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國的“力學之父”錢偉長上了好幾次微博熱搜。他有一篇發表于2002年5月的論文,其中“參考文獻”的第一句話是“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剛開始,網友還質疑:哪有這樣寫論文的?了解到論文作者后,才驚呼:哦,大佬隨意。此外,“錢偉長物理只考5分”的事情,也被大家翻了出來。
1931年夏天,18歲的錢偉長參加高考。他報了5所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全部“高中”。面對5所名校的“橄欖枝”,錢偉長選擇了清華。他考取清華的成績是:國文100分,歷史100分,物理5分,英語0分,化學和數學一共考了20分。
盡管錢偉長數理化英的成績奇差,但國文系和歷史系都搶著要他,國文系教授楊樹達說:“他的文學天賦可媲美外文系錢鍾書。”歷史系教授陳寅恪說:“他學歷史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就。”
可是錢偉長呢,既沒選擇國文也沒選擇歷史,他轉到物理系去了。物理只考了5分,為什么要去學物理呢?因為他進清華的第三天,就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錢偉長聽到消息后義憤填膺:“我要學習制造飛機大炮,報效祖國。”
他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吳有訓:“我要改學物理。”吳有訓哭笑不得:“你物理才考了5分。”吳有訓不收,他就天天糾纏,弄得吳有訓實在招架不住:“試讀一年,如果一年后,你數理化有一門考不到70分,那你就轉回文學院。”
于是錢偉長開始從零起步學習物理,每天早晨5點,就到科學館去背書。這一年年終考試,他的數理化成績都超過了70分,如愿留在了物理系。
再后來,他成了“中國力學之父”,為中國機械工業、土木建筑、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錢學森也轉過專業。錢學森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報考大學前夕,中學數學老師認為他數學很好,應該報考數學系;國文老師認為他文章寫得很好,應該報考國文系;美術老師認為他畫畫很好,應該報考美術院校……
錢學森沒有選擇上面任何一項,他報考了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他想以詹天佑為榜樣,通過掌握鐵路技術,為國家的富強盡一點力。
1932年1月28日,日軍對上海發起攻擊。看到被轟炸的上海一片狼藉,錢學森異常悲憤,同時也意識到一點:此時的中國,可能更需要發展航空事業。于是大學畢業后,他沒有選擇去鐵道部工作,而是選擇去美國留學,轉學航空工程和航空機械。
錢學森先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拿到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之后他又轉入加州理工學院,拿到了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后,錢學森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成了“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
相比錢偉長、錢學森的家境,1907年出生的王淦昌差多了。他父母先后離世,靠著外婆接濟,勉強維持生活。
生活越是艱苦,王淦昌越是拼命學習。1925年,他終于考上了清華。進入清華之后,王淦昌選擇了化學系。他特別喜歡化學,曾回憶道:“(我)被化學實驗深深地吸引,可以說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常常被實驗管理員趕出實驗室,才想起自己還餓著肚子。”
1926年的時候,“大沽口事件”爆發,日軍軍艦炮轟大沽口,很多學生參加了游行示威,王淦昌也在其中。但游行示威活動遭到軍警鎮壓,一些學生倒在了血泊中。
王淦昌回去后,就把事情告訴了教授葉企孫,葉企孫聽完很生氣:“誰讓你們去的?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為什么會挨打?就是因為科技落后,所以我們才要用科學救國,你們就是科學救國的棟梁……”
王淦昌問葉企孫:“科技救國,您覺得我讀什么專業比較好?”葉企孫說:“物理。”
于是,王淦昌毅然轉到物理系。再后來,他留學從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了中國的“兩彈元勛”和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奠基人。
于敏也是一個學霸,在天津耀華中學讀高中時,他就以門門功課第一而聞名全校。1944年他考入北大后,選擇了機電專業。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一事,引起了于敏的思考。1946年,他轉到了物理系。
從機電系轉到物理系,于敏其實不是對“核”感興趣,而是對理論物理感興趣。原子彈的爆炸,讓他看到了理論物理的前景,他說:“希望以后能對國家做出貢獻。”
轉學物理后,全系老師都記得于敏的學號1234013,因為這個學號幾乎總是考第一。1961年,錢三強找到于敏:“希望你能主持中國氫彈研發的理論研究工作。”于敏本來對氫彈沒什么了解,也對這種應用科學沒有興趣,但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
因為他深知:“核武器是一種保障國家安全的手段。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學習氫彈很難,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我過去學的都可以拋,國家需要我,我就一定全力以赴。”
1967年6月17日上午,隨著羅布泊的一聲巨響,中國成功試爆第一顆氫彈,于敏成了“中國氫彈之父”。
1910年,懷抱科學救國夢想的竺可楨,通過考試獲得了“庚子賠款”留美的名額。他選擇的留美學校,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農學院。
為什么要選農學院呢?“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萬事以農為本,但農業科技幾乎為零,所以我想學習農學,為中國農業科技做一點貢獻。”
但在農學院學習一段時間后,竺可楨發現:美國農業制度跟中國完全不同,在美國所學的知識在中國無法應用,而且美國的農科學術水平也很低。他決定改學其他專業。可是學習什么好呢?經過一番思考,竺可楨決定轉學氣象學。
雖然天氣預報在今天極為普通,但是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卻一直被外國人壟斷。
竺可楨認為:“氣象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平常百姓生活中,氣象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他轉入哈佛大學地質學與地理學系,開始專攻氣象學。竺可楨學成回國后,創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地理學系,創建了中國氣象學,創建了一個個氣象觀測站,創建了中央氣象研究所。
1930年1月1日,中央氣象研究所開始發布天氣預報,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預報天氣。竺可楨就這樣成了“中國氣象學之父”。
23歲的李四光,獲得公費留學名額時,選擇的是英國伯明翰大學采礦系。為什么要學采礦呢?“要造船,就得有鋼鐵;要有鋼鐵,就得靠采礦。”但學了一年采礦后,李四光越來越覺得:“光會采礦是不行的,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學落后。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找礦,將來就只能給洋人當礦工。”
于是李四光毅然決定:“我要改學地質學。”后來,他取得了博士學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李四光沖破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現在,我的祖國和人民,還在貧困中掙扎,所以我應當趕緊回去,用學到的本領改變祖國的面貌。”
李四光回國后,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當時,很多專家都說:“中國是貧油地區,用石油只有從外國進口。”李四光不信這一套,他經過周密考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論,證明中國的國土下藏著豐富的石油。
根據他的推斷和理論,科技工作者果然找到了大油田。李四光就這樣成了“中國地質學之父”。
有一句話說得好:“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有迅速掌握并精通一門學科的天才,并不稀奇。值得稀奇的是,在國家需要什么時,他們就去做什么,并且做成此領域的扛鼎之士。這種天才,我們稱之為國士。國士無雙。
正是有很多很多的無雙國士,把國家需要當成專業,才有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摘自“拾遺”微信公眾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