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兆
陸軍航空兵學院
以雷達主動掃描為代表的新興電磁輻射源技術對航空兵的戰場生存力產生了嚴重威脅。為減小預警雷達帶來的現實威脅,提升航空兵的生存能力,以反輻射無人機為代表的集群式攻擊力量正在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介紹反輻射無人機的相關概念、特點及優勢,結合航空兵新時代作戰使命的要求,分析反輻射無人機支援航空兵部隊作戰的運用方式,為豐富新型作戰裝備的運用提供參考。
由于航空兵力量具有以低空飛行占據有利攻擊陣位的任務特性,其戰時飛行高度基本都處于敵防空預警和火力打擊范圍之內。作為上世紀的一項重大軍事技術革命,雷達系統在作戰中投入使用,極大加快了戰爭從平面化線性對抗向信息化體系對抗的演變步伐。反輻射無人機是一種利用敵方雷達等系統的電磁輻射源,對敵防空系統進行探測、識別、跟蹤,并實施壓制和摧毀的攻擊武器系統。因其具有成本低、可“同歸于盡”的獨特優勢,拓展了無人機裝備的運用范疇,正在躋身新型作戰武器的行列,成為攻擊型無人機的典型代表。
反輻射無人機是指裝有反輻射導引頭和戰斗部的小型無人機,主要用于壓制和摧毀敵方地面雷達,削弱敵防空系統的作戰裝備,具有目標特征小,續航時間長,機動性高等特點,能深入敵防空火力重點部署區域執行任務,而不造成己方人員傷亡,是一種可執行敵防空系統壓制(SEAD)等多種作戰任務的利器。按飛行速度劃分,可分為高速和低速反輻射無人機;按發射平臺劃分,可分為車載、艦載和機載反輻射無人機。
反輻射無人機系統由多架攜帶戰斗部和導引頭的無人機平臺、支援測試、地面控制、運輸工具、發射裝置、數據鏈和維修保障等系統組成。
早期,人們對反輻射無人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當時相關技術不足以支撐這種新型武器系統的研制,其作戰概念僅局限于平臺使用層面,即反輻射無人機獲取敵方雷達輻射源參數后,對信號進行分選、識別并向敵防空系統雷達發動攻擊。當前,伴隨保障要素的多樣化發展,反輻射無人機遠不是“飛行器”的概念,已由狹義的“單一性”擴展為廣義的“系統性”,它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信號,對雷達目標實施探測、跟蹤、壓制及摧毀。

圖1 車載反輻射無人機。
目前,國外典型反輻射無人機系統主要有以色列航宇工業公司(IAI)“哈比”(Harpy)、美國波音公司“勇敢”-3000(Brave-3000)、法國ARMAT等型號。201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期間我國自主研制的反輻射無人機公開亮相。
反輻射無人機家族的佼佼者當屬以色列“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系統。該機采用三角翼布局設計,機長2.7m,翼展2.1m,實用升限3050m,能在1668m的高度飛行1000km,作戰半徑400 ~500km,續航時間超過4h,巡航速度250km/h,俯沖速度480km/h,機頭安裝有寬頻雷達輻射信號探測天線,機身后部裝有重量為32kg的高爆戰斗部,打擊力和毀傷力比美國“哈姆”反輻射導彈還要強。“哈比”使用了激光近炸引信,末端圓周率誤差(CEP)范圍在15m以內,預制破片可有效摧毀敵方地面雷達天線設備。整套“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系統由54架“哈比”無人機、4輛地面發射平臺(1輛用于指揮控制、3輛用于運輸)及相關輔助設備組成。
美國“勇敢”-3000反輻射無人機是在“勇敢”-200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其動力裝置由活塞式發動機升級為渦噴式發動機,使“勇敢”-3000具有更快的瞬時俯沖速度和更遠的航程。該機最大飛行速度703km/h,航程接近500km,最大起飛重量238kg(不包括助推器),任務載荷和燃料重量共131.5kg,因此戰斗部重量有限,只能搭載小型常規戰斗部。“勇敢”-3000的外形與巡航導彈相似,發動機安裝在機身尾部,具有等截面彈身和中央旋轉彈翼,存放在三聯裝儲存箱內,依靠發射機上的提升機裝卸,從儲存箱內發射,部署在任務編隊前方或后方飛行,用于偵察敵方防御系統最新配置情況和目標毀傷效果評估。在執行專項作戰任務時,“勇敢”-3000反輻射無人機才會裝導引頭和戰斗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反輻射無人機。

