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潘,王沛東陸軍裝甲兵學院
鑒于無人機在多次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臺軍正在積極開展無人機領域的相關研究。目前,臺軍無人機已經具備目標偵察和定位、通信中繼、戰場監視、戰場毀傷評估等多種作戰能力。研究臺軍無人機的發展現狀,對我軍掌握臺軍無人機的發展動向和作戰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為我軍提升無人機及反無人機技術水平提供參考。
從近代歷次戰爭中可以發現,高科技裝備所形成的不對稱優勢,改變了戰爭形態及作戰模式。無人機憑借機動性高、續航時間長、作戰條件限制少等一系列優勢,逐漸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新型裝備。同時,隨著無人機機型的日漸豐富、作戰能力的日趨增強,它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常規威懾裝備。
臺軍無人機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總體來說起步較晚、種類有限,主要依靠海外采購。當前,臺軍不斷加強無人機的研發力度,通過海外采購和自主研制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在無人機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定發展。
“中翔”二號無人機也稱“銳鳶”無人機,由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制,其原機型于1999年5月20日試飛成功。該機機體采用復合材料制成,機體強度高、重量輕,動力裝置為后推式螺旋槳發動機,具有續航時間長、短距起降和反電子干擾等特性,能夠全天候執行偵察搜索任務,并將目標影像、飛行狀態等數據實時傳輸給地面控制站。“中翔”二號無人機采取模塊化設計,拆卸組裝容易,便于維修保養。整機系統分為任務規劃與指控中心、數據鏈、地面控制站等部分。
“天隼”二型戰術無人機系統由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自主研制,采用氣動彈射技術,起降無須跑道。“天隼”二型無人機配置了遙控設備、自動駕駛儀和GPS等設備。該型機平時除掛裝一個環架式彩色CCD攝影機用于戰場監視、目標定位及跟蹤外,也可搭載光電/紅外吊艙在夜晚執行偵察等任務。整套系統包含4架遙控無人機平臺、地面控制站、支援裝備、彈射裝置等分系統,由三輛廂型車運輸,部署機動靈活,便捷方便。臺軍“天隼”二型無人機具有不易被紅外/雷達制導導彈鎖定的特征,戰場生存力比較高,主要執行戰場實時偵察、目標識別與跟蹤、通信中繼等任務。
臺灣中華航空公司自1998年開始與美國ATI公司與SAIC公司合作研發新一代“治安者”(Vigilante)502型垂直起降無人機。該機可掛裝信號情報設備等多種任務載荷系統,可遙控飛行或按預設航線全自動飛行,當出現故障時,無人機可自動返航。“治安者”502型無人機使用拖車運載至目的地,僅需兩人便可以完成操作。與固定翼無人機相比,該機起降不須要跑道。在軍事運用方面,“治安者”502型無人機主要執行軍事偵察、監視、打擊、通信中繼、船艦信息支援、電子對抗等任務。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參考美軍RQ-11A小型無人偵察機,于2007年開始研制“紅雀”小型單兵便攜式無人機。2009年,該研究院參考美軍RQ-11B“渡鴉”無人偵察機的性能,對“紅雀”進行了改進,提高了該機的續航時間。“紅雀”無人機采用無刷電機提供動力,以手拋方式起飛,主要執行近程偵察、敵軍目標定位等任務,為部隊提供作戰支援。該機具有結構簡單、易操控、成本低、機動性高等優點,并能在夜間操控使用。

圖1 “中翔”二號無人機。

圖2 “天隼”二型戰術無人機系統。

圖3 “治安者”502 型垂直起降無人機。
“騰云”無人機原型機于2015年在臺北首次公開亮相,2018年完成首飛。“騰云”機身采用復合材料制成,類似于美國MQ-9“死神”無人機,是一種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可以攜帶“海爾法”導彈和炸彈執行打擊任務。臺軍正在發展第二代“騰云”無人機,其性能會有所提升,如具備自主起降等功能,可以執行晝夜情報偵察、戰場監視、對地攻擊、斬首行動、火力校射、通信中繼、導引支援、電子戰等任務。
“劍翔”反輻射無人機與以色列“哈比”反輻射無人機功能相似,用于執行電子戰任務。該機可以跨越海峽飛行,在雷達目標上空盤旋并執行搜索和攻擊任務。在攻擊雷達前,“劍翔”無人機搜索雷達信號并鎖定目標,隨后用戰斗部摧毀雷達。“劍翔”無人機成本低,續航時間較長,可自主飛行,外形尺寸小,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將對地面防空系統雷達造成一定威脅。
從當前臺軍無人機發展現狀看,臺軍“騰云”“紅雀”二型無人機項目進展并不順利,可靠性仍有待提升。此前,臺軍“中翔”二號無人機事故頻發。2021年2月18日,繼3架“中翔”二號無人機在臺東外海失聯后,1架“騰云”無人機于2月18日傍晚7時墜毀。
臺軍無人機的用途包括偵察、監視、打擊、通信中繼、戰場毀傷評估、氣象監測、地形勘測、大氣研究和搜索救援等任務。根據臺軍防御作戰戰略的要求,臺軍無人機在作戰行動中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臺軍無人機執行早期預警任務時,通常以跑馬式航線、分區域偵察方式,完成海峽中線以東區域的持久偵察任務。除了海上雷達與有人預警機提供預警任務外,臺軍無人機也將提供另一道偵察防線,主要用于偵察我軍無人機及其他隱匿艦艇的位置及運動方向,為臺軍指揮所的指揮與部署任務提供戰場信息。下面簡要概述4種早期預警任務的運用時機。

