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圓

如果你走進教室,看到前排坐著一位翠袖紅裙、綺衣錦裳的姑娘,不要以為這是穿越劇的拍攝現場——可能只是你的同學穿著漢服來上課了。
21歲的小桔是一名漢服愛好者,擔任學校漢服社社長的她,不僅積極參與校內的漢文化活動,平時也喜歡穿漢服上課。在一次英語課堂的演講上,她向眾人介紹了漢服文化,“當時好幾個外國朋友都很驚訝,原來中國除了唐裝,還有漢服這種傳統服飾?!?/p>
漢服在大學校園里頻繁出鏡。在課堂、畢業照、各類漢服文化節,都能看見師生們身穿漢服的綽約身影。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漢服產業保持高增長態勢。中國漢服愛好者規模連續4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已超過350萬人。2019年,漢服的市場銷售額突破45億元。從小眾的傳統服飾,到商家們趨之若鶩的“財富密碼”,漢服還在不斷逆襲。
“一入漢服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這句“漢服圈”流傳甚廣的自嘲,勾勒出一幅“氪金富婆”的漢服愛好者群像。
“其實也沒有那么夸張,我平時買衣服、吃飯會比較省,均衡下來也不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蹦壳熬妥x大二的小林,在漢服上已支出5000余元?!昂芏嗄猩磦€游戲、買個皮膚也要上千塊,我覺得漢服還挺劃算的,至少它能穿上?!?/p>
淘寶上的漢服種類繁多,有單件上千元的限量款預售,也有兩三百元的平價現貨?!耙郧百I漢服的人少,大部分都是定制款,成本高。現在買的人多了,價格也就降下來了?!毙×终f。
以前漢服比較小眾時,許多店鋪采用的是“定金尾款制”。店家在平臺上發布樣衣圖,有意購買的客戶拍下定金,店家再根據付款人數進行統一定制。這種銷售模式降低了商品滯銷的風險,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體驗:要想買到心儀的漢服,消費者往往需要經歷數月的等待,個別款式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預訂。近年來,情況開始好轉,一批全款銷售的商家浮出水面。在一家專注打造平價漢服的淘寶店中,爆款“太平有象”“此間春色”系列的銷量都達上萬件。
盡管價格下降,但“進圈”的門檻仍然不低。
5年前“入坑”的小桔,回憶起她的第一件漢服,用的說辭是“挑昏了頭”。她關注了當時盛行的漢服貼吧,認真地做了好幾天功課,還加了不少商家的同袍群,就怕買到版型不正確的“影樓風古裝”。這與漢服圈內嚴格的衣物形制、對山寨服飾的抵制不無關聯。除了要買成衣,相關的配飾、鞋子、包包等周邊產品自然也必不可少。據了解,一些高端品牌的配件,有時甚至比平價店鋪的成套還貴?!罢l都知道盜版不對,但正版漢服店的過度溢價真的令人很無語。而且正版店的漢服也有不少質量低劣、設計拉胯、形制錯誤的問題?!毙〗塾行o奈。
為了避雷,漢服愛好者大多會關注圈內的頭部KOL(意見領袖),通過他們的經驗分享,整理出一份商家紅黑榜,以減少試錯的可能。“想完全不犯錯,幾乎是不可能的?;旧隙嗖葞状卫?,就有經驗了?!?h3>吃土買來的漢服,還在衣柜里吃灰
對于自身并無穩定收入的學生黨而言,漢服的價格不算便宜,但使用率卻很低。除了參加漫展、漢服活動外,平日里能穿到漢服的機會十分有限。
“每次穿漢服出門,都少不了梳妝打扮、全副武裝。如果日常上課或者工作也這么穿,時間就不夠用了?!毙×终f。然而,這并沒有消減一些人對漢服的熱情。漢服愛好者小夢認為,比起穿著頻率與舒適度,漢服“拍照好不好看”“有沒有收藏價值”更重要。在漢服圈里,經典款式很容易出手,如果是絕版的精美限定,甚至可以炒出很高的價格。
高額利潤之下,投機者們也開始進場。一位漢服大佬透露,她搶不到限量現貨就會去找秒速代拍,沒記清楚商家的上新時間就去蹲點撿漏,遇上古早的大熱萌款一定要順勢拍下……
雖然行業上游炒得火熱,但對于只想拍幾張漢服寫真的路人來說,相比起全套購入,租一套漢服顯得更加劃算。
目前,各大平臺上也開起了“服飾+妝造+拍攝”一條龍服務的漢服體驗館,對剛入坑的漢服小白而言甚是友好,但更多的漢服愛好者還是愿意自己DIY,“比起照片,更重要的是氛圍”。而在漢服館,當拍出好看的照片成為唯一指標,個人體驗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斑@種感覺挺糟糕的,漢服好像變成一種道具,而不再是與我有親密連接的一種文化。”小林認為。
盡管入門不容易,但真正“懂行”了之后,才發現“腥風血雨”還在前方。
漢服圈內門派眾多,有對形制要求十分嚴格的“考據派”,也有融合現代時尚元素的“改良派”。“考據派”講究形制,認為漢服要依據歷史典籍和出土文物進行還原。秦漢時的曲裾深衣、魏晉時的大袖齊腰、唐朝的齊胸襦裙、宋朝的褙子以及明制的馬面裙,從領襟、袖型、布料到著裝,每一項都大有講究。“改良派”則認為,漢服改良后更符合現代審美。長期以來,兩大門派水火不容。如果你不慎踩到了其中一方的雷區,等待你的將是抵制和群嘲。
如果不小心將右衽穿成了左衽,遇到同袍們時,會上演大型“社會性死亡”。穿許多路人眼中仙氣飄飄的“影樓款”,更是圈內的大忌,會被認為是“不懂行”的門外漢。“有時候我也會疑惑,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在穿漢服,還是漢服在‘穿我。衣服成了人們討論的重心,我成了一個不重要的工具?!毙舯г沟?。
更令人費解的還有圈內階級分明的鄙視鏈。小夢解釋說:“買正版的看不起買盜版的,制式正統的看不起制式混亂的,穿‘高定的看不起穿‘白菜的,現貨則比不上需要拼手速搶購的限量定制版……”當外在標準凌駕于個人喜好之上,約定俗成的規則逐步演化為越界的霸凌,一個不慎便可能引發眾怒。
小夢曾經去過一家實體店買漢服,“那天我只買了兩種形制的漢服,但店家還是很熱心地教我各種形制漢服的穿法,還推薦了一些穿衣教程和服飾講解的書”。離開店的時候,店家囑咐她:“以后要是有不會穿的,來找我,我隨時教你。”或許面對面的熱愛與坦誠,正是漢服圈最純粹的模樣。只是網絡時代,一些人逐漸開始用論資排輩規訓新手,將正常的消費異化為氪金與攀比。
文化的傳承靠的從來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內在認可與外在詮釋,而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與定義。如果走不出這套消費邏輯,再美的衣服也像是枷鎖。
從套著漢服的“工具人”到重獲自由的消費者,小夢告訴我們,她后來才意識到:漢服原來可以只是“一條漂亮的裙子”,不必向它投射過分耀眼的目光,也不必為它承擔如此沉重的批判。畢竟,買漢服的最終目的是“用來穿在身上的”,而不是“裱在墻上的”。
(摘自“有間大學”微信公眾號,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