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文韜
沈度(1357-1434),因才學出眾,于明洪武年間被舉薦為官,但因滯留親人葬禮,未能按時上任,故被罰至云南戍邊。失去進身之階后,他痛定思痛。人生的困頓改變了其張揚的個性,統(tǒng)治階層的青睞也如期而至。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效法前賢,特別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在文化方面下詔選舉文士,傳續(xù)文脈。沈度因書法卓絕得以供職翰林院,受到皇帝的重視。當時,凡金版玉冊等必命其書,名出諸士之右,后升任侍講學士,官位顯赫。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中記載:“太宗(成祖)征擅書者試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qū)W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羲之。’”沈度這一“大明王朝王羲之”的稱呼便是如此得來。
朱棣之后,沈度仍然備受帝王喜愛,朱謀 《續(xù)書史會要》中記載:“仁宗萬里之暇,留意翰墨,嘗臨《蘭亭序帖》賜沈度,意法神韻,唐太宗不能過也。”王世貞《藝苑卮言》記云:“宣宗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fā)之。”至明孝宗時,《續(xù)書史會要》稱:“孝宗皇帝酷愛沈度筆跡,日臨百字以自課,又令左右內(nèi)侍書之。”帝王的推崇,自然使沈度書風風靡天下。讀書人以科舉為業(yè),故習字莫不以沈氏書體為準則。

《維摩演教圖》北宋·李公麟 紙本 34.6cm×20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跋《維摩演教圖》明·沈度
沈度之名總是與“臺閣體”書法相連——整齊均一的筆畫、規(guī)整嚴謹?shù)慕Y(jié)體,使得人們給予其刻板的印象。關(guān)于他的書法,明楊士奇《東里集》中如此說道:“善篆、隸、真、行、八分書。”稱其書法以“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
永樂四年(1406年),49歲的沈度客燕臺真如寺,應老僧元覺之請書《心經(jīng)》附于宋代李公麟《維摩演教圖》之后。題跋末尾還加上沈度自謙的語句:“自愧玉石難并,固辭再三,老僧索之甚篤,勉強凈手謹書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間沈度。”
一般情況下,題跋者對畫卷的認知形諸筆下,與畫面息息相關(guān)。而沈度所跋《維摩演教圖》,卻常被看作獨立的書法作品。沈度的書學涵養(yǎng)十分全面,從結(jié)字到筆畫既有隸書的舒展氣質(zhì),又兼具楷書的方正體貌。其結(jié)體轉(zhuǎn)折處富于變化,不管是深重的停滯,還是輕巧的避讓,無不洋溢著優(yōu)雅與從容;駐筆處靈氣四溢,行筆時中正平和,收筆處余味悠揚。官場失意、謫居戍邊的沈度只能磨平棱角,以溫潤如玉的品格、沖和無礙的風規(guī),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多朝皇帝的推崇,更使得沈氏書風名揚四海,直到明末,他的松江同鄉(xiāng)董其昌仍對其贊譽有加。
正如“四王”畫風的陳陳相因之責不能全怪“四王”一樣,“臺閣體”乃至后世“館閣體”狀如算子、烏黑光亮之責,同樣不能全由沈度承擔。其實,從時代背景來看,他的藝術(shù)實踐很好地中和了多種文化傾向,使其作品具備溫潤沖和的美感,為更多文人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