,狄拉克提出一個關于美女的理論。他說欣賞女性,一定存在一個最佳的距離d。距離太遠什么都看不清,所以d≠∞;距離太近了就會看到臉上的皺紋和瑕疵,所以d也不能太小——那么d必定是無窮遠到0之間的一個數值。
如果說物理學家相對于普通人有什么超能力的話,我認為其中一項必定是專注。而專注的表現是心不在焉。
有一次玻爾參加聚會,每個人都有一杯酒,但是別人忘了給玻爾的酒杯里倒酒。玻爾一邊跟人談論自己的原子理論,一邊拿起空杯來喝酒。他喝了三次之后,旁邊一個朋友再也看不下去了,說:“你在喝什么啊?”
玻爾這才看了看酒杯,說:“我也奇怪呢,這酒怎么一點味道都沒有?!?/p>
傳說中,理論物理學家都“克”實驗儀器。他們要是出現在實驗室,就會有儀器莫名其妙地壞掉。因為這樣的事最經常發生在泡利身上,人們稱之為“泡利效應”。
1948年,蘇黎世的榮格學院搞開幕典禮,邀請泡利參加。泡利一進門,桌子上一個裝滿水的瓷器花瓶就無緣無故地掉到地上摔碎了。1950年泡利訪問普林斯頓大學,人們在他到來之前就有點擔心泡利效應。結果泡利剛到,普林斯頓的回旋加速器裝置就著火了。
人人都知道了泡利效應,有幾個年輕物理學家就想惡搞一下泡利。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幾個人設計了一個裝置,在會議室的門上安裝了導線,只要一推開門,就能發出爆炸的聲音。他們精心安排好,泡利果然到來,推門而入……但是什么也沒發生。原來那幾個人測試了好多遍的裝置,居然壞了!泡利效應再一次得到印證。
大多數物理學家都非常謙遜,他們反感庸常的瑣事,不愿意被人當成什么模范。
1954年,有感于社會對科學家騷擾過多,愛因斯坦給一個雜志寫信說:“如果我能再次年輕,在當前環境下,為了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我寧可去當個水管工……”后來芝加哥市水管工協會給了愛因斯坦一個會員資格。
狄拉克得知自己得了諾貝爾獎之后,因為不愿意變成公眾人物,一度打算拒絕領獎。盧瑟福告訴他,如果你拒絕諾貝爾獎,你會引起公眾更多的關注,狄拉克才同意領獎。
玻爾研究所的討論氣氛非常民主。有一次玻爾去物理學家朗道的研究所訪問,有人問他,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有什么經驗嗎?玻爾說:“也許是我不懼怕在學生面前顯露我的愚蠢?!?/p>
但是翻譯把這句話翻譯錯了,說成了“我懼怕在學生面前顯露愚蠢”。對此有人評價說,這恰恰是兩個研究所的差別啊。
費曼曾經參與設計原子彈。
當時玻爾也在,玻爾是物理學家中神一樣的存在,費曼當時只是一個小字輩。玻爾開討論會的時候,費曼只能坐在后排角落里,完全不引人注意。
但是有一天,玻爾的兒子打電話給費曼,說玻爾要單獨跟他聊。費曼說,你是不是搞錯了。
玻爾兒子說,沒錯就是你。
費曼見到玻爾,玻爾立即說:“關于增加爆炸威力,我有個想法是這樣的,你看行不行……”
費曼說:“這不行,你看……”
玻爾又說:“那這樣行不行?”
費曼說:“這個好一些,但是也不太行……”
兩人討論了兩小時,期間各種爭論,費曼毫不畏懼。討論到最后總算有了點眉目,玻爾說:“現在我們可以把大頭頭們叫來討論了?!?/p>
事后玻爾的兒子告訴費曼,玻爾之所以點名要跟費曼聊,是因為他注意到,費曼是討論會上唯一一個不怕他的人。
費曼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后感到為盛名所累,干什么都不自由。他做物理學報告會有很多外行來聽,人們只是想見見諾貝爾獎得主。
有一次,學生組織的物理俱樂部又請費曼做報告,費曼想了個辦法。他讓學生們編造一個不知名的教授名字和一個不太吸引人的題目。
報告的海報是:“華盛頓大學的亨利·沃倫教授將于5月17日3點在D102教室做關于質子結構的報告?!?/p>
當天下午,費曼出現在講臺上。費曼說:“沃倫教授臨時有事來不了,他問我能不能替他講。我正好也做了一點這方面的工作……”
有的人把物理學家當成不近人情的人,有的人把物理學家當成充滿悲情的殉道者,我覺得那些形象太可怕了。物理學家只是一些探索者,也許比普通人更純粹一些。
(摘自“得到”app,Shand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