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曾向觀眾展示北宋少年畫家王希孟的傳世畫作——《千里江山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祖國錦繡河山,畫上峰巒起伏綿延,江河煙波浩渺,山間高崖飛瀑,繁復的林木村野、舟船橋梁、樓臺殿閣、村舍集市,各種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真是氣象萬千,壯麗恢宏。
中央美術學院的馮海濤先生曾花四年時間潛心研究《千里江山圖》。在節目中,馮海濤向觀眾們一步一步揭開了《千里江山圖》青綠山水的神秘面紗。原來,王希孟在繪制這幅傳世之作時足足畫了五層——第一層,他細細繪制一個11米長的水墨山水畫來打底,也稱為“粉本”;第二層,他在原有的筆墨輪廓上添加紅顏色,為后邊的綠顏色做冷暖對比的鋪墊,讓畫更加鮮亮;第三層畫綠,使用上等孔雀石制成的顏料;第四層還是畫綠,卻是在現有的綠上用其他顏色去疊加,以調出千變萬化的綠;第五層才是上青,讓畫作顯現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藍色效果。
除了創作過程復雜,這幅畫所用的顏料也極其珍貴,基本都是從寶石、礦石和中藥材中提取,且都是上品。
馮海濤將《千里江山圖》的繪制原理描述得十分清楚。主持人張國立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卻也忍不住說出心中的疑惑:“當初王希孟畫了那么多層,最開始的墨稿不就被覆蓋了嗎?那他為什么不跳過第一層,直接從第二層開始畫起?”
馮海濤說:“這看上去確實有點笨。可沒有這層笨功夫,畫作后來的色彩變化就不會那么豐富。我剛開始研究王希孟是怎么完成《千里江山圖》時,是直接勾勒出山水墨線,然后一層一層上色,用的也都是赭石、孔雀石、藍銅礦等名貴原料制成的顏料。可畫完我發現,作品顏色黯淡無光,完全看不到《千里江山圖》的那種璀璨效果。于是我又推倒重來,先認真打底,畫好水墨稿,然后再一層一層疊色。果然,認真畫過五遍之后,復制圖和原圖一樣,呈現出了宋代特有的‘青綠山水效果。”
王希孟若想省點力氣少畫一層兩層,《千里江山圖》也就不會成為傳世之作。他早在千年之前就用自己的畫筆告訴后人:做事情最樸實的道理,是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
(田龍華摘自《做人與處世》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