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全喜
關于黃芩善治肺熱咳嗽,在《本草綱目》中就載有李時珍親身經歷的故事。李時珍20歲那年,因感冒引起咳嗽,開始他并不在意,導致病情加重,越咳越厲害,還引起陰虛潮熱、盜汗、發熱,痰多,常口渴。既不能吃又不能睡,六脈浮洪。父親李言聞親自給他診治,先后應用了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一些治療感冒、發熱、咳嗽之類的中藥。1個多月過去了,李時珍的病情仍不見好轉,且不斷加重。李言聞十分擔心,他認真查閱歷代醫書,發現《東垣十書》中記載有治療肺熱咳嗽的清金散。這是金代名醫李東垣在醫治肺熱如火燎、煩躁的患者在夜間特別愛喝水的一個方劑,李東垣認為此病是氣分熱之故,用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李言聞就按照李東垣的藥方,用上好的黃芩一兩,水二碗,煎至一碗,給李時珍服下。第二天,李時珍就退熱了,咳嗽、咳痰也隨之停止。從這件親身經歷的事情中,李時珍深有感觸,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中醫之奧妙就是如此。
清熱良藥
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后去粗皮,曬干入藥。黃芩是中醫臨床的常用藥,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病證的治療,有較好療效。
黃芩還有安胎作用,常與白術、竹茹、紫蘇等配合應用,治療胎動不安。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就介紹過明代著名女醫家談允賢接診了一名習慣性流產的婦女,有眾多醫生先后給她治療過,但她仍然流產了六次。談允賢發現這名婦女性情抑郁、容易發怒,認為這是肝氣郁結,郁火內動,從而導致流產。經用紫蘇湯送服黃芩、白術粉,這名婦女終于保住了胎兒,并順利足月產下一女嬰。
治病驗方
治鼻衄(鼻出血) 用黃芩白茅根湯(由黃芩20~60克,白茅根20~60克,蜂蜜30克組成)。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3劑為1個療程。
治口瘡 黃芩20克,冰片2克,研為粉末,泡于100毫升高濃度白酒中,1個月后即可。使用時用棉簽蘸藥酒涂于口瘡處,每日3~4次。
使用注意
黃芩苦寒伐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