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春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件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它作為開疆拓土、馳騁天下的印跡,作為治國理政、養民生息的法物,更作為江山一統、萬世無窮的憑證,一直傳承了1600余年,這就是傳國玉璽。在歷經了1600余年的雨雪風霜之后,傳國玉璽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終,但它的故事卻永遠不會退出江湖……
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卞和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傳說他在荊山上砍柴,看見有鳳凰棲落,偶然發現了這塊石頭。“彩鳳棲玉”的傳說,使卞和成為這件寶物的主人。
那時候的人老實,好不容易撿個寶貝,自家不留,拿去獻給國君。當時的國君叫熊眴,不識貨,一看竟有人敢送石頭騙我,暴怒,拉出去就“刖”。
刖刑又叫剕刑,簡單說就是砍腳。卞和為這次獻玉失去了左腳。后來,熊眴的弟弟熊通成為楚武王。卞和心里痛,明明是塊好玉,怎么就欺君了呢?于是第二次送玉進宮,楚武王同樣不識貨:你弄虛作假、屢教不改……來人,拉出去,“刖”!于是,卞和又失去了右腳。
等楚文王熊貲繼位,卞和的好運來了。見卞和抱石痛哭,楚文王沒有主觀臆斷,而是派人前去查問,卞和把自己的冤屈一股腦兒倒出來:“我不是為我的雙腳悲哀。明明是一塊璧玉,卻把它當作石頭;明明是一片忠心,卻被認為奸邪。”楚文王務實,也不多言,只命專家鑿石驗證。最后石破天驚!一塊天賜的傳奇美玉橫空出世,即為“和氏璧”。
這是一個凄美的血淚故事。卞和當年哭玉的地方。人們把它叫作“抱玉巖”。這之后,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從不輕易示人。那么,和氏璧到底珍貴到什么程度?史載不多,只說它很神奇,冬暖夏涼,晚上發出五彩光可當燈用,還能去塵辟邪。
公元前333年,楚國大敗越國,楚威王將和氏璧賜給有功的相國昭陽。據說,有一天,昭陽游覽赤山,大宴賓客。把和氏璧拿出來在眾人面前炫耀。可一眨眼工夫,和氏璧竟不見了,正在楚國留學的張儀成了嫌疑犯。張儀是魏國人,相傳與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學生,學習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為楚所留。那是個無法無天的時代,說你偷就是你偷,不承認就“笞”。
“笞刑”就是抽鞭子。即便如此,張儀還是拿不出和氏璧,最后只好放他回家。回家后,老婆見他皮開肉綻,不禁哈哈大笑:“你平時不是飽讀詩書嗎,怎會受這般羞辱?”張儀答非所問:“你看我舌頭還在不在?”老婆一詫:“舌頭在啊!”張儀說:“行了!”
張儀一生,馳騁戰國,能言善辯,全靠這一張嘴。雖說挨了打,卻促成了他入秦為相。此后,蘇秦南北合縱死幫六國,張儀東西連橫神助秦國,二人聯袂演繹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傳奇,這都是和氏璧的功勞。幾十年后,下落不明的和氏璧突然在趙國現身,引起秦國垂涎,于是趙國藺相如出使秦國,又演繹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千古絕唱……
秦統一中國后,和氏璧成為鎮國之寶。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印作璽。
咸陽的玉工孫壽,奉旨成為這枚國璽的制作者。制作完成的這枚國璽,上雕螭龍,方圓四寸,跟一般家庭用的小飯碗差不多。秦始皇親自擬定印章內容:“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意思是上天所授,長壽昌盛。
皇帝專用的傳國玉璽,得有專人管理。備受秦始皇寵信的宦官趙高,就專管這個。秦始皇屬于“走走族”,一生出游無數,到處立碑炫耀,所以每次出門,玉璽都得帶著。皇帝前面走,趙高就跟在后面拎著,皇帝一聲吆喝,他立馬就能拿出來。
沙丘之變,趙高假傳圣旨逼殺長子扶蘇、大將蒙恬,擁秦二世胡亥繼位。接著,趙高逼胡亥自殺,想自立為王,天天把傳國玉璽背在身上。然而趙高只是個宦官,沒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好立子嬰為王,交出了傳國玉璽。但趙高沒想到,子嬰卻是膽大心細,施計誅殺了他。
次年秦亡,子嬰封存玉璽向劉邦投降。劉邦知道傳國玉璽的價值,所以鴻門宴就偷偷藏著,只帶了另外兩件禮物去糊弄項羽。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把傳國玉璽作為國印,隨身佩帶,號稱“漢傳國璽”。西漢兩百年大朝昌盛,傳國玉璽一直珍藏于長樂宮,一傳九代,直到西漢末年。
西漢初始元年(8年),蓄意篡權的王莽逼迫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掌管的玉璽。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媽,當時被氣得手直發抖,奮力將傳國玉璽擲在地上。她這一摔,一下就將這稀世之寶崩碎了一角。王莽得到后既高興又心痛,就用黃金補上,這是傳國玉璽留下的唯一瑕痕,后世便把傳國玉璽稱為“金鑲玉璽”。