圖2 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我國自主研制的反輻射無人機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圖3 “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的打擊力和毀傷力強于美國“哈姆”反輻射導彈。
如今,雷達已廣泛用于預警、偵察、防空、制導和火控等重要系統。在作戰進攻的初始階段,破壞敵方雷達系統,可最大程度削弱敵軍戰斗力,快速取得戰爭勝利。如果將雷達系統稱為敵方的“千里眼”,那么反輻射無人機系統就是一種使其致盲的新武器。反輻射無人機的作戰流程分為預先準備、連續發射、頻譜比對和俯沖攻擊四個階段。
在預先準備階段,巡航路徑、待機路徑、輻射源信號特征、威脅等級等重要參數被預先裝訂到反輻射無人機的飛行控制裝置和導引頭信號處理器。
在連續發射階段,反輻射無人機在火箭反沖力作用下飛離發射箱后,依靠螺旋槳發動機提供飛行動力,憑借導航裝置自主飛行到目標區域上空,執行巡航任務或待機盤旋。這種高度自動化發射過程已實現秒級間隔的連續發射。
在待機階段,反輻射無人機導引頭根據打擊目標的優先級執行搜索和跟蹤任務,一旦截獲的輻射源頻譜特征與裝載信息相近,便由搜索模式轉入跟蹤模式,隨時準備發動攻擊。
在攻擊階段,為提高命中率和打擊效果,反輻射無人機將以近乎垂直的飛行姿態并啟用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向打擊目標疾速俯沖,確保同歸于盡。倘若雷達目標關機或信號消失,反輻射無人機進入模式選擇階段,根據自身記憶信息快速做出任務決策,是繼續攻擊,還是重新進入待機狀態,或者伺機再行進攻。
早期,當遇到輻射源規避關機或頻譜特征與裝載信息相差較大時,反輻射無人機只能重回待機狀態。近年來,無人機技術快速發展,反輻射無人機已具有憑記憶信息自主決策的能力,其自主作戰能力可想而知。如今,5G通信技術以高速、低時延、泛在網等優勢為支撐,有效提升了裝備數據通聯功能。面對“難以抉擇”的特殊情況,反輻射無人機可通過數據鏈將頻譜特征傳回地面,供情報人員和指揮人員進行任務決策,既提升了打擊精準度又避免了戰機貽誤。

圖4 反輻射無人機疾速向打擊目標俯沖,確保同歸于盡。
作戰任務是指作戰力量為達到預定作戰目的而擔負的任務。根據不同行動目的、使用力量與手段、行動空間等作戰要素,無人機將執行情報偵察、通信中繼、火力打擊和戰場毀傷評估四項任務,業內外已對這四項主要任務達成普遍共識。相較普通無人機,反輻射無人機系統具有成本低、無須回收、續航時間長等特征,尤其是執行大范圍搜索、快速跟蹤和伺機對多個目標展開攻擊等任務,反輻射無人機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綜合考慮當前航空兵作戰行動的目的與性質、力量與手段、作戰空間等諸多因素,在未來戰爭中,反輻射無人機可擔負以下5種任務。
隨著新材料技術在無人機上的廣泛應用,反輻射無人機機身采用復合材料制成,不易受沖擊的部位仍可使用木質等傳統材料,其雷達截面積顯著減小,雷達探測難度增大。為減小發動機的熱源輻射,反輻射無人機已采用效率更高的轉子發動機,紅外信號特征明顯減弱。考慮到突防能力的顯著提升,以及發射不回收和避免浪費,無人機機身尺寸應盡可能做得小。憑借上述優勢,反輻射無人機可遠程跨越敵方預警雷達防御陣地,抵近防空火力部署縱深區域進行重點情報偵察,彌補己方后方固定式情報偵察雷達探測距離短的缺點,縮減偵察型有人直升機出動規模,最大限度保證飛行員的生命安全,為己方指揮人員提供實時和精準的情報信息,使己方能更加客觀、準確地掌握戰場態勢,做出最優任務決策。
在信息化局部戰爭中,為破壞己方的進攻準備,削弱其進攻能力,遲滯其進攻行動,敵方將采取以火力打擊為主的“先發制人”手段,向己方野戰直升機機場和無人機發射陣地等目標實施打擊。己方應充分利用反輻射無人機車載發射的機動能力,讓反輻射無人機系統保持無線電靜默模式,快速進入發射陣地,待發射工作準備完畢后,發射車立即撤出戰場或機動到新陣地。己方陣地運用偽裝、模擬等欺騙手段,向敵方持續散發和傳播虛假信息,誘導敵方指控人員做出不利的決策和行動。反輻射無人機前出進行空中佯動,吸引敵方預警雷達注意力,迫使敵方預警雷達開機,防空系統采取火力攔截反制手段,從而達到聲東擊西的迷惑效果。