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時隔5個月,當參與“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展指數”調查的受訪者面對“到現在為止,今年國內哪件‘大事最讓你感到振奮”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人想到了7月1日這個“重要時刻”——當天,無數人通過電視、電腦、手機關注了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年企盼,今朝夢圓。當第一個百年走過,當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國家的變化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座里程碑,對于中國人而言,是祖國發展與強大的象征,更是自身真切體驗到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2021中國現代綜合發展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以下簡稱為“2021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顯示:“變”成為這一年無數國人的“集體感受”。
當個人、國家、世界的命運都在改變之時,我們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當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新畫卷在中國大地緩緩展開之時,昔日飛出大山、跳出“農門”的年輕人正在用腳做出選擇,改變他們的,是鄉村這片廣闊天地蘊含的無限生機。
最近兩年,因為精準扶貧而聞名全國的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里,多了一個整天捧著相機到處拍攝的小伙子,他叫施康。
在施康的記憶中,因為窮,家鄉的很多哥哥叔伯娶不上媳婦。精準扶貧催生了十八洞村的蝶變,如今這里發展旅游、發展產業,全村人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然而,十八洞村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青年人才更是稀缺,外地青年留不住,本地青年不愿回。得知這一消息,施康決定辭職,成為村里第一批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開始了打造鄉村網紅短視頻的創作之路。施康畢業于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曾經做過短視頻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他通過制作視頻和網絡直播,展示十八洞村的風景、美食、服飾、民俗、建筑和苗繡。疫情期間,他還通過直播平臺幫助鄉親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路。
今年3月,在花垣縣村(社區)團組織換屆中,施康當選為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接過接力棒,帶著村里的年輕人一起建設家鄉。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施康的團隊已經逐漸成型,他和小伙伴們的夢想,是用年輕人的方式宣傳家鄉,讓家鄉變得更加美好。
這樣的故事,如今頻繁在全國各地發生。
2021年是全面鄉村振興元年,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寫道: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從吃飽肚子擺脫貧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中國農村一派新氣象。村民們住上了新房,收入噌噌漲,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村子里建立了民宿,發展起了電商產業,越來越多走出去的年輕人返回家鄉干事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這是當下很多中國鄉村的真實景象。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特別是有理想的青年。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技術傳播需要年輕人,農旅結合需要年輕人,網絡銷售需要年輕人……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既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年輕干部隊伍,更需要一批對土地有感情、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市場的年輕人深耕希望的田野。
飛出大山、扎根城市一直是許多農村孩子的夢想,而如今,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層廣闊天地成為年輕人逐夢花開的沃土。
近幾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數量不斷攀升。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同比增長19%,這一數字有望在今年再次提升。統計表明,一個返鄉創業創新項目平均可以吸納6.3人穩定就業、17.3人靈活就業。
“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帶著資本、科技、知識回鄉的年輕人,正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找到他們的位置。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推廣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經驗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則為返鄉的年輕人創造了更好的干事創業環境,讓他們回得來,更留得住。
年輕人回來了,活力回來了,希望也就回來了。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堪稱全球最大消費季的“雙11”已經悄然走過第13個年頭,成為強勁消費的代名詞。
“雙11”前的一個月里,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帽業店鋪的陳魁尤其忙碌。“店里很多產品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了12月。”陳魁表示,工廠每年6至9月主攻外貿訂單,生產的帽子遠銷歐美、非洲,其他時候都在忙內貿生意。今年“雙11”,陳魁除了給合作的經銷商、品牌商等供貨外,也通過獨立運營的網店直接參與到大促中。直連消費者給陳魁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今年的銷售額相比去年翻了好幾番。
陳魁們的忙與累,在“雙11”這個內需爆發節點上,共同創造了奇跡。數字顯示,11月12日零點,天貓“雙11”總交易額定格在5403億;來自京東的數據則顯示,截至11月11日23:59,京東累計下單金額超3491億元,創造了新的紀錄。
刷新紀錄的數據,盡顯中國市場的韌性:生產端制造業迸發創新活力,消費端購買力強勁,物流端產供銷運快捷高效。
當前,中國不少產業帶工廠通過多類電商平臺,得以實現直連消費者,開辟新的發展道路,源頭工廠從“幕后”走到“臺前”加入大促狂歡。以“雙11”為代表的網購消費和數字經濟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和消費需求,成為中國經濟雙循環尤其是內循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疫情加速了全社會數字化的進程,無論是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還是生產、工作的方式以及其他都在加速數字化。