新莽地皇四年(23年)9月,玄漢政府軍攻入未央宮,王莽逃入太液池中的漸臺被人殺死,傳國玉璽遂入玄漢政府。更始帝劉玄不久兵敗,傳國玉璽落到建世帝劉盆子手中。東漢建武三年(27年)2月,劉盆子向劉秀投降,傳國玉璽回歸東漢。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十常侍作亂,脅迫漢少帝劉辯逃離京城,及至董卓進京,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交待過傳國玉璽的下落:先被破虜將軍孫堅所獲,后被袁術所得。后來,窮途末路的袁術吐血而死,傳國玉璽到了曹操手里。
再后來,傳國玉璽成為曹丕的寶物,曹丕這個皇帝是奪來的,怕后人不認他,于是命人在傳國玉璽上刻下七個大字:“大魏受漢傳國璽”。然而世事難料,曹魏政權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就被“司馬昭之心”給掏空了。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傳國玉璽進入兩晉時代。
太平之世,傳國玉璽平安無事;朝代更迭,這寶貝就災難頻頻。兩晉時期,北方十六國亂成一鍋粥,今天你搶過去,明天我又搶回來,不斷上演“奇兵奪寶”,傳國玉璽最終為東晉所得。
本來東晉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該歸于平靜。不料,當時那些北方短命政權,認為只要擁有傳國玉璽,就可以當真龍天子,于是假冒偽劣的傳國玉璽開始頻現于世。
其實,傳國玉璽一直在東晉,直至東晉滅亡,傳國玉璽才進入南北朝。盡管此后傳國玉璽又多次易手,但最后還是為北周所得,后來,楊堅滅陳,統一中國,傳國玉璽于是入隋。
傳國玉璽傳到隋唐,見證了三百年輝煌盛世,后雖歷經武則天篡唐建周和安史之亂,仍安然無恙。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傳國玉璽遂入五代十國。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末帝李從珂的一把大火,徹底將傳國玉璽燒進了永恒。
至此,號稱天下神玉的和氏璧,在歷經1600余年的雨雪風霜之后,終于失傳,有史為證:始自秦始皇,歷代傳授,至唐末帝自燔之際,以寶隨身焚焉。
傳國玉璽失蹤后,第一個起始刻印的,就是把李從珂一家送上黃泉的石敬瑭。他仿效傳國玉璽的做法刻了八個大字: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石敬瑭依靠契丹滅了后唐,還割讓了燕云十六州,自然擔心皇位不穩,所以才想到要以德治國。
然而,自制只是自娛自樂。天命所授才是帝王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于是,從宋朝開始,層出不窮的尋寶故事就一再上演。據《續資治通鑒》載,宋元符元年(1098年),咸陽河南鄉民在劉銀村修建房屋時,得到一方古玉印,其文為“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鄉民段義得到后上呈朝廷,蔡京欺騙宋哲宗,說這是傳國玉璽,宋哲宗信以為真,命名為“天授傳國受命寶”。
進入清朝,傳國玉璽的傳說更是甚囂塵上。相傳,漠北一位牧羊人見綿羊老用蹄子刨地,發現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的玉璽。牧羊人將玉璽獻給元順帝后人博碩克圖汗。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得悉,即率大軍爭搶,奪得“傳國璽”。清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派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出“傳國璽”投降。第二年,皇太極以“天賜至寶”為由,改元崇德,改國號“大金”為“清”。
其實,皇太極知道這不是傳國玉璽,而是漢朝王昭君出塞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上刻有“制誥之寶”四個字。“制誥之寶”這種樣式,便成為后世皇帝御璽的基本模式。
明清以后,國人對傳國玉璽趨之若鶩的態度,已有很大改變。有清一朝,紫禁城里共積攢了各式御璽39方,其中一方,一直被認為是真正的傳國玉璽。乾隆對考據學頗有研究,他在欽定大清二十五件國璽時,正式將這枚傳國玉璽定為贗品。乾隆御制的《國朝傳寶記》稱,傳國玉璽再珍貴,終究不過是一個器物,要治理好天下,君人者在德不在璽。
民國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他從皇宮帶出唯一一方玉璽,后來交給了國家。但遺憾的是,這不是和氏璧制作的傳國玉璽,而是“制誥之寶”的昭君羊脂玉璽。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各界對傳國玉璽十分關注,史學家們研究不輟。
1989年,陜西藍田縣玉石廠科技人員按圖索驥,歷時三載,復制出這枚傳奇的傳國玉璽。1992年7月7日,《文匯報》以《秦皇傳國玉璽復制現世》為題做了報道。
據專家介紹,和氏璧乃玉石中的“柱長石”,能耐1000多度的高溫,一般大火焚化不了它。換句話說,當年后唐末帝李從珂登樓自焚,傳國玉璽雖然失蹤,但極有可能未被焚毀,只是一時不知去向何處。說不定哪一天,冥冥之中,這方牽動世人的傳國玉璽,還會神奇地重現人間,震驚世界!
(春秋摘自《環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