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只有深入人心,走進人民群眾,讓人民感受到法律的尊嚴,體會到法律的溫暖,獲得切切實實的法治保障,才能不斷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法者,治之端也。執政興國,離不開法治支撐;社會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福祉,離不開法治保障。
2021年12月4日,第8個國家憲法日如約而至。
時間回到7年前,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標志著依法治國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同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以強化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召開,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每一次立法,都是時代命題的回應、人民智慧的匯聚、法治建設的躍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反壟斷、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中這樣提出。
今年,又一批事關民生冷暖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增加高空拋物、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這些無疑都是對于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回應。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為家庭教育開出了良方。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針對現實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泄露、個人權益被侵犯的頑疾、痛點,條文設置有力回應了社會公眾的關切,為“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度融合,網絡已成為生產生活的新空間”背景下公眾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有286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趨完善,為推動形成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良好社會局面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撐。
法律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律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法律只有深入人心,走進人民群眾,讓人民感受到法律的尊嚴,體會到法律的溫暖,獲得切切實實的法治保障,才能不斷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必將行穩致遠、壯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