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

北宋 趙佶《五色鸚鵡圖》 53.3厘米×125.1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此卷圖、題、跋俱全,堪稱為趙佶“三絕”珍品,卷右側為其御題詩賦《詠鸚鵡》。
宋徽宗趙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爭議的帝王。后人認為其為帝不勵精圖治,奢靡享樂,政治腐敗。而筆者卻覺得,趙佶并非歷史記載那般昏庸無道,相反是極具政治理想與統治意識的。其將“大晟樂”與“書畫藝術”作為統治手段,以期達到“圣王之治”的統治境界。通過最能反映其心靈旨趣與藝術追求的畫作《五色鸚鵡圖》,筆者將帶領大家重新認識趙佶。
《五色鸚鵡圖》被認為是北宋花鳥畫的代表作,無論是從色彩方面還是寫實方面都堪稱宋畫典范。其原名“杏花鸚鵡”,傳為宋徽宗趙佶所作。畫面描繪的是趙佶在宮廷御花園內見一只進貢自嶺表的五色鸚鵡,對其作了精致的寫實描繪,又作詩并序,以瘦金體書加上頌詞,為一賦一詩。落款有一部分雖已脫落但仍可辨識。其寫實水平極佳,用色非常和諧,絹素材料質地一流,時代久遠仍顯華貴。
畫面以全枝式構圖方式繪折枝杏花兩枝,一只色彩斑斕的鸚鵡側身棲于杏花盛開的枝頭上,布局簡潔、形象突出,用筆細勁工致,風格精巧逼真,體現了黃筌畫派的特色。鸚鵡背部筆法生動,紅色部分著色艷而不俗,色彩沉穩。鸚鵡深邃的眼神栩栩如生,羽毛層染立體感強,爪子站立在樹枝上,重心比例尤其準確。花瓣先勾后染,白里透紅,杏花開放姿態萬千,層次清晰可見。樹枝勾線結實,用筆富有變化,將尚處于春天未發葉芽、偶見點點綠頭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枝干如在眼前,動感明顯,由于下筆較重,微露釘頭,自上而向下勾,貫通一枝,自然變化妙在其中。
此卷圖、題、跋俱全,為趙佶三絕珍品。卷上有御題詩賦《詠鸚鵡》:“五色鸚鵡來自嶺表,養之禁御,馴服可愛。飛鳴自適,往來于苑囿間。方中春繁杏遍開,翔翥其上,雅詫容與,自有一種態度。縱目觀之,宛勝圖畫,因賦是詩焉。天產乾皋此異禽,遐陬來貢九重深。體全五色非凡質,惠吐多言更好音。飛翥似憐毛羽貴,徘徊如飽稻粱心。緗膺紺趾誠端雅,為賦新篇步武吟。”
畫上落款僅剩“制”“并”二字及殘損的花押。根據《祥龍石圖》《瑞鶴圖》后的款書制式判定,《五色鸚鵡圖》破損的落款為“御制御畫并書”,花押為“天下一人”,在“制”字處鈐“御書”朱文印。
《五色鸚鵡圖》流傳有緒,卷上鈐有元文宗內府印“天歷之寶”篆文璽、明末戴明說“戴明說印”白文印、清初宋犖“商丘宋犖審定真跡”朱文印,以及“宮保司馬之孫大司農章”白文印和“米芾畫禪煙巒如覿明說克傳圖章用錫”朱文印。

進入清宮收藏后,此作鈐有“ 乾隆御覽之寶”“ 嘉慶御覽之寶”“ 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 乾隆鑒賞”等內府鑒藏印,全卷為乾隆內府重裱。重裱時趙佶的題詩被放置卷首,《石渠寶笈》卷二十四著錄。此后賞賜恭親王奕訢,辛亥革命后被溥偉、溥儒售于古董商。19 2 5年,張允中在琉璃廠購得,并連題五跋,確系徽宗之作,考證其流傳過程,并核對與《石渠寶笈》的記載無誤。民國初年被山本悌二郎購得,流入日本,著錄于1931年刊印的《澄懷堂書畫目錄》中。山本卒后,后人將其售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趙佶信奉道教,通過繪制祥瑞之物祈禱國家民族福祉的獨特形式,用以神化皇權、粉飾太平。其組織宮廷畫師編撰大型畫冊《宣和睿覽冊》,寓意天下太平,將其藝術才華作為治理國家的手段。
創作《五色鸚鵡圖》,是因為趙佶生于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初五,古有五月五日生子不吉的習俗。所以,他登基后將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即天寧節。趙佶對數字“五”格外青睞,五色鸚鵡頭眼爪為黑色,腹羽為紅色,頸部白色,背尾為綠色,腹下為淺黃,共五色,對應金木水火土五德。五德終始相生相克,也是朝代鼎革之后首先定正朔、易服色的根據。

