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倩玉
“姐妹們幫我拔草這條瘋狂上頭的連衣裙”“求拔草看起來質感很好但要220元的水杯”“心癢一個禮拜的翻蓋手機求拔草”“這件碎花上衣,求勸退”……
每當購物欲望“熊熊燃燒”之時,不少網友會選擇在這里發帖求助——只要貼出讓自己“上頭”的物品圖片和介紹,其他人會“損”到你不想買為止。
現如今,這個名為“不買了!拔草互勸協會”的豆瓣小組已經有11萬組員,當各式各樣的平臺、軟件都在催促大家“買買買”的時候,這個小組在孜孜不倦地勸大家“清醒點”“收手吧”“還是別買了”……
最近,“拔草”小組里,何藻發布了一個帖子:“家人們,求拔草這件連衣裙。”圖片中,模特身著一件白底櫻桃花紋連衣短裙,下擺有荷花葉邊裝飾,雪紡材質下,胳膊和肩頸的線條若隱若現。何藻糾結要不要入手,她決定還是先來小組問問大家。
很快,網友留言回復:“怎么說呢,感覺是20年前的風格,但又不是復古。袖子老氣,裙擺設計很小家子氣。”聽起來有點刺耳、不中聽,但仔細一品,何藻又覺得“好像還蠻中肯”。
隨后幾小時,越來越多的評論出現,有人無情吐槽“太一般了”“平平無奇”“睡衣嗎”;有人扎心推測“估計穿上會顯得虎背熊腰”;直到最后,一名網友給出“致命一擊”——“見過實物,土得不可方物。”
很快,何藻便在帖子里加上“謝謝家人們拔草了”幾個字,表示自己已被成功勸退,不打算再買了。
不僅是何藻,現如今,數以萬計的“除草機”在小組中互助拔草,勸退彼此的消費欲望。
求拔草的物品也五花八門。有人看中一款動感單車,其他網友馬上出現,留言“罵醒”她:“我有一臺,用它來搭毛巾”“算了吧,動感單車必須在一堆人中跟著教練的口號和呼啦啦轉的燈球才動感得起來”“這車很重,你賣二手都很難出手”……
有網友對某品牌包“瘋狂心動”,打完對折也要好幾千元,于是在小組內發帖詢問“有沒有人來打醒我”。大家應其要求馬上開始“拔言拔語”:“這不是小時候在地攤上會看到的那種貼水鉆的包包嗎?10元錢一個還能講價。”“你給我50元我幫你買個卡包鑲鉆,說,想要啥顏色的鉆?”
還有人求拔草“小葉紫檀的佛珠”,因為“偶像戴著”,“感覺自己盤出包漿的感覺很有意義”……網友馬上對其開展勸說:“包漿是文物表面由于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由灰塵、汗水、人觸摸時分泌的油脂等組成。”“一時竟不知從何勸起……或許,藏污納垢?”
奇子是小組“不買了!拔草互勸協會”的組長,去年4月,她創辦了這個小組,此后一年多時間,小組頻頻登豆瓣首頁推薦,成員數量也不斷增長。奇子說:“有的組員勸人‘下頭真的很有一套,勸退成功率還是挺高的,也有不少人進組是專門為了評論‘哈哈哈的。”
奇子也發現,現階段大家“求拔草”最多的還是“服裝”,“因為求拔草服裝的帖子太多,我還單獨開了一個服飾鞋包妝的分區,和其他類型的物品區分開來。”
打開衣柜,或是將目光投向桌面,審視自己買每一件東西的理由,很難說都是“出于需要”。少男少女們一邊哭窮一邊狂買,手機在社交購物軟件之間來回切換,被種草的點五花八門又無處不在。
何藻就發現,自己平時很容易“被信任的博主或者和自己情況相似的素人帖種草。”但畢竟大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買之前肯定會有猶豫的時候。“會糾結要不要入手?覺得可能沒那么適合我?但不死心。”何藻說。
但在小組發帖,網友的“下頭”評論常常能精準擊中她內心的糾結之處,有些技術流的分析甚至非常專業,之后再看那件物品,會發現很多之前看不到的“缺點”,“仿佛能用上帝視角看待那個東西了”。
小組成員迪迪也是如此,幾個月前她在刷豆瓣時關注到了拔草小組,開始只是看看網友的搞笑評論,現在會在購物欲望涌動時發帖求助網友。
“被人種草”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模仿”,越來越多的人正因此沖動花掉口袋里的錢。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曾在《模仿律》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模仿他人的習慣,而這種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在塔爾德看來,“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增長迅速蔓延。”
現如今,“消費模仿”也被廣泛用于解釋“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被他人種草”——朋友熟人、明星網紅、網絡社群……當你認可他人的行為并對此產生羨慕和向往時,便會產生仿效和重復他人行為的傾向,而商家、營銷者們也很樂于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無孔不入地煽動和助推著人們的欲望。
在奇子看來,“一張網紅氛圍的照片容易讓人想要擁有同款,去掉濾鏡、模特、場景之后,服裝真實的樣子會使人清醒。一張精致的照片背后可能是好幾個專業P圖軟件的處理成果,但人活在現實里,吃飯走路上班上學,衣服透不透氣、扎不扎皮膚網紅不會告訴你。實用才是硬道理。”
而這也是互助拔草的作用所在,到處都有人勸你“買買買”,但這里的人卻勸你“克制點”,破除“買了我就能和他一樣好”的迷信。
如今,諸如此類的拔草、勸退和號召理性消費的小組還有不少,如豆瓣“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如果我們可以不通過消費獲得快樂”等小組,都關注著“不買”的生活方式和可能性。
而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搜索“拔草”一詞,可以看到許多以“拔草”為主要內容的博主,幫助網友拔草、排雷;在微博,類似的話題動輒也有上萬討論和過億的閱讀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打著“拔草”旗號的“變相種草”內容正在出現。此前就有網友發現,有拔草博主開始利用自身影響力,為其他內容賬號引流、推薦產品;有所謂“求拔草”的帖子,將相關商品所謂賣點講得一清二楚,甚至貼出商品購買地址……
為了減少變相種草等問題,“不買了!拔草互勸協會”設置了詳盡的組規。奇子說:“現在入組也有了門檻,要先看完組規答題之后才能申請進組,這樣能盡可能讓大家發帖之前自己先思考一遍,保證帖子質量。”
現如今,奇子買東西前往往會自問:我真的需要它嗎?家里有沒有功能重復的物品?我會為它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這值得嗎?……這幾年,奇子也嘗試了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她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和他人的消費觀,并用更“克制”的態度對待購物。
正如在小組介紹中所寫的: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金錢的主人,而不是消費主義的被洗腦者。
(摘自《南都周刊》2021年7月合刊,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