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波
在投影和激光電視賽道的創業過程中,我遇到過太多強勁的競爭對手,也遇到過非比尋常的挫折和坎坷,這其間有過至暗時刻、猶豫、抉擇,但最后我們嘗試慢慢走了出來,取得了好的結果。我把親身經歷和反思分享給大家,相信同為企業創始人,你們能體會這些經歷和感受。
在我創業之初,我和你們一樣面對過很多困難,供應鏈、營銷資源、人才招聘等等。我們一度非常糾結,不知道路在何方,更不知道該走向哪里。萬幸,雖有磕絆,到今天基本解決和克服了。
站在當下,回望當時,我也會思考創業者到底有沒有天生應該具備的基因。總結起來,有一個特性是我團隊及自己身上看到的——強烈的進取心,即哪怕只有1%的機會,也會100%去爭取。
極米在發展過程中,很多時候都認為自己沒有機會了,但卻總是抓住細小的機會置之死地而后生。

作為創業公司,早期我們希望投影儀除了要有非常好的圖像以外,一定要有好的聲音來匹配,當時我提出要用全球最好的音響配套。那時候在我的認知里,最好的音響就是哈曼卡頓,因為寶馬車用的是哈曼卡頓。我們嘗試了各種渠道和他們聯系,但對方始終置之不理。最后,我們帶著產品拜訪哈曼卡頓在深圳的中國總部辦公室,給他們做了展示。他們感覺產品很不錯,最終達成了初步合作。這款產品(極米Z4X)也成為了當年投影儀的暢銷款,同時也獲得了iF獎、紅點獎、CES最佳創新獎。
我想說的是,一些事情看起來完全不可能的時候,再堅持嘗試一下,或許還有機會。在傳統觀念里,我們作為一家初創企業怎么有資格與國際頂級音響哈曼卡頓合作呢?我們抱著嘗試的心態不斷努力,最終達成了我們想要的結果。如果這個關鍵點沒能促成,很可能沒有如今的極米科技。
2014—2015年,我們僥幸獲得了第一筆融資。當時不太知道怎么花,斥資10萬元舉辦了一場小型發布會,得到了很多媒體報道,也得到第一波用戶搶購,瞬間賣出幾百臺。再之后,熱度過去,我們又回到了早期水平。
當時我特別納悶,一些產品經常一經面世就預約幾十萬臺,我們就想要賣出幾萬臺而已,結果為什么會這樣?我們拿到了千萬級的投資,卻不知道錢該怎么用。拿去備貨吧,沒有那么大需求;拿去打廣告吧,一是心疼,二是不知道怎么打廣告,更怕打出去沒有回報。
作為一家做產品的公司,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辦?
不斷有朋友幫我們出主意,想讓極米一朝得名天下知,能夠成為一個著名品牌。比如想辦法炒作,刷屏、刷爆朋友圈;比如拿錢刷數據后迅速進行第二輪和第三輪融資,不斷融資的消息會讓資源向我們聚集。作為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聽到這些主意,一度相當心動。
我當時在北京租了一個旅館的小房間,天天擼串聽他們講這些方法。他們形容我當時的狀態是面色灰暗,聽到一個主意的時候會兩眼放光,過了幾個小時或者過了一天又陷入苦悶。那時候就是我的至暗時刻。
到現在我才發現,那段至暗時刻其實就是我面臨著第一次的自我進化和升級。既然我們的初心是想要做產品,為什么拿到投資以后就膨脹了,那么急功近利地想要成功呢?一個月以后我回到成都,既然我只會做產品,那就專心做好產品。
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這段時間給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很多創業者走到這一步就消失了。這一時期我接觸到了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對創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猶豫中、在誘惑面前,在有很多捷徑的時候人們難免膨脹,但能在那個時候回歸本我做好產品,是非常重要的心態轉變。
至此之后很多人問我和競爭對手有什么不同?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我們知道了做好產品才是王道,只有產品方面一步一步積累才有機會贏得市場。
我的第一個轉變是從工程師轉到產品經理,后來還遇到大家在創業過程中可能也遇到的疑問:要不要做創始人自己的品牌?