反輻射無人機既可最大限度實現自防御,又能有效掩蓋己方任務編隊的真實突防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由于受戰場環境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影響,相較空中行動,地面行動更易隱蔽,而且武裝直升機飛行速度較慢,極易暴露。因此,航空兵在執行隱蔽突防任務時,采用的主要作戰方式是,派遣少數兵力對敵方關鍵目標進行重點打擊。按照正常戰爭思維邏輯,敵我任何一方都會格外重視己方關鍵目標的嚴密防御,這無疑對隱蔽突防任務的完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為確保取得更佳的襲擊效果,己方在部署主要任務時,應預先將反輻射無人機引導至敵防空預警區域待機設伏。待己方航空兵開始突防,敵方火控雷達開機搜索時,己方反輻射無人機迅疾對敵方火控雷達實施俯沖攻擊,協助電子對抗部隊對作戰空域進行有限壓制,甚至摧毀敵防空預警系統,確保己方在短時間內掌握設伏區域的制空權。
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航空兵的任何作戰行動絕不是單打獨斗、孤軍作戰就能完成。在任務執行的全過程中,如果航空兵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很難保證順利地突破敵方嚴密的防空體系。為滿足航路立體通道的安全需要,己方可在任務編隊飛抵通道之前,采用一種呈線性的部署戰術,預先在任務航路部署反輻射無人機,對沿線附近的敵防空陣地進行壓制,甚至摧毀。該作戰樣式須要己方準確掌握敵方雷達部署位置和習慣性使用頻段為前提,有助于反輻射無人機根據己方直升機編隊的長度、寬度和打擊目標的范圍來確定壓制面積。有條件的話,己方應將航路合理“分段”,根據每段航路內的敵方雷達性能、數量和位置,動態調整反輻射無人機的種類和數量,確保航路全線安全、可靠。
在航空兵的機種序列中,武裝直升機較其他固定翼戰斗機具有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等特點,其打擊對象主要包括火力強、機動性高、對己方地面部隊行動產生極大威脅的敵方地面裝甲目標,尤其是敵方裝甲集群等目標,己方空中直升機、低空飛行的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以及其他超低空飛行或懸浮的目標,其任務特性決定了其戰時的飛行高度基本上都處于敵方大口徑高射機槍、小口徑自行火炮和防空導彈的打擊范圍之內。特別是隨著單兵防空導彈的普及,武裝直升機的戰場生存力已直線下降。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為例,阿方抵抗組織正因獲得美國“毒刺”單兵防空導彈援助,擊落大量蘇軍武裝直升機,加快了蘇軍的撤軍步伐。己方采取反輻射無人機與直升機編隊伴飛的戰法,可第一時間對敵方反直升機武器、陣地等目標實施壓制和打擊,起到全程護航的保駕作用。

圖5 反輻射無人機預先部署于任務航路,可對沿線附近的敵防空陣地進行壓制,甚至摧毀。
反輻射無人機作為殺傷性武器,在戰斗前期大規模投入使用,對地(海)面目標實施攻擊,可對敵防空體系造成巨大壓力,由此產生了“防空心理戰”這一新興課題。小型誘餌無人機和反輻射無人機的密集使用,敵方雷達屏幕將顯示大型作戰飛機的假象,而且反輻射無人機一經發射,即可直接作為攻擊武器參與作戰,也可與有人機協同作戰,樣式多變,戰法靈活,將給敵方防空值班人員造成巨大心理恐慌,嚴重干擾敵方在場指揮人員的反應決策,對敵方有限防空火力的目標分配造成極大影響。在納卡沖突中,亞方雖有S-300反導系統和“薩姆”-2中遠程地空導彈、“薩姆”-13近程地空導彈,但對雷達信號特征較小的無人機、巡飛彈等裝備缺乏有效預警能力,阿方正是以此為突破口,運用多型無人機成功突防,對亞方進行持續心理威懾,癱瘓亞方防空體系。
為有效提升反輻射無人機與航空兵行動的協同作戰能力,應圍繞反輻射無人機地面參數預先修訂、按預設航線飛行、搜索與待機確認目標、高速俯沖撞擊摧毀四階段作戰流程,重點把握以下對策。
反輻射無人機系統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機載導引頭搜索、截獲敵防空預警雷達的信號,與發射前裝訂的任務數據進行比對,進而分析和確定打擊目標,無人機按照威脅等級自行排序任務,最后實施壓制和摧毀。由此可見,對敵方雷達情報的收集不僅關乎任務數據裝訂的準確性,更是確保反輻射無人機作戰效能實現的關鍵。為提升反輻射無人機任務數據裝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己方應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現存歷史數據的記錄和整理。加強現存敵方雷達歷史數據的記錄和整理,有助于提升對敵方預警雷達性能、配屬規模和使用規律預判的準確性。
