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海裝重大項目中心
近年來,無人機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大放異彩,然而這些無人機主要為陸基起降無人機。雖然美軍不斷推進艦載無人機的使用,但受艦船空間以及無人機自身作戰能力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艦載無人機目前尚未大量應用,也無法替代有人機。在短期內,美軍艦載無人機仍處于相對緩慢的發展狀態。
憑借制造和使用成本低、地勤保障要求低、安全風險系數小、人員零傷亡、使用限制少、隱蔽性好、機動性高、效費比高等優點,無人機近年來幾乎參與了每一個熱點軍事事件,例如蘇萊曼尼將軍遇刺事件、納卡沖突。然而,在這些熱點事件中執行任務的無人機幾乎全部為陸基起降無人機。相比之下,作為作戰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艦載無人機進入部隊服役的進程卻非常緩慢。盡管無人機正在重塑21世紀的作戰模式,但為何艦載無人機卻遲遲未能大顯身手。本文從美軍艦載無人機的發展現狀、美國海軍規劃中的艦載無人機項目和美國海軍高層領導對艦載無人機發展所持觀點等方面,淺析美軍艦載無人機的發展情況。
軍用無人機作為現代空中作戰力量的一員,在近年爆發的幾次局部戰爭中頻頻亮相,屢立戰功,其軍事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隨著高新技術在武器裝備上的廣泛應用,無人機型號研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美軍早已意識到無人機的重要性和潛在作戰價值,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研發軍用無人機。美國空軍積淀了數十年的無人機研發經驗,裝備了多種型號無人機。在實戰中,美軍無人機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美軍無人機目前的定位主要還是作為有人機的補充作戰力量。
美國海軍很早就開始研究無人系統上艦技術。2000年6月,美國國防預研局(DARPA)和美國海軍啟動“海軍無人戰斗機先進技術計劃”(UCAV-N ATP)第1A階段工作,對相關技術展開預先研究,并在2014年提出“航母艦載無人空中監視與打擊”(UCLASS)項目,以推進型號項目的工程研制工作。然而,一方面受艦船空間的限制,無人系統上艦勢必會導致部分有人裝備數量的減少,為保障整個體系的作戰能力,上艦的無人系統應具有更強的任務能力;另一方面,艦載裝備的起降要求更嚴苛,較陸基起降無人裝備要求更高。
雖然美國海軍已經儲備大量自主飛行、艦載適應性等技術,但目前在工程研制及實際使用過程中仍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僅購買和裝備了少量中小型無人機,配裝在驅護艦上使用,而供航母使用的大型艦載無人機還在研制中。
在軍用無人機領域,美國擁有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裝備,豐富的實戰經驗。然而,美軍無人機的主要用戶是陸軍和空軍,海軍目前裝備的中小型艦載無人機僅具備有限的偵察和打擊能力,大型艦載無人機尚未大規模運用。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在2020年1月發布的報告《替換當前海軍機隊的成本》指出,截至2018年6月30日,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現役無人機有7種型號,共88架。其中,MQ-4C為陸基起降無人機,其余6種是艦載無人機,主要用于監視和通信中繼任務;在研無人機1種,即MQ-25A“黃貂魚”無人加油機。美軍列裝和在研的無人機概況詳見表1。
表1 美軍艦載無人機統計表。
MQ-8B和MQ-8C屬于察打一體無人直升機,主要裝備在驅護艦、兩棲攻擊艦和近海戰斗艦上,用于支援海軍陸戰隊的行動。
RQ-21A、RQ-23A、RQ-26A和RQ-7B這四型小型無人機主要在海軍陸戰隊服役,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可供兩棲攻擊艦、遠征前進基地(ESB)使用。
MQ-25A無人加油機是在研型號,計劃部署在航母上,執行空中加油任務。
MQ-8B“火力偵察兵”(Fire Scout)無人直升機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制,具有偵察、態勢感知、精準定位等功能。MQ-8B基于“施瓦澤”-333直升機改裝而成,是MQ-8A的改進機型。
MQ-8B于2006年12月首飛,2009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可攜帶“海爾法”導彈、GBU-44/B“毒蛇”精確制導炸彈和“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APKWS)制導的航空火箭彈等武器。
MQ-8C“火力偵察兵”(Fire Scout)由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制,是“貝爾”-407直升機的無人化改裝機型,可承擔偵察、態勢感知、空中火力支援和精準定位等任務。
MQ-8C于2013年10月首飛,2019年6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該機具有自主起降能力,可攜帶“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制導的航空火箭彈和“海爾法”空地導彈等武器。截至2016年底,MQ-8B和MQ-8C共上艦12次,其中10次部署于“佩里”級護衛艦,2次部署于近海戰斗艦。
RQ-21A“黑杰克”(Blackjack)是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列裝的小型戰術無人機,由波音公司設計和制造,主要執行偵察任務。
圖1 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
圖2 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
圖3 RQ-21A“黑杰克”無人機。
RQ-21A于2012年7月首飛,2016年1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2016年夏季部署到伊拉克,2017年5月,一架RQ-21A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被擊落。
RQ-23A“ 虎鯊”(Tiger Shark)2001年推向市場。截至2013年11月,全球共約15家客戶運營該型無人機,該機累計飛行時間為13萬小時。
