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未

世界上已確定的蟬類共有2000余種,這主要是根據蟬的外觀、形態以及生活范圍等地來劃分的。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劃分蟬類的方式,那就是出現時間。
所謂的出現時間,就是指蟬類在地下的蟄伏時間不同,那么破土而出的時間也將有所區別。例如,分布在我國的蟬類,其成熟時間多為4年,那么在2021年夏天,我們看到的蟬就是2017年產下的蟬卵孵化的成蟲。
這也是大多數蟬類的出現規律。但在北美,卻生活著一類截然不同的蟬種群體,因為其出現的規律具有“精準而嚴苛”的周期性,所以人類特意為其劃分了一個大類:蟬科周期蟬屬,簡稱“周期蟬”。
周期蟬共有7種,其中有3種為“17年蟬”,4種為“13年蟬”,它們幾乎只生活在北美的中、東部地區。之所以被稱為“周期蟬”,是因為它們并不像前面所講的大多類蟬一樣,每個夏天都能見到——相反,它們的出現邏輯,其實遵循著一種嚴密的數學上的周期性,即13年或者17年為一個輪回。也就是說,如果周期蟬在某一年的夏天大規模地集中出現,那么接下來,這類蟬將銷聲匿跡,直到13年或17年后才能再次見到它們的身影。
這種北美特有的周期蟬現象,引起了很多專家和學者的興趣,在進行了一系列考察和研究后,雖然至今沒有得出完善的理論,但從兩個方面找到了原因。
第一是氣候環境論。這種觀點認為,周期蟬的機制與第四紀冰河時期有關,該冰河時期起始于距今200萬~300萬年前,結束于1萬~2萬年前。在冰河期間,許多物種由于無法適應氣候的變化而被淘汰,根據考察研究,北美周期蟬的祖先為了躲避寒冷,而長時間蟄伏在地下,以便盡可能地減少來到地面被凍死的概率。
可以想象的是,關于蟄伏的時間選擇,肯定也是經歷了自然的篩選和淘汰——譬如,蟄伏時間太短的蟬群有可能被凍死;蟄伏的時間太長,也有可能在地下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被餓死。總之,周期蟬的發展確實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但同時是它們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結果。
但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也出現了,為什么是13年或17年?這就引出了第二個觀點:躲避天敵論。該觀點的根本立足點在于,蟬作為自然食物鏈中的底端,是許多天敵口中的絕佳美味(尤其是鳥類),每逢蟬的大規模出土,都是這些天敵們大快朵頤的時間。更糟糕的是,天敵一旦擁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就能更大規模地繁衍,長此以往,直接威脅到蟬的生存。
面對這樣的情況,周期蟬巧妙地選擇了13年和17年這兩個周期。從數學角度來說,13和17這兩個數字都屬于質數,即在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們本身,都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整除——也就是說,除非蟬每年都繁殖和出土一代,或者天敵們也正好擁有13年或者17年的繁殖周期,否則就不會大規模地撞上。
在以蟬為食的主要生物中,蜥蜴、鳥類的繁殖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在理論上,需要每26年或34年才會遇到繁殖期重疊;而遭受多年“饑餓”后,這些天敵因為缺乏食物,種群數量都早已下降,面對大量出現的周期蟬,縱然敞開肚子吃,也無法對其數量造成太大影響。
至于為何不選擇更小或者更大的質數,原因也很簡單,除了氣候環境論可以解釋之外,還因為數字和年份越小,則越容易與天敵的繁殖期遇上,而反之越大,則可能越逼近蟬的理論壽命極限——畢竟,昆蟲的壽命可都不長。
得到這樣的研究結果后,許多專家紛紛驚呼:這種蟬居然懂數學!更令人驚嘆的是,作為食物鏈的底端,周期蟬卻可以通過群體行為,達到控制天敵數量的結果,并最終形成一種動態的物種間平衡——或許這也是大自然和生物界的神奇之處。
(摘自《環球人文地理》2021年第13期,劉玉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