與此同時,我國的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工信部發布的通信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IPTV、互聯網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業務表現亮眼,前三季度共完成新興業務收入1681億元,同比增長28.8%,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活力顯現。而從消費情況來看,網絡消費逆勢增長,成為提振消費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2%的情況下,網絡消費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全國網上零售額達80065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4個百分點。
今天的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在加速成為“世界市場”。
11月10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707.2億美元,這是在本屆進博會上達成的累計意向成交金額,也是這一數字連續3年保持在700億以上。11月11日零點,中國人“原創”的“雙11”購物節達到高潮。
從進博會到“雙11”無縫對接,展示了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市場”的轉型。14億中國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僅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深厚動力,更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疫情常態化下,如何既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又保證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不停擺,上海最近給出了教科書式的范本。
10月的最后一晚,游人如織的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演了“開園以來最浪漫的煙花秀”。璀璨花火之下,數萬名游客與樂園員工、防疫人員一起,度過了緊張而難忘的夜晚。
當天傍晚,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緊急通告,接外省市協查通報,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學調查,上海迪士尼樂園和迪士尼小鎮即刻停止游客進入,所有已在樂園的游客離園時需要在出口處接受核酸檢測。
數以萬計游客的行程被迫中斷。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突發狀況下,迪士尼樂園的巡游依舊火熱進行,煙花依然如約綻放。
“童話世界的溫暖撫慰了現實之中的人心。”當煙花與防疫同框、秩序與溫度并存,互聯網上,很多網友都為這場特殊的煙花秀所感動。
“疫情常態化,疫情處理標準化”。11月1日凌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就此發聲:“感謝今天不滅的煙火,讓我們看到人類在災難前面的從容淡定與對未來的信心。”
當疫情常態化已成為共識,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在新冠病毒短期內不會消失的前提下,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兼顧民眾健康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最優解?
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不是“讓人緊張到透不過氣”。上海迪士尼樂園“防疫一夜”中借助“疫情處理標準化”成功轉危為機,實現防疫工作與游客體驗的雙贏,無疑成為一個城市應對的優秀范本。
而作為個人,我們要做的,是接受疫情防控常態化,并為此做出改變。
早在去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于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就針對具體行為提出了相關要求:科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室內多通風、勤洗手、使用公筷……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們做出的行為改變,長期來說也是提高每個人健康素養需要做出的行為改變,更是對健康中國行動相關要求的最好踐行。
仿佛硬幣的兩面。當我們減少了在外聚餐,開始珍惜在家吃飯、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在新常態中開啟新生活,或許能因此發現世界新的美好。
煙花過去,太陽照常升起,期待每一個個體都能做好自我防護,有癥狀及時上報,做好自我隔離;期待各項防控措施能更加快速、更加精準、更加高效,能多一點溫情,多一點從容,多一點理解;期待更多長效疫苗和特效藥早日研發成功,新冠疫情真正成為“過去式”。
累—變—希望—溫暖—忙—難—學習強國,燃!—堅守—變!
這是從2013年至2021年,中國人的年度感受。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必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標注。
無數國人在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或者奔赴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國之變、民之變,更感受到了己之變。而“變”,也繼2014年后,再次成為國人最集中的年度感受。
“2021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出爐后,《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請不同領域的人暢談了自己眼中與生活中的“變”。有人說這是為國家而振奮、自豪,有人說這是付出努力終有收獲,有人說這意味著新的起點……
而在“2021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中,緊隨“變”之后的諸多感受,也都貼合著“變”的狀態。比如排在第二位的“有信心”,排在第三位的“高質量”,排在第四位的“振奮”,排在第五位的“累”,分列第六至第十位的是“忙”“安全”“堅持”“為國自豪”“勇開新局”。面對國家的滄桑巨變與生活的日益美好,“振奮”與“為國自豪”之情會從心底油然而生,繼而“有信心”為“高質量”的發展與生活繼續努力拼搏。很多時候,伴隨著“變”的是“忙”與“累”,不過正像哲人說的那樣,“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只有“堅持”向前,懷著“勇開新局”的信念,才能不斷擁抱變化,在不確定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安全”感。
延續往年慣例,“2021國人年度感受調查”還對國人年度色彩和年度滋味進行了調查。選擇用“橙”來形容自己生活狀態的受訪者是最多的,除了感受到溫暖外,選擇用“藍”和“青”這兩種色彩的人也非常多。在描述這一年自己感受到的滋味時,大家選擇最多的是“咸”,其次是“酸”,再次是“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的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能否應對好這一大變局,關鍵要看我們是否有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變局帶來大挑戰,也帶來大機遇,我們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面對變化,這是一個國家的思考與回答,對于個體來說,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