RQ-7B“影子”(Shadow)無人機由美國AAI公司研制,是RQ-7A無人機的改進型,可執行偵察、監視、目標捕獲和戰場毀傷評估等任務。RQ-7A于1991年首飛,2002年開始交付美軍,2004年夏季,RQ-7B代替了RQ-7A。
MQ-25A“ 黃貂魚”(Stingray)無人加油機由波音公司研制,現在屬于“艦載空中加油系統”(CBARS)項目,該項目早期源于“航母艦載無人空中監視與打擊”項目。
MQ-25A于2019年9月首飛,分別于2021年6月、8月和9月完成了F/A-18E/F戰斗機、E-2D預警機和F-35C戰斗機的空中加油試驗,目前處于研制階段。2018年8月,美國海軍授予波音公司4.05億美元的開發合同,用由NASC公司研制,用于情報、監視、偵察(ISR)以及反潛等任務。
圖4 RQ-23A“虎鯊”無人機。
圖5 RQ-26A“航空之星”無人機。
圖6 RQ-7B“影子”無人機。
圖7 MQ-25A“黃貂魚”無人加油機。
RQ-26A“航空之星”(Aerostar)無人機由航空防務系統公司研制,于于購買4架MQ-25A無人加油機。預計2024年8月,波音公司MQ-25A無人加油機將交付美國海軍。未來,該型機的采購量可能增加到72架,總金額達130億美元。
MQ-25A采用一臺羅爾斯-羅伊斯公司AE3007N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AE3007N發動機是海軍MQ-4C無人機發動機的改進型,可提供44.1kN的推力。該機采用了背負式進氣道設計,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以及在實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正在不斷探索無人機上艦的可行性,希望提升作戰能力,支持新作戰概念實施。在《美國海軍航空愿景》《美國海軍項目指南》等規劃和指導文件中,美國海軍闡述了無人機的發展方向。
美軍對無人機寄予了厚望。規劃文件指出,無人機未來將在艦隊中承擔打擊等任務,但是在短期內,規劃中的美國海軍無人機上艦進程緩慢,艦載無人機僅承擔態勢感知和空中加油等輔助性任務?,F介紹美國海軍在幾個重要規劃文件中提出的艦載無人機發展規劃。
《美國海軍航空愿景》是美國海軍發布的海軍航空力量中長期建設規劃,系統闡述了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相關裝備的發展思路。
美國海軍從2007年開始實施艦載無人機計劃。根據無人機性能、任務載荷和外形尺寸,海軍將艦載無人機劃分為5個等級,以執行戰場態勢感知、海上態勢感知、部隊防護等任務。根據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的需求,各級無人機系統分別為航母遠征打擊編隊,海軍陸戰隊的遠征部隊、團級和營級部隊等不同規模的特種部隊提供作戰支援。
《美國海軍航空愿景》闡述了各級無人機的發展規劃。針對部署在航母上的艦載無人機,《2030年美國海軍航空愿景》提出,未來航母艦載機聯隊須引入8 ~10架艦載無人戰斗機,部分F/A-18E/F戰斗機可能被有人機/無人機編隊或無人機替代?!?016—2025年美國海軍航空愿景》提出,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部署在航母上的艦載無人機將執行必要的加油與持久性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
《美國海軍項目指南》闡述了美國海軍主要采辦項目、研發項目以及未來規劃。《2017年美國海軍項目指南》提到5型艦載無人機,分別為MQ-25A、MQ-8B、MQ-8C、RQ-7B 和RQ-21A。
MQ-25A的任務定位是,顯著擴展航母艦載機聯隊的作戰范圍并增強作戰效能,彌補艦載機聯隊情監偵能力的短板,率先實現有人-無人協同作戰。
其余4型 無人機MQ-8B、MQ-8C、RQ-7B和RQ-21A的任務定位是,作為海軍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提供戰術情報、監視和偵察信息支持,目前這4型無人機已進入海軍部隊服役。
針對海軍艦載無人機的發展方向和規劃,美國甚至美國海軍內部都存在爭議,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2014年,在“航母艦載無人空中監視與打擊”項目推進過程中,各方表達了不同想法,部分美國國會議員和海軍以外的專家主張發展全副武裝的隱身作戰飛機,而美國海軍則傾向發展情報監視偵察且具有一定打擊能力的無人機。
盡管原海軍部長雷·馬布斯于2015年表示,F-35C將是美國海軍采購的最后一型有人戰斗機。但是,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引入無人機的進程卻始終進展緩慢。
2019年,時任美國海軍副作戰部長比爾·默茨中將稱,因為海軍預算有限,海軍不得不務實無人機的作戰效果,把無人機帶到甲板上開展海上作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默茨中將發表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航母艦載無人空中監視與打擊”項目為何變為目前的“艦載空中加油系統”項目。
2021年6月,主管海軍作戰需求和能力工作的美國海軍副作戰部長吉姆·基爾比中將表示,預計從2030年開始,艦載機聯隊中的裝備,一半以上是無人機,但是目前大量購買不一定對海軍有好處,艦載無人機的發展過程還須要十年或更長時間。
從美國海軍無人機裝備發展現狀、規劃和海軍高層領導的公開表態可以看出,美國海軍在不斷推進無人機上艦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總體上美國海軍仍表現出相對“審慎”的態度,尤其是航母艦載機聯隊引入無人戰斗機的規劃。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要執行全譜系作戰任務,并追求最優綜合作戰能力??紤]到航母有限的空間,美國海軍須要對機隊的編配機型進行細致的權衡。另外,目前無人機僅能承擔偵察、空中加油和有限的打擊任務,其作戰能力遠弱于艦載機聯隊中的有人機,因此美國海軍沒有以無人機完全替代有人機的迫切需求。
長遠看,艦載無人機是美軍艦載機裝備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艦載無人機將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可能改變海上空中戰場的作戰樣式。但是,受海上特殊的作戰要求和航母等艦船搭載能力等客觀條件的制約,艦載無人機在短期內尚不具備大規模上艦使用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