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成果,經過一年多的打造,嶄新的鏡嶺老街已經初露“芳容”。圖為鏡嶺老街主理人何敏和他傾注了巨大心血的“門木工穴”空間。
當遙遠的天際露出一絲微光,國家4A級景區穿巖十九峰腳下的鏡嶺老街,和這條老街上的人們,漸漸從睡夢中醒來。包子鋪的阿姨已經開始忙活營業前的準備工作。太陽慢慢升起,老街熱鬧起來。朝食時刻,街巷內炊煙裊裊,商戶們賣力吆喝,行人們歡聲笑語。
對于鏡嶺老街的主理人何敏來說,這樣的場景熟悉、親切,而又讓他倍感鮮活。從2020年7月來到新昌縣鏡嶺鎮鏡嶺老街,到現在已有一年多的時間,老街開發改造的全過程,何敏都參與其中。他見證著鏡嶺老街的復蘇,更謀劃著鏡嶺老街的未來。
這并非何敏第一次參與老街開發改造。在他過往的經歷中,先后在杭州、千島湖都留下過自己參與的作品。
何敏2003年從上海大學畢業,畢業后留在上海從事商業運營工作。201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何敏被公司派到杭州,考察過程中,他發現當地很多商業中心的模式都比較趨同,正巧一位朋友找到何敏,希望和他一起開發一個商業項目。為了實現“做一個不一樣的商業中心”的想法,何敏決定加入,并和朋友一起合作打造了杭州的“寺秌集”街區,這次街區的建設、運營很成功。創業首戰告捷,然而何敏并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在尋找新的機遇。
2017年,何敏和團隊來到淳安縣千島湖。這里旅游業成熟,經濟發達,當年因為建設新安江水庫而遷至其他地區的人們,很多都選擇回到家鄉。何敏開發建設的第二個街區,就選在了這些返鄉人群生活的聚集區內,街區名叫“騎龍巷”。
“騎龍巷”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意義。當初定下這個名字,何敏希望將淳安縣這些第一代、第二代移民的故事,都能記錄下來,再講述給游客,讓游客了解千島湖,了解這座湖底有古城的美麗小城。
碰撞是何敏介紹“騎龍巷”時強調的觀點,在建設改造街區的過程中,他和團隊常常會嘗試將舊事物與新觀念相碰撞,找到一些新的話題點。比如蓋碗咖啡,就是用老的中式蓋碗的方式去泡咖啡,打造不同于傳統的文化。在房屋建設、環境營造上,何敏也下足功夫,不趨同、不跟風,不斷尋找不同于常態的新鮮的設計。
“我們做每個街區、每個商業的時候,特別感興趣的是這個地方到底有什么,我們可以把它做成什么,這是我們前期會花大量的時間去論證和研究的東西。一個地方,它包含著很多陳舊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當下主流消費客戶群的需求,怎么能夠做到保留住老的一些情感和記憶,又能與現代一些新的商業理念相融合,能夠符合當下的消費口味,這些都很有意思。”何敏說道。
前兩次的成功,讓何敏堅定了街區建設改造這條路,他和團隊,希望每一次都可以打造一個不一樣的街區。杭州的“寺秌集”,讓何敏收獲了朋友,收獲了經驗;千島湖的“騎龍巷”,是何敏事業的轉折點,讓他和團隊在打造適合市場的產品、IP上收獲了口碑與信心。鏡嶺老街是何敏和團隊參與的第三個老街項目,然而這一次,他遇到了新的挑戰和難題。
鏡嶺老街位于紹興市新昌縣鏡嶺鎮。與前面兩個項目不同,鏡嶺老街所在的新昌縣,旅游經濟并不發達。2020年7月1日,何敏和他的團隊正式進入新昌。從走訪街區老住戶,調研街坊鄰里對街區改造的想法、需求,到定方案、施工、改造,這一年多的時間,何敏馬不停蹄。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何敏感慨道:“這一年零幾個月的時間,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剛過來的時候,真的很痛苦,在農村打造一個街區,跟城里相比,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然而何敏并不是輕言放棄的人。對他來說,困難就是用來解決的。
考察過后何敏發現,在農村做街區開發改造,最大的問題是流量不足。在和團隊討論過后,何敏改變了之前在城市建設、開發街區的思路,不再照搬舊模式,他意識到,在農村做商業不能急,要做得踏實,更要做得扎實。
選擇鏡嶺老街入口處的農業銀行辦公樓,何敏和團隊將這里改造成一個兼具藝術與住宿、休閑功能的空間——“門木工穴”。在保持原有的自然格調的同時,結合工業風的設計理念,為來到這里的城市人提供一處可以休息、可以聚會、可以交流的空間。
中國人的小康生活“錄”,何敏:鏡嶺老街主理人“鄉村展現出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在城市人向往的‘詩和田野中,實現城與鄉的真正融合。”
這座上世紀90年代的建筑,在何敏和團隊的改造之后,成為了一座新型的結合工業元素的復古建筑,大堂墻壁上刻意留下的沒有涂漆的方磚,將歲月、質樸之美保留下來。
在何敏看來,在城市中開發、運營一個商業街區與農村的模式完全不同。城市的商業街區、商業業態是成熟的,消費群體的總數足夠支撐商業的發展,城里的商店更多的是迎合和引領消費者,通過設計、宣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但是在農村,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農村的商業相對單一,消費群體流動性較大,人們的消費意愿不足,如何在農村打造出因地制宜的商業街區,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不僅需要培養、吸引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還需要幫助商戶們打造能夠穩定發展的店鋪,并考慮怎么才能完善街區業態,讓街區可持續發展,其中除了持續的努力,還需要時間的打磨和不斷改良。
何敏認為設計是有靈魂的。這條位于新昌縣的鏡嶺老街,對于初涉鄉村街區改造工程的何敏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何敏相信,老街會在他和團隊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成為新昌文化休閑旅游的新名片。
“農村做街區,重點不是招商戶,而是招人,要招一些愿意留下來,踏踏實實為老街、為鄉村、為縣域發展做事的人。”采訪當天,何敏正和老街的商戶們一起,在“門木工穴”里暢聊。大家圍坐在一起,在公共廚房里燒幾個菜,喝點啤酒,聊聊天,暢想一下未來。
走在鏡嶺老街,建筑的古韻感和鄉村的煙火氣撲面而來。改造工程初步完成,老街新態初露“芳容”,后期運營和商戶的加入,會為老街注入“靈魂”,帶動老街更加鮮活、熱鬧。
在開發鏡嶺老街之前,何敏就有在大城市建設“鄰里中心”的理想,這樣的構思促成了鏡嶺老街“門木工穴”的成功出品。這個以民宿為主體,集餐飲、聚會、文娛等為一體的休閑綜合體,源于何敏兩年前的構思和想法,如今成功打造出來,也算是圓了何敏的夢。談及未來的目標,何敏希望打造“門木工穴3.0”,即現在鏡嶺老街“門木工穴”的升級版,何敏希望“門木工穴3.0”能夠建在國內一線大城市,以“鄰里中心”的形式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選擇和服務。
如今的何敏,與夫人、兒子過著雙城生活。夫人和兒子在上海,何敏在新昌縣鏡嶺老街打拼。從上海到鏡嶺,開車需要4小時的車程,交通的改善拉近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也便利了何敏和家人的相聚。
從城市來到農村,從繁華回歸自然,何敏這樣定義自己眼中的小康生活:鄉村展現出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在城市人向往的“詩和田野”中,實現城與鄉的真正融合。而這也是他和團隊不斷努力的目標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