創始人打造自身品牌可以節省很多廣告費,但我作為一個理工出身的工程師,對此非常排斥,因為不擅長拋頭露面,也不知道該怎樣去做。但實際上你一旦踏上創業之路,你背后的團隊、投資人,所有人的期望都聚焦在你身上,你即使不會也得嘗試著去學、去做。
所以只要有曝光機會,只要能說兩句極米的好,我都拼命去爭取熱度和流量。比如我參加《非你莫屬》節目,好像挺風光地坐在那里,但那需要我頭天晚上飛到北京,一大早就去攝影棚,在棚里坐到凌晨兩點。節目里你一定要搶話,注意力需要非常專注。因為如果不搶不說,就等于白坐了一天,最后節目剪出來可能沒有你的鏡頭。所有這些努力只是為了讓極米被更多人知道,能夠在節目里說出那短短幾個字的極米廣告詞。
經歷了工程師到產品經理的轉變,最后我必須回歸本質去思考商業模式,思考企業該怎么做。
有一段時間出現過很多種商業模式的探討,其中最著名的是硬件免費的邏輯——通過融資迅速擴大規模,先不賺錢,靠后續服務賺錢。硬件免費的商業邏輯是否成立呢?以我們Z4X的產品為例,眾籌破千萬元,實際上才賣2500元,毛利只有5%是不賺錢的,這又如何支持研發和各種投入呢?
這時候到了非常關鍵的時間點,我們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整個團隊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大家覺得精力不夠,認為沒有未來。
這時企業高管開了一次大會,我提出了一個重大調整——必須要提高毛利率。假如你的產品足夠好,寧可放棄規模也不選擇更低的折扣。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點很關鍵也很簡單:假如一個硬件做得不好,憑什么免費大家就會喜歡?其中有一個悖論,如果你的硬件做得足夠好其實也是可以賺錢的,并不妨礙硬件賺錢以后再去賺軟件和內容的錢。用戶決定用你不在于是否免費,而是整個產品是否能給他帶來價值。這個價值除了產品實際的價值,還應該有品牌的價值和情感的價值。
雖然這樣做可能市場份額會下降,但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健康的。有了利潤之后,我們可以繼續投入研發,我相信用戶會認同我們,我們的市場份額也會逐漸擴大。
這次會議上我們的商業模式有了很重大的調整,最終結果是,在第四季度達到了年度目標,規模也沒有掉下去。2020年我們提交了上市材料,才有了2021年的順利上市。
那個關鍵點我們做對了什么呢?我們開始更本質地去思考毛利率、凈利率和ROE(凈資產收益率)。
保護合理價格體系
總有人問我,怎樣提升毛利率,怎樣提價?其實提升毛利率和提價是兩碼事。
以前我們的產品上市首發的時候,大家按照慣例打很低的折扣,很怕用戶不買。這個慣例其實是不對的。好的品牌,比如蘋果、戴森都不會低價,首發能搶到就不錯了,為什么我要降價呢?所以我們把盲目打折促銷走捷徑的做法砍掉了。上市之初我們定價4900元,雙十一最多便宜一兩百元。盲目打折只能換來突擊的指數上升,打亂了自身的價格體系,這是非常不好的。
做To?C消費品的時候一定要理解,你的成本和定價完全不應該是一回事。通過幾年的打折幅度收緊,我們的毛利率逐漸上升,用戶口碑也越來越好。為了尋求盲目的低價,會陷入惡性循環,導致產品越做越爛。
戰略性放棄低價低配產品線
2018—2019年,許多品牌進入投影行業做低端投影產品,成本在一千元左右,補貼卻能達到999元,大型渠道一年賣幾十萬臺,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對行業有摧毀性的打擊,盒子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市場證明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質,所以我們戰略性地把價格低且效果差的投影產品線砍掉。
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并不是說不需要努力,任何選擇都是通過你對這個行業的了解和思考做出的正確選擇。
我分享的核心是一個企業家、創始人不斷進化的過程。進化的基點是不忘創業的初心,所有的角色扮演都是為了創業成功,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當初創業的夢想。
在此過程中很容易走向岔路,當你拿到第一筆融資,當你面臨很多誘惑,當你想做很多不同的嘗試,所有這些事情做與不做的判斷標準,首要一條就是你的初心。
除了對自己初心的長期堅持,對客戶更應該保持長期主義,你的商業本質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你的任何選擇如果不能給客戶創造價值,只是為了商業數據短時間好看,從長期來看,你一定無法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