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曉謙

2021年7月30日,東京奧運會上,馬龍戰勝隊友樊振東,第二次奪得乒乓球男子單打奧運冠軍。球迷和觀眾用滿屏的“yyds”向他表達欽佩——他幾乎超越了所有前輩,成為“雙圈全滿貫”得主,即在所有世界大賽中至少拿過兩次金牌。
奪冠后的馬龍如同外表那般憨厚樸實,對著鏡頭將雙手舉過頭頂,比了一個心。他不似隊友許昕般“貧嘴”,也沒有張繼科的桀驁。他身上有著中國人推崇的多種品質——謙虛、踏實、勤奮、成熟。長期跟蹤采訪馬龍的體育記者王怡薇曾評價:馬龍是一個用刻苦戰勝天才的天才。
社交媒體上,馬龍的名字與“戰神”“王者”等稱號分不開,“六邊形戰士”是流傳最廣的稱號。那是在2016年吉隆坡世乒賽上,東京電視臺的解說嘗試用六邊形雷達圖介紹各參賽選手特點時誕生的經典語錄。
兩位日本解說認為,日本選手吉村真晴在力量和發球方面是世界頂級水平,有5分,但在防守和經驗上只有2分,六邊形于是有了凹凸不平的地方。而對手馬龍,無論在哪個方面均為最強的5分,呈現一個正六邊形,“沒有任何弱點”。
事實上,“六邊形戰士”的評價,適用于外界對中國乒乓球天團的整體印象,擔任中國男乒隊長的馬龍,便是眾人心里踏實、穩重的領隊形象。他不僅要在技術上達到全面,還要有一個堅強、刻苦、穩重的積極形象。
有球迷形容對馬龍的初印象,“如同兒時的班長,遵守規則,不犯錯,絕對的好同學,同齡人中的榜樣”。而且,這個好學生形象,幾乎是從童年便具備的氣質。
5歲時,出生在“乒乓球之鄉”遼寧鞍山的馬龍就被父親送去練球,11歲時,馬龍又赴沈陽練球。期間,他前后換過3次小學——都是為了乒乓球。待到成年,記者讓他回憶童年,馬龍說:“我不打架,我只打球。”再問他做過的淘氣事,他也僅列舉了把蒼蠅掛在蜘蛛網上一類的“事跡”。
15歲那年,馬龍進入國家隊,是隊中最不愛說話的球員。沉默并不代表沒有實力。2006年,18歲的馬龍,隨國乒參加不來梅世錦賽團體賽,他就此有了第一個世界冠軍,并創造了當時乒乓球最年輕世界冠軍的紀錄。隨隊教練秦志戩從此把他當作男乒未來的領軍人物來培養。
年少成名的天才背后,是馬龍對自己近乎偏執的苛刻。熟悉國乒的記者去采訪,發現做馬龍的陪練最辛苦。每次大賽前,哪怕他的回球已如教科書般標準,他還是示意陪練繼續加練。有一次,陪練用要哭了的表情對記者說:“都練成這樣了,他還覺得練得不夠!”
