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妃 王國燕
國際公眾科學技術傳播組織(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主辦的第十六屆國際公眾科技傳播會議于2021年5月24日至27日在線舉辦,此次會議合作方為蘇格蘭阿伯丁大學,會議主題為“時間、技術與轉型”(Time,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ation)。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fā)情況,PCST委員會增加了新議題“新冠危機與科學傳播”(COVID-19 Crisis and Science Communicaiton)。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67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英國、德國、美國的參會代表數量最多,中國有來自清華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等機構的13名代表參會。
1 時間維度中的科學傳播
“時間”主議題包括三個子議題——“科學傳播實踐與研究,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有關時間的科學概念傳播,如宇宙學、地質學或生物學”“科學、藝術和人文之間隨時間而變化的關系”。“時間”議題涉及約20場分論壇和63篇文章,相關文章主要聚焦于子議題1。與科學傳播研究相關的文章主要以文獻計量、機器學習、概率主題建模等方法,通過歷史回顧來探索科學傳播研究的主題、思想和趨勢。有學者認為,采用計算方法進行內容分析有助于探索大型數據語料庫,建立科學傳播歷時研究的宏觀視角。在科學傳播實踐方面,一類學者從宏觀層面回顧和分析了某個或某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科學傳播實踐歷史,內容涉及科學傳播的出現(xiàn)背景、發(fā)展關鍵節(jié)點和事件、著名的科學傳播人物、特色的影響因素、科學傳播政策、傳播能力的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展望等;一類學者則從微觀層面聚焦于當下科學傳播實踐的具體方式、場景、話題和爭議。具體來說,文章涉及面廣,涵蓋科學媒體、科學新聞、科學教育、公民科學等科學傳播方式,科學節(jié)、科學營、達爾文日、牢房①等實踐場景,健康、海洋、環(huán)境、法醫(yī)學等科學話題,科學權威、科學民粹主義、科學事實審查等爭議。總的來說,有學者認為科學傳播研究與實踐存在一定的割裂,相關研究沒有充分考慮好科學傳播實踐的重心、存在的挑戰(zhàn)與相應的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性別平等和女性話題也被許多學者關注,內容涉及女性在科研領域的代表性、刻板印象、性別歧視、權力地位、自我效能感,以及女性在科學傳播領域中的交流和參與。有學者認為,女性主義不僅是科學傳播的視角,也是科學傳播的內在部分。子議題3主要探討如何結合藝術來傳播科學以及藝術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討論涉及的具體藝術和人文形式包括科幻小說、表演藝術、刑事司法、插畫、歌劇、詩歌、古典交響樂、藝術節(jié)等。其中,魔術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傳播科學概念的有用、誘人、創(chuàng)新的工具,甚至比講故事更好。
2 科學傳播中的技術議題
“技術”主議題包括“新媒體、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科學傳播中的應用”“傳播技術進步及其社會影響”“技術科學作為科學發(fā)展的當代面貌”3個子議題,涉及20場分論壇和79篇文章。隨著視覺和圖形在數字時代變得更易制作和傳播,視覺傳播對科學傳播的意義被學者所重視。有4場分論壇直接聚焦視覺傳播,場景主要基于當下的網絡和社交媒體,研究的視覺形式包括圖片、漫畫、動畫、電影等較傳統(tǒng)的類別,也包括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和當下熱門的網絡短視頻。其他場景比如科學期刊,有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期刊上的視頻摘要近些年增長迅速且有利于論文引用量的提高。有學者認為,雖然目前已經有很多相關且重要的其他學科的視覺模式研究,但并不總適用于科學傳播特定的需求和特點。會議所討論的技術應用場景主要包括科學的正式學校課堂與非正式學習場所,其中后者被著重關注。除了傳統(tǒng)的博物館場景,全新且受歡迎的娛樂形式——密室逃脫(escape rooms)也被許多學者所注意,其中一位學者發(fā)現(xiàn),以挑戰(zhàn)的形式呈現(xiàn),玩家會樂于接近困難的科學內容。分議題2主要探討技術進步及其影響。所談論的技術包括納米技術、負排放技術①、爭議較大的基因技術(轉基因、基因編輯)等,相關研究集中于該技術的媒體呈現(xiàn)、民眾對其的信仰和態(tài)度。對影響的研究則集中于網絡偽科學或科學虛假信息的出現(xiàn)與傳播,具體涉及對其來源、特點、影響因素、解決措施等的探討。面對新技術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挑戰(zhàn),“負責任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RI)的概念被強調。在傳統(tǒng)上,該概念被認為是一種通過關注倫理問題和意想不到的后果來減緩創(chuàng)新或新事物的方式,而今學者們試圖探索科學傳播如何以新的方式重建RRI,讓其成為一種促進新奇或創(chuàng)新的方式。學者們還提到,社會實驗室是實施RRI的變革性方法。