雖然落款僅剩“制”“并”二字及殘損的花押,但對比《祥龍石圖》(中)、《瑞鶴圖》(右)款書制式判定,《五色鸚鵡圖》(左)破損的落款應為“御制御畫并書”,花押為“天下一人”。
杏花在道教文化里代表神仙居所。因此本作繪制花卉時,幾乎每朵杏花都繪成五瓣,特別是中間一朵,特意精細繪出中間五根花蕊。五色鸚鵡與道教祭祀五谷神的社稷壇里供奉的五色土同為青黃赤白黑,象征五個方位,即天下。
趙佶通過五瓣杏花、五色鸚鵡、五瓣梅花、五色錦雞等祥瑞之物的隱喻,將數字“五”神化,標榜自己為五德俱全的有為圣君。因此,《五色鸚鵡圖》中杏花與鸚鵡即便不是趙佶親筆,其創作思想也是得到了趙佶授意和主導的,是反映其心境的作品。
此作因有趙佶親筆題詞,歷來歸屬于其名下,當代學者則普遍認為該作出自當時畫院職業畫家之手。畫幅的右側有趙佶瘦金書詩并序,形式與《祥龍石圖》近似,有學者進而推測此作當為《宣和睿覽冊》中的一件。
傅熹年先生在《訪美圖畫錄》中對《五色鸚鵡圖》卷評價道:“絹本設色,《宣和睿賞》冊佚出之物,中間斷開拼接,故己不見折縫痕。是宋畫院中人作,非趙佶筆。有人疑為元人仿本,何據?”肯定其為北宋院畫,出自《宣和睿覽冊》,否定是元代繪畫的觀點。

趙佶通過五瓣杏花、五色鸚鵡等祥瑞之物將數字“五”神化,標榜自己為五德俱全的有為圣君。圖中杏花與鸚鵡即便不是趙佶親筆,也是得到了趙佶授意和主導的。

《柳鴨圖》(上)和《池塘晚秋圖》(下)看起來明顯用筆生拙,應為趙佶親筆。
據南宋《中興館閣錄》記載,有的說其是御畫,有的說是御題畫。因為趙佶會畫,很難講哪一種是真的。在其傳世畫作中,一類很工細,一種較拙。其中,花鳥、水墨多些,著色花鳥、山水、人物都有。趙佶畢竟不是專業畫家,已工的不能拙,拙不能巧,估計拙一些的是宋徽宗所畫,其他可能是當時畫院名手所為。《聽琴圖》則是趙佶最早記載的御題畫,還有《芙蓉錦雞圖》。而《池塘秋晚圖》與《柳鴨圖》像是親筆。《宜和睿覽集》中散出的《瑞鶴圖》《祥龍石圖》《杏花鸚鵡圖》,三個格式一樣,像是代筆,宋代鄧椿在《畫繼》中認為是趙佶作,值得懷疑。
有關趙佶代筆的問題,《畫繼》中說劉益在“宣和間專與富燮供御畫”,“獨丹青以上皇自擅其神,故凡名手多入內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證實畫院高手都為趙佶代筆,自己作畫不能署名。因此,流傳至今有趙佶署款的畫有工拙兩種。
北宋對自然之美極為向往,以期享受安逸的生活,臥游山水、富貴野趣等題材很受歡迎。因此,花鳥與山水均得到空前發展,至北宋末院體花鳥繪畫達到巔峰。趙佶此種畫法,與南宋花鳥畫不同之處在于,其無意憑仗夸張性的構圖,或刻意制造畫面的裝飾性與動態來取勝,反而是不假造作、純任天真,如實畫出杏花與鸚鵡,生動自然,具有神姿風采。
趙佶喜愛花鳥畫,即位前曾隨老師吳元瑜研習繪畫,尤工花鳥,并擅畫墨花墨禽。其筆下形象生動精確、畫風精密不茍,遺留至今仍有十余件書畫傳世,畫風頗有出入,故其中肯定有院畫家代筆之作。據《宣和畫譜》記載,徽宗收藏6396件繪畫,分1 0 個門類,其中花鳥畫2786件,占40%,可見其偏愛花鳥畫的程度。
存世的宋徽宗趙佶作品有《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祥龍石圖》等,前二圖稱為御題畫,是趙佶題詩的院畫,非親筆。這幾幅也是現存北宋花鳥中最為工細之作,略近黃筌一派的體制。其清勁工致的勾勒,綜合北宋徐黃以來各家之長,達到一個新水平。而《柳鴉蘆雁圖》《四禽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枇杷山鳥圖》等筆法生拙,應為趙佶親筆。
再說《五色鸚鵡圖》卷,其是一幅“北宋畫院的徽宗御題畫”,而非趙佶真跡。其中,鸚鵡、杏花等繪畫部分為徽宗時期的畫院代筆,瘦金體書法題詩部分應為親筆。(注:本文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繪畫·卷軸畫(宋)》《重讀宋徽宗:中國帝王史上極具才華的藝術天才》《中國歷代繪畫鑒賞》《大辭海:美術》《徐邦達講書畫鑒定》等;本文作者來自北京。)

通過分析認為,《五色鸚鵡圖》卷中的鸚鵡、杏花等繪畫部分為徽宗時期的畫院畫家代筆,瘦金體書法題詩部分則為趙佶親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