東京奧運會前夕,被問到備戰奧運會的心態,馬龍撇了撇嘴,說“不夠”,“覺得怎么練都不夠”。
作為最刻苦的天才,馬龍的無敵并非一日練成。又或者說,正因為馬龍是嘗遍失敗苦果后大器晚成的選手,所以他對勝利有超乎常人的渴望。
當年,馬龍奪得的首個冠軍是世錦賽團體冠軍。事后,他回憶說:“當時自己沒有覺得多么高興。”再后來在2009年世界杯、2010年世乒賽奪得的冠軍,也是團隊金牌。20歲出頭的馬龍,在最能證明實力的單打項目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突破。
2010年廣州亞運會男單決賽,馬龍以4:2戰勝王皓,獲得冠軍。在場記者普遍認為“馬龍再輸,可能就真崩潰了”。只是,好不容易稍微重拾信心,同期隊友張繼科的崛起,讓馬龍再度陷入自我懷疑。
2011年世乒賽,馬龍奪下男雙冠軍,而張繼科已經捧起了男單冠軍獎杯。后者帶著一身狠勁,橫空出世,在世乒賽、世界杯和奧運會上大包大攬。
拿下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單冠軍后,張繼科成為世界最快的大滿貫得主——僅用445天,他得到了所有重要比賽的金牌。而馬龍雖然拿過各大比賽冠軍,但一到三大賽(指乒乓球世界杯、乒乓球世錦賽、奧運會)就輸球。
2014年,馬龍又在世界杯男單決賽中,以3:4不敵張繼科。贏得最后一分、將自己第5枚三大賽金牌收入囊中時,張繼科情緒激動,他雙手指天怒吼,還跑去場邊踢碎了兩塊廣告牌。這一動作被很多觀眾視為運動員血性的展現,但王怡薇評論道:“張繼科踢碎的不僅是擋板,還有馬龍的全部自信。”
馬龍的涅,在很多人眼里,像是突然爆發的。
他自稱有“選擇困難綜合征”,這也影響了他的打球風格——猶豫。國乒隊友崔慶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馬龍的心魔在于,心理成熟滯后于技術,“他會受比分限制的壓力,知道是對的,但不敢用,擔心技術可能達不到。”他后來也深知:“打球就是在逼著自己必須做選擇。”
連續三屆世乒賽失利后,2015年的蘇州世乒賽,馬龍重新調整,反復給自己塑造積極心態——“對手也會緊張”“我進入狀態快”等,甚至做好“大不了就退役”的打算。
這一次,馬龍贏了。他打敗了自己曾經輸過的18歲新星樊振東,決賽又贏了隊友方博。“他握拳怒吼,跳上了球桌,不停示意觀眾的歡呼聲變得大些,再大些,”一名球迷記錄了奪冠的夜晚,“馬龍少有地這么激動,就因為他等這個單打冠軍,等得太久了。”
世乒賽的冠軍為馬龍打開了新局面,此后他勢如破竹,不斷加冕。2015?2017年,馬龍連續34個月世界排名第一。
通往世界第一的路上,馬龍并不總是贏得輕松。2016年里約奧運會,男子單打8進4的比賽中,韓國選手鄭榮植憑借出色的反手技術,開局就以2比0領先。兩局落后,熟悉馬龍的人都看出他的狀態開始有異樣。馬龍過后形容,他有要輸的預感。
第三局開始前,劉國梁讓馬龍去場外換一身衣服,并陪著馬龍走出賽場。短暫的1分鐘,劉國梁對馬龍說:“走出這個球場,就當被淘汰了,千萬不要當作還有機會。我們再進來的時候,是老天給了你機會,回來就是重新開始,一切歸零。”
重回賽場的馬龍像是換了一個人,無論是對手的主動挑打還是雙方多拍相持,馬龍都挺住了,連贏三局。第六局,馬龍4:9落后,靠著一分一分地咬,7:9,7:10,最后13:11,他連追9分,拿下比賽。
這是馬龍職業生涯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比賽,里約奧運會奪冠后,28歲的他實現了第一個大滿貫。
更重要的是,從那以后失控的情緒很少在他身上看到。他逐漸變成“無敵”的代名詞。

很長一段時間,他看上去沒有太多對手。于是人們好奇,馬龍是如何保持對勝利的渴望的?
某次受訪時,馬龍提及,有一次看高爾夫球員泰格·伍茲的比賽,他總打出漂亮的好球,馬龍分析,“他想證明自己”。
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上,馬龍獲得冠軍,世乒賽實現三連冠。他接受現場采訪時大喊:“我想贏得冠軍,更想贏得大家的尊重。IammadeinChina!”他有想要載入史冊的野心,希望以后人們提起乒乓球時,能想起馬龍這個名字。
他很早就做到了,但還在繼續做下去。2021年東京奧運會,男子乒乓球單打賽場,升起了兩面五星紅旗,央視的解說詞再配上兩位選手的臉龐,讓人充滿力量:
“獲得銀牌的是樊振東。盡管今天依舊沒有能夠翻越馬龍這座高山,但是也請樊振東回頭望望,這一路走過來都是風景。他只有24歲,這是他的第一屆奧運會,在未來他還有無限可能。最后所有的掌聲和榮耀,都要送給老將,我們的隊長馬龍。馬龍告訴我們,漂亮的離場并不只是在巔峰時期退役,也有絕地求生,也有從零開始。他是奧林匹克最好的象征。”
(摘自“勿以類拒”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視覺中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