圖4 “紅雀”無人機以手拋方式起飛。

圖5 “騰云”無人機停在地面。

圖6 “劍翔”反輻射無人機。
一是當我軍進行戰備等級轉換并有兵力集結的征候時,臺軍戰備狀態隨之升級,將偵察力量置于戰場前沿,出動無人機進行偵察。
二是當臺灣海軍、空軍等軍事要道被封鎖時,臺軍緊急調整戰備狀態,將偵察力量置于戰場前沿,出動無人機執行偵察任務。
三是當臺軍機場或其他重要目標將要遭受攻擊,臺灣海軍、空軍力量或其他重要人物須及時疏散和轉移時,外形尺寸小、隱蔽性強的無人機掩護有人機進行疏散或撤退。
四是當無人機與臺軍空中打擊力量協同作戰時,無人機提供更長時間的偵察任務。
臺軍以各軍事基地或其他重要軍事目標為要點,繪制重點目標臨近區域要點圖,以要點間的路徑為參考,繪制相應區域內的飛行航線圖,目的是及時識別威脅以及嚇阻我軍作戰意圖。臺軍無人機保護重要目標的運用時機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景。
一是當臺軍要點即將遭受突然攻擊時,臺軍進行反制并須要及時準確的情報信息,臺軍會出動無人機在要點目標或周邊臨近區域上空巡邏,獲取情報信息或阻止我軍作戰意圖實施。
二是當臺軍預測到重要目標要點可能遭受突然攻擊時,會提前制訂相應的反制措施,并利用無人機對目標要點或周邊臨近要點進行巡邏,獲取情報信息或阻止我軍作戰企圖的實施。
臺軍無人機遂行遠程偵察任務時,通常采用靜音模式并按預設航線飛行,對我軍作戰力量部署地域進行偵察。臺軍地面控制站通常不主動發射控制信息,僅接收無人機傳輸的信息以防電磁輻射而暴露臺軍地面控制站的位置。臺軍某些無人機持續在預設區域上空盤旋,直至燃油耗盡或被我軍擊落。臺軍無人機遠程自主偵察通常用于以下兩種時機。
一是為獲取我軍火力發射點、港口、機場等重要目標信息,臺軍會針對我軍要點劃出一片較小區域作為偵察區,讓無人機以靜音模式在該區域上空自主遂行偵察任務。
二是當我軍進行電子防御或我方空軍、火箭軍作戰力量可能對臺軍導控設備造成威脅時,臺軍無人機以靜音模式自主遂行偵察任務。
當我軍完成第一階段渡海登島作戰任務并向臺軍縱深區域發起進攻時,臺軍須要判斷我軍可能行進的路線,并利用無人機在該路線上空進行搜索,獲取我軍實時位置信息,進而對我軍后續行動進行干擾。臺軍無人機通常在以下兩種時機執行線路搜索任務。
一是當臺軍情報部門研判出我軍可能接近的路線時,臺軍無人機會沿著我軍地面行進路線的上空實施偵察,獲取該路線的地形及我軍部隊情況。
二是當具體情報給出我軍可能執行的作戰任務路線時,臺軍無人機會沿著我軍地面運動路線的上空實施偵察,獲取該路線的地形及我軍部隊情況。
臺軍接到目標預警信息并取得授權后,利用無人機設置攔截路線。臺軍無人機監視與跟蹤任務的運用時機如下所述。
一是無人機實時向臺軍提供我軍運動目標的定位信息,臺軍相關作戰部門在預定作戰路徑設立火力覆蓋區域,爭取消滅我軍目標于臺灣海岸線之外。
二是無人機不間斷向臺軍提供我軍運動目標坐標信息,為保護臺軍執行攻擊或襲擾任務,提供精準目標定位數據。
目前,臺軍無人機的可靠性仍然不高,許多作戰運用模式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但是,我軍仍不能忽視臺軍無人機的技術發展和作戰運用帶來的影響。
臺軍無人機將在未來作戰中完成許多重要任務,可能對我軍造成一定威脅。面對臺軍部署的無人機,我軍應大力發展反無人機技術,以破壞臺軍無人機的機體、數據鏈或任務載荷為反制目標,使臺軍無人機降低或喪失作戰能力。
我國反無人機系統的研發應用,應向系統化、網絡化等方向發展,大幅提升反無人機裝備的識別和打擊能力。我國不僅要開發易使用維護的便攜式小型反無人機裝備,還應采取多種手段,找出通信網絡漏洞,將反無人機裝備的偵察、干擾和摧毀等功能有機融合,擾亂臺軍無人機的正常飛行并使其墜落,實現有效反制。
為完成反輻射、偵察等各項任務,臺軍正在抓緊通過外購及自主研發的方式構建無人機裝備體系。鑒于近年來軍用無人機發展的成功經驗,我軍無人機技術發展應順應科技變革,依靠科技進步,注重科技創新,借鑒國內外先進無人機技術,采取軍民融合的方式,積極調動軍事科研機構、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生產制造單位等各方優勢,有針對性地研制能應對復雜作戰環境和不同戰術任務的系列無人機產品,加快我軍無人機的發展進程,滿足未來作戰需求,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無人機裝備體系。
臺軍無人機頻繁墜毀,部分因素是由于臺軍無人機技術不成熟,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臺軍無人機操控人員的操控技能不熟練。隨著我國陸軍部隊的改革和轉型,無人機操控成為一個新型崗位,我軍應不斷強化操控人員在任務規劃、飛行操控、裝備保障等重要專業的技能培訓,適應未來作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