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需要被愛。那怎樣才能得到愛呢?很多人會采用的方式就是付出,邏輯是:如果我對你好,你就會對我好。然而現(xiàn)實卻常常是,你對一個人的好,不料喂了狗。
并不是付出就能得到愛,從付出到被愛,還有很長的距離。除非你開始去思考“付出”和“被愛”之間的關(guān)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愛。
我們先來看看你付出100分,最后能得到幾分的被愛。當(dāng)你付出全部時,潛意識里就開始升起100分甚至更多的回報期待。那么,在你如此付出后,對方能接收到多少呢?
其實,你的付出就像是射出的箭一樣,如果你不是神射手,你對靶心只有一部分的命中率。能命中對方需求的付出,只是一小部分。那些你未命中需求的盲目付出,在對方看來,非但不是愛,更可能是壓迫控制、道德綁架,是浪費時間、自我安慰。假設(shè)你還不賴,命中率能達到80%,那就意味著你付出了100分的好,對方收到80分。
接下來的問題是,對方收到了你80分的付出,會回報你同樣的分?jǐn)?shù)嗎?如果他的想法是“這是你應(yīng)該做的”,那他就不會去想如何也對你好的問題,你的付出在他那里會被歸于零。假設(shè)你遇到的人還算有良心,只覺得其中20分是你理所應(yīng)當(dāng)做的,那你的付出也只剩下60分了。
對方感覺到你為他做了60分,那他就只會按照這個分?jǐn)?shù)回報你。但對方為你做同等的付出,未必是你想要的。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理解的對方去付出,理解他人有多精確,付出的效率才能有多高。假設(shè)他有80分了解你,這已經(jīng)算是知己了。那么他對你付出的過程,需要再消耗掉20分,你收到的最終只有40分。
你看,從100分劇烈縮減至40分,這就是從付出到被愛的距離,非常不劃算。所以,如果只是單純靠付出與回報,根本維系不下去。
良好的付出動機,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想對你好;而不是因為我想你對我好,所以我對你好。這種感覺里人不是在為付出而付出,而是內(nèi)心有很多愛,想找個人分享。而一旦你企求對方回報,只會制造大量的怨恨,一次次推遠(yuǎn)關(guān)系。
那么,怎么判斷你的付出是哪種呢?很簡單,當(dāng)你想為對方做點什么的時候,可以問問你的動機:你這么做,是希望自己高興,還是希望對方高興?是想滿足自己,還是想滿足對方?如果沒有任何回報,你還愿意為對方付出嗎?
如果你是為了自己而做,那你這次付出就得到滿足了,就不需要對方的回報了。對方也在你滿足自己的時候,順便得到了滿足。即使他下次沒為你做,你也不會生氣;如果你有“我要委屈下自己先照顧你”的沖動,那么你種下的根本不是付出,而是炸彈。
(摘自“叢非從”微信公眾號,Stacy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