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俏

為了適應日益復雜的市場大環境,相關企業的內部審核與控制工作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完善。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全面分析和平衡企業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工作之間的關系,幫助企業有效規避風險,使企業做大做強。
先了解一下內部審計工作的內涵。企業內部所有管理人員,都可以成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主體,要靈活運用協調、監督、管控等多種手段,對業務和項目的進度進行調整與管控。
換而言之,內部審計屬于一種幫助企業實現既定戰略目標的管理手段。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是獨立存在的,不同于國家所執行的外部審計工作。企業所開展的內部審計工作更側重于“管理”和“審核”,其審計結果不具備社會性質,因此不需要進行社會公證。
多數人認為,內部審計與企業日常經營不存在直接聯系,但是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管理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內部審計能幫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意識,形成更為科學、合理、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時俱進地優化企業管理機制,保證企業內部的運行井然有序。
與企業內部審計相比,企業內部控制的覆蓋面和參與群體更寬一些。首先是參與企業內部控制的群體十分廣泛,不僅包括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還包括企業內部所有員工。
通過開展內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的目標進程,確保企業合法經營,避免企業內部人員陷入違法的泥潭。內部控制也能保護企業現有資產,確保企業出臺的財務報告內容真實可信,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運作效率,幫助企業在實現發展目標的同時,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建構出健全的內控體系,避免企業內部出現混亂情況,通過內控來把握市場環境的變動,是一家優秀企業的基本功。內部控制工作不應盲目開展,也不能使其孤立存在,應當與企業當前的發展情況相結合,將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作為基礎,合理規劃企業的發展目標,否則內控工作將有可能淪為“形象工程”,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企業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工作之間雖各有側重,但也有密切聯系,二者協同能共同保證企業整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內部控制通過內部審計得以強化。在企業內部所有管理工作之中,內部控制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要想真正開展內部控制工作,企業必須制定相應的制度,并推動制度在企業內部的有效落實。在長期探索的過程中,企業要對制度系統進行合理改善,明確不同制度的差異和優勢。
內部審計工作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企業在內部審計流程中獲取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通過運用自身的審計職能,對制度是否有效進行客觀評價,進而使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制度得以完善。
就企業制度設計而言,內部審計部門可以依照業務流程的需要以及其具體情況進行研究分析,進而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積極性,提升員工工作效率。
就企業的制度執行而言,內部審計工作可以通過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對制度相關的執行方案進行規范,進而使企業現有的組織制度得到強化,保證所有制度都可以有序落實和運行。
此外,為了檢驗制度執行之后的成果,企業要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將獲得的反饋情況作為基礎,對制度的優劣進行鑒別。其中,收益良好的制度可以持續運行;如果一個制度難以獲得明顯收益、甚至出現收益負值的情況,企業可以選擇改良或者放棄該制度。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一個完善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而一個企業內部控制健全完善的程度,則取決于企業內部審計能否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到位。內部審計可以對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使企業日常運行得到切實保障,企業內部審計完善程度,決定了內部控制工作的推進效果。
內部審計工作促進企業風險評估。在企業內控工作開展過程中,對風險進行預測,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企業內控工作會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企業各類業務的辦理、業務審批與授權、審查和實施相關業務等,都必須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企業要想開展一個項目,必須通過相應的執行部門對風險進行評估,同時對項目進行全方位預算,在該流程結束之后,才能夠正式執行項目。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企業內部相關部門需要立足于業務特點,對業務流程之中的所有環節開展風險預測工作,尋找可能會被忽視的風險因素,并且估算風險的大小。根據估算反饋的結果,結合對應項目可能產生的損失價值進行整理歸納,如果一個項目的收益與風險之間出現不成比例的情況,企業應當結合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取舍,必須慎重對待高風險的項目,不得因為盲目追求效益,而對高風險項目進行草率投入。
企業的管理和控制工作,需要將企業的內控步驟得出的風險評價結果作為基礎。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審計,了解所有內部制度執行后的效果,使得企業所決策的項目更可靠、更科學,為企業的制度建設提供合理保障,不斷促進企業進步。
內部控制效率取決于內部審計能力。企業所有工作中,尤其是在企業內部管理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內部控制因素。如果一個企業沒有重視其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也沒有定期檢查與規劃內部控制工作,企業內部必然會變成“一團亂麻”,導致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問題頻出。
因此,企業必須建設科學合理的審計與評價體系,保證企業所開展的內部控制工作符合企業發展目標,并且能夠得到合理控制,而不是在各種因素的干擾下喪失應有的管理能力。
通常情況下,企業內部審計流程,就是企業內控工作的“靈魂”。內部審計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完成控制測試,在進行一系列內控測試之后,才能保證各項制度真正落實到位,同時保證所有管理方案能夠順利執行,并且有利于企業的利益、成本原則。在這樣的管控體系中,企業的關鍵項目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僅如此,相關測試數據還可以成為測評內控工作的數據基礎。
企業的審計報告中可以收集和檢驗企業內部所有的審計數據,基于所得數據對企業各項管理工作進行準確評價。在核對審計報告之后,企業內部負責審計的職員會在崗位上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使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體現出更高的專業性與真實性。內控工作如果存在漏洞,或者在企業執行過程中存在缺陷,可以通過審計評價的結果加以優化,進而使企業的管理機制變得更加有效,使其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工作可以協同促進企業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市場大環境的變化日趨復雜,發展機遇與風險并存,企業要想抵御和防范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就必須明確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存在的關系,使內部審計貫穿于內部控制之中,從而為企業的發展與進步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