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丹
我聽到過很多家長問:“我的孩子不愛讀四大古典名著怎么辦?”其實我對這個問題缺乏認同感。因為我自己都是上大學之后,想著“我好歹是個中文系學生,不管怎樣也得把四大名著看完”,然后用背單詞的毅力,咬牙切齒地把它們讀完的。
其中讀得最費勁的是《紅樓夢》。我那時二十出頭,對林妹妹一點小心思就哼唧來哼唧去,簡直煩透了,對那些瑣碎的景物描寫、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很煩。雖然看完了,但并不喜歡。現在我作為古代文學老師,上課需要講四大名著,我當然能夠從理性上說出它們的好處,但依然不喜歡它們。
去看魯迅、胡適的書,去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海外學者的研究,會發現他們并沒有“四大名著”這個說法。他們講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會把《紅樓夢》和《金瓶梅》放在一起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放在一起講,《西游記》和《東游記》《北游記》放在一起講——是的,真有《東游記》《北游記》。
他們要寫中國古典小說史,肯定繞不過《儒林外史》,此外還有《醒世姻緣傳》《好逑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多部古典小說,為什么一般讀者的心里卻只有“四大名著”呢?
這要從1949年說起。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集中出版了一批古代流行小說。當時的出版條件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出版市場上,書的品種很多很多,但印數很少,一本書首印一般三五千冊。可是在當時,編輯出版的力量不夠,總共出不了幾種書,就靠大量地印。比如,從1949年至1966年4月,這四部書總共印刷了1500余萬冊。
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書店里的貨架上只有《毛澤東選集》等少量書籍。在尼克松到達中國之前,《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被集中投放市場。這樣一來,在1972年,這四部書又重印了137萬冊。
在普遍書荒的背景下,這四部書因為政策的原因成為普通讀者印象里最重要、最著名、最偉大的四部“古典名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因為找不到其他書,所以只能看這四部書。可是在如今出版極其繁榮、什么書都找得到的情況下,再糾結于必須看“四大名著”就沒有必要了。
那“四大名著”是不是經典呢?當然是經典,但也沒那么神奇。下面我簡單講講這四本書是怎么寫成的。
我們一般把這《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作為一類,《紅樓夢》作為另一類。它們的差別在于,前三本并不是作者原創的,其中的故事在成書之前已經存在了幾百年。
以《西游記》為例,《西游記》這本書的成型經歷了約900年。我們現在在封面上看到的作者吳承恩,與其說是創作者,不如說是總結者。
在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到天竺去取經,花了17年,帶回佛經657部。大家不但對他帶回的佛經感興趣,對他旅途的經歷也感興趣,所以他就口述了一本書,叫作《大唐西域記》,記述取經路過的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風土人情。
其后,他的徒弟為宣揚佛法,又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把取經故事寫得更神奇,加入了很多離奇古怪的情節。到宋代,因為城市發達,城市里有很多說書人,當時很流行的一個說書內容,就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中已經有了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深沙神,而偷王母蟠桃和取經路上逢妖遇魔的情節也出現了。
到了元明,又有文人以取經故事為梗概寫作劇本或小說,寫著寫著就各種添油加醋,把很多神奇故事,比如,某條河里有條龍要吃小孩、某座塔上有個妖怪要捉美女等情節都塞了進去。
這個故事就像滾雪球一樣滾了七百年,本來只是個佛教故事,后來連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都滾了進去,變成一個特別復雜的神魔故事。
在明代,書坊——也就是出版機構越來越多。有聰明的書商想:“如果我找到好作者,把這些版本收集整理起來,弄成一個完備的版本,人們只買我家的書就可以了,就不會去買別家的書了。”
這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游記》。這個版本太完備了,它一出來就把其他版本都弄“死”了。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是如此。水滸故事本身發生在宋代,民間流傳的宋江等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說的是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復雜,越變越精美,到了明代,同樣在書籍出版的刺激之下,形成了一本完備的《水滸傳》。
而《紅樓夢》不一樣。首先,它完全是作者個人創造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故事。其次,作者寫這本書也不是為了應市場的要求、書商的要求,既沒有考慮滿足讀者的胃口,也沒有想過教化讀者,甚至作者寫的時候,還不知道能有幾個人讀到呢。
因此《紅樓夢》是一個純文學的寫法,是作者為自己而寫的,是為滿足自己的表達欲而創造的一座空中樓閣。語言上,它比前三部更精美、更詩意;結構上,它不像前面三部每一章是一個獨立故事,而是在情節和感情上互相呼應、互相回溯。所以讀《紅樓夢》,需要抽象思維能力和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能力,比讀其他三本書的要求要高得多。
從人物上來說,前三部書的人物黑白分明,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關羽就是紅臉的,曹操就是白臉的,白骨精就是要被孫悟空打死的。但是在《紅樓夢》里,人性是復雜的、多面的,所以對讀者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這種理解能力要到成年才會發展起來。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言,他們讀《紅樓夢》的感覺大概就像喝了一桶糨糊,再加上其詩性的語言、不緊湊的情節,讀起來昏昏欲睡也就難免了。
如果說《紅樓夢》是因為寫得太精美、太詩性、太成熟,小朋友們暫時沒有能力理解它而不愛讀,那么另外三部小朋友們是不是就該很有興趣了呢?
其實另外三部也有它們的問題。
前面講了,它們本身就是在傳講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面對大眾的創作方式,一方面要討好觀眾,一方面也時刻想著教育觀眾。所以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充滿了關于忠孝節義的說教。對今天的小朋友來說,一是會覺得它很煩,二是古人的許多觀念,我們現在并不認可。
比如,《水滸傳》里主角為了兄弟情誼,可以殺人如草芥;《三國演義》里動不動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這些觀念在現代社會是過時的。
《西游記》有精彩有趣的情節,可是它常常忽然就插進一段讓人半懂不懂的話。這些話是什么呢?有人專門研究過,說它講的是道家的內丹修煉,還有人認為整部《西游記》都只是在演繹這些觀念而已。除非你想去研究道家的修行之術,不然我想不出為什么要去讀懂這些話。
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說,她女兒上三年級,很喜歡看《西游記》,就是閱讀習慣不好,總是跳著讀。媽媽覺得這是個很嚴重的事,所以就坐在女兒旁邊陪她看書。媽媽也不看書的內容,就是觀察女兒有沒有嘩嘩嘩又翻過去兩頁。
我跟這個媽媽說,你女兒會跳著讀,正是她閱讀能力很強的表現,她知道怎么從書里找她感興趣的東西。她跳過去的內容你自己去看,看得進去嗎?你要是總監視她,不允許跳著讀,很快她就會對這本書失去興趣,一頁也不想讀了。
講這么多,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太把三大、四大、名著、名家這些符號當回事。古典文學浩如煙海,不是讀三四本名著、背三百首唐詩就能掌握的;反過來說,這三四本沒讀,讀了另外三四本,也沒什么不可以。最重要的是保持閱讀的興趣。如果一定要讀,挑自己有興趣的部分、批判地讀是一個挺好的辦法。只要興趣在,閱讀水平總會提升的,而提升到一定階段,也就不那么依賴興趣了,比如,靠學術思考的需要,也能回頭把這些當時沒讀的書補上,就像我大學里咬牙把這四本書讀完一樣。
(摘自《陶淵明也煩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