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在數學王國中,保羅·埃爾德什絕對是最怪的數學奇才。他是1984年沃爾夫獎獲得者,在離散數學領域取得的成就無人能比。而他的一生猶如閑云野鶴,無財產、無妻小、無固定居所,被稱為“三無”數學家。
1913年,埃爾德什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他天生喜歡數學,是那種極具天賦的數學天才。
3歲時,當別的小孩還在拖著鼻涕蹣跚著向父母撒嬌的時候,他已經無師自通地學會解算3位數的乘法,更讓人驚訝的是,4歲時他還獨自發現了負數。在埃爾德什心里,“數”是上天賜給他的快樂。
埃爾德什徜徉在數學的王國里。大學一年級,他用比前人更簡單的方法重新給了貝特蘭猜想一個初等證明。有人評價:“同樣是移栽一枝薔薇,有人用的是鏟車,而埃爾德什只用湯勺就做到了。”大學二年級,他進一步將貝特蘭猜想推廣到其他算術級數中。1934年,他又將貝特蘭猜想作為博士論文發表了。
很快,埃爾德什在數學領域備受關注,柏林大學著名數學家舒爾稱他是“布達佩斯的魔術師”。
1938年,埃爾德什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的一員,與偉大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愛因斯坦、哥德爾、奧本海默等一起工作,開始了漫長的數學生涯。他把自己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用于數學,心里唯一牽掛的就是他的數學筆記本。平日里,他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記錄自己的數學靈感,寫滿了整整10本。
20世紀50年代后期,他開始了旅行般的生活,猶如閑云野鶴,沒有固定住所,成了一位在世界各地巡回的訪問學者,不停地奔波在“數”的旅途上,過著“流浪”的生活。
他永無休止地尋求著數學妙題和數學知己,以瘋狂的速度探訪著一個又一個數學家,與他們一起工作,合寫論文,很少在一個地方待一個星期以上。
然而,因為“為人笨拙,不循常規”,埃爾德什的薪水很低,可他卻一點也不在乎。他把僅有的津貼和薪酬都給了親友、同事、學生,甚至是陌生人。每次在街頭遇到流浪漢,他都傾囊相助,自己卻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猜想和真知灼見與其他數學家分享,對數學界經常會發生的成果優先權之爭卻從不放在心上。
無固定住所、無財產之外,也無妻小,埃爾德什天生就是為數學而生。他不斷地證明各種各樣“數”的猜想,可以不停地喝濃咖啡,可以一天連續19個小時不睡覺。他會在凌晨5點鐘的時候打電話給同事,為的只是分享數學成果。
埃爾德什除了“數”之外,對其他問題不感興趣。由于長期長時間用眼,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醫生告訴他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角膜移植。
一天,埃爾德什坐在飛機上,等待起飛去國外做數學演講。這時醫生通知他合適的眼角膜捐贈者已經找到,需要他馬上去醫院做角膜移植手術。埃爾德什不愿意放棄演講,他覺得數學比眼睛更重要。然而,角膜移植不能等。在大家的再三勸說之下,他才不情不愿地下了飛機。誰知進了手術室,當醫生把燈光調暗準備手術時,他又鬧起來了。理由是一只眼睛手術,另一只眼睛照樣可以看書。實在拗不過他,最終醫生只能在他和另一位數學家的討論中完成了角膜移植手術。
他把一切都奉獻給了發現數學真理,把在不同的數學領域里與大量合作者發表的1475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留給了后人。在他心里,數學才是他一生的財富。
(田宇軒摘自《思維與智慧》2021年第1期,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