二是平戰時多部門情報共享。摒棄平戰有別的錯誤認識,打破各情報部門間的權限壁壘,拓寬數據搜集渠道和完善情報共享機制。
三是戰時反輻射無人機預先偵察。加大資金、科技投入,豐富現有偵察手段。通過反輻射無人機前出偵察,使偵察型直升機免遭火力威脅。同時,確保在后續任務中及時更新無人機須要裝訂的數據。
為完成隱蔽突防任務,航空兵通常采用少數兵力先期對敵方預警雷達、防空火力等關鍵目標實施突然打擊。鑒于此類關鍵目標的重要性,敵方必然對其嚴密防護,確保防御空域的安全。可見,敵方防空威脅清除不僅關乎己方的戰場生存力和安全,更是確保己方航空突防機群奇襲效果的關鍵。面對敵方預警雷達和防空火力帶來的威脅,己方反輻射無人機應重點執行三項任務。
一是提前飛抵航路。為協同突防機群實施突防作戰,反輻射無人機通常在突防機群到達目標區域前,提前飛抵航路,壓制甚至摧毀航路附近的敵方預警雷達系統。
二是預先在空中設伏。在己方突防機群主要突防方向上,提前把反輻射無人機引導至敵方防空區域上空設置埋伏,等待敵方雷達、電臺等預警設備開機工作。
三是形成區域性壓制。當己方突防機群開始突防時,必然誘使敵方火控、引導等雷達開機。反輻射無人機隨即發起攻擊,壓制甚至摧毀敵防空系統,為己方突防機群清除威脅,確保奇襲安全。

圖6 反輻射無人機集群對敵方雷達進行連續性、飽和式攻擊,提升打擊成功率。
為發揮反輻射無人機的作戰效能,進一步提升打擊成功率,一般采取集群出動的作戰方式,對敵方雷達進行連續性、飽和式自殺攻擊。在作戰效能得到提升的同時,集群式戰術運用必然會增大無人機控制技術的難度,進而會影響與有人直升機協同作戰的效果。精準協同不僅關乎反輻射無人機作戰效能的發揮,更是確保反輻射無人機與直升機協同作戰的關鍵。為提升協同作戰的精準度和可控性,反輻射無人機運用應滿足三方面作戰要求。
一是兼顧飛行高度。反輻射無人機發射升空到達指定高度后,沿敵方雷達波速并伴隨直升機飛行。考慮到反輻射無人機是以俯沖姿態攻擊地面目標,為避免誤撞己方直升機,必須兼顧無人機的飛行高度。
二是線性部署。己方應沿著攻擊機群的航路對反輻射無人機進行線性部署。無人機先依據敵方雷達部署位置和使用頻段,確定攻擊目標,再根據己方攻擊機群的寬度和攻擊目標的分布,確定壓制面積。
三是適時調控數量和批次。在每段航路中,己方應根據敵方雷達技戰術性能及配屬情況,確定反輻射無人機的使用數量和批次。如作戰效果明顯,單一批次發射即可。如效果不明顯,應多批次發射,確保對敵防空系統的壓制效果。
反輻射無人機可同時大量發射,對敵防空系統和通信干擾裝置進行壓制和摧毀,對敵防空網絡實施飽和攻擊。加裝具有先進復合制導功能的反輻射無人機甚至可以攻擊敵方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集群式攻擊將對敵方雷達操作人員造成極強的心理震懾,使其長時間不敢輕易開機或出現操作失誤,極大削弱了敵方對空探測的預警能力,有助己方快速掌握空中作戰優勢。由此可見,對敵方持續施加心理壓力不僅關乎目標打擊效果,更是確保己方奪取制空權的關鍵。為提升協同作戰的精準度和可控性,己方應采用三項措施。
一是無人機集群戰術。戰場上任何一方突然使用大量反輻射無人機,對方各類雷達及通信設備將會遭受飽和性攻擊,在短時間內對方很難應對。
二是軟硬作戰力量結合。以小型無人機充當誘餌,欺騙敵方雷達開機。“軟壓制”電子對抗手段與“硬殺傷”反輻射攻擊力量相結合運用,可實現以小博大的作戰奇效。
三是多型無人機集中使用。偵察、電子戰和誘餌無人機集中使用,會造成敵方雷達屏幕顯示大型飛機的預警假象。反輻射無人機既能直接參與作戰,又能與航空兵其他機型協同作戰。
當前,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預警系統和防空武器的迭代升級,依靠航空兵單一兵種已難以滿足作戰需求。反輻射無人機擁有其他攻擊武器無法替代的優勢,在攻擊敵方雷達預警系統和癱瘓敵防空武器任務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與有人機協同作戰中,反輻射無人機也將成為編隊中的重要裝備,對未來戰爭走向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加強反輻射無人機技術和作戰運用研究,將有效彌補航空兵部隊因裝備單一導致的作戰能力不足,使航空兵部隊在新時期更好地履行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