3 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的互動
“轉型”主議題是四大議題中涵蓋分論壇(30場)和文章(102篇)數量最多的議題,包括“科學與社會關系轉型的影響因素”“科學傳播實踐與科學研究的轉化關系”“擴大研究參與,實現(xiàn)全民研究”分議題,最后一個分議題占了70%的場次。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分論壇的主題中,“公眾”和“參與”也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關鍵詞。該分議題下,其他參與角色包括科學家或科研人員、研究機構、社會活動家、資助機構,相關文章主要分析其在公眾參與科學方面的作用。影響科學家公眾參與的因素獲得重視,具體集中在機構的制度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的分析,而且女性和男性科學家在公眾參與模式的差異也被提及。關于公眾參與的媒介,學者們提到了學術期刊、電視、詩歌、涂鴉、科學演講、科學劇場等。還有學者將“公民黑客馬拉松”(civic hackathons)活動①作為公民參與科學的工具,特別是針對技術科學的交流與參與。參與的內容集中在環(huán)境話題(如氣候變化)和爭議性科學技術(如納米、核電、疫苗),還有文章談論古生物學、太陽能、數學、漁業(yè)、衛(wèi)生服務的公民參與。而參與的具體形式包括已有的“公眾參與培訓”(Public Engagement Training,PET)項目與開放科學(Open Science),一些學者還提議創(chuàng)建新的歐洲科學參與平臺。學者們還討論如何調整在線活動以支持虛擬公眾參與。關于參與的意義,3個分論壇分別從參與式的科學傳播改變公眾、創(chuàng)造社會變革的力量和賦予當地社區(qū)權力的角度展開討論。
4 新冠危機中的科學傳播
“新冠危機和科學傳播”議題包括“傳播新冠病毒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挑戰(zhàn)以及公眾看法”“鑒于多元科學視角和新冠危機的政治化,危機對科學家在社會中的地位的影響”“‘明星’‘英雄’和‘名人’科學家的迅速出現(xiàn)及其在公共衛(wèi)生信息傳遞中的作用”3個分議題,涉及16場分論壇和64篇文章。分議題1聚焦于科學傳播者和公眾兩個群體,主要分析媒體的呈現(xiàn)和公眾的認知。關于媒體的應對和呈現(xiàn)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內容分析,對象包括國家衛(wèi)生部門以及社交媒體[如臉書(Facebook)],分析內容集中于新冠肺炎涉及的專業(yè)知識、疫情的不確定性及爭議的傳播。而關于公眾,研究一方面討論了其對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知識的理解(如媒體中涉及需要數學素養(yǎng)或計算能力來解讀的圖表、數據)以及對新冠肺炎相關防疫措施和實踐的看法(如戴口罩、打疫苗),方法包括內容分析、大數據分析、開放式訪談等。另一方面,公眾對媒體內容、科學家的信任被學者們所重視。具體來說,相關論文分析了公眾獲取科學知識的信任模式、疫情期間公眾信任的轉變及影響因素、對科學家可信度信息的需求等。有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教育水平,特別是政治傾向,在信任水平和對專業(yè)知識的認知上存在一些有趣的差異。第2個分議題和第3個分議題的關注對象是科學家,具體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科學家地位的影響及其間科學家在衛(wèi)生信息傳遞方面的作用。前者主要通過民眾對科學家的信任來體現(xiàn),后者則通過對科學家的媒體參與度、參與意愿、與公眾互動情況來展現(xiàn)科學家的作用。學者們還討論了未來科學家的培訓,他們希望創(chuàng)建一個協(xié)作團隊來為科學家的科學傳播或交流編寫教材和搭建網站。值得注意的是,名人科學家受到較大關注,相關研究多以具體的個體科學家為例,分析他們如何被媒體和觀眾建構,他們的社會角色如何隨時間而變化,他們如何影響公眾參與科學,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表現(xiàn),以及時代知識氛圍、科學界的規(guī)范約束以及媒體技術如何影響他們在公共領域的互動。
5 國內學者參會情況
總體上,國內13位參會代表參與到了12場分論壇的討論之中。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任福君教授主持了一場圓桌會議,旨在探討學術期刊在促進公眾科學文化養(yǎng)成中的作用;蘇州大學王國燕教授主持了主題為“讓公眾參與到爭議性科學中”的分論壇;其他幾位學者分別圍繞國內外科學博物館評估、國內科普網站、中國頂尖院士和專家的科學傳播特征、中國科學家的媒體參與行為以及核電行業(yè)的知識控制機制、知乎平臺上的公民科學家對科學家話語權的重構、轉基因在中國互聯(lián)網上的傳播、中國科學傳播的70年、在天文館中描述和交流天文時間等議題進行了交流討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也有來自中國的科普企業(yè)的代表參與,他們向參會人員展示了兩項科普展覽成果。
(編輯? 李紅林? 李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