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逸菲 史墨(北京印刷學院)
在國內現今的圖書市場中,已出現了多種材料運用在封面設計上,有普通紙、特種紙、皮革、棉麻、絲綢、塑料皮、金屬、PVC,等等。運用最廣泛的仍然是紙張這一大類。當今紙業已經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被人熟知的硫酸紙、纖維紙、花草紙都得到了很好的升級和強化,更有云紋紙、觸感紙、熱熔紙等多種肌理、質感的新型紙張可供設計師選擇。此外就是一些輕薄布料的運用,實踐技術也已非常嫻熟。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他藝術與設計領域中有許多可以借鑒并運用在書籍設計中的材料思路,比如服裝設計、雕塑、版畫等。以服裝設計為例,面料的運用與裝幀材料的運用有著相似之處。
另外,在書籍設計中,材料的作用體現在方方面面。一方面,不同材料會呈現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皮革特有的色彩、紋理和細膩的光澤感結合,是單純使用印刷工藝難以達到的效果;PVC材料有多種厚度、軟度、光澤度的種類,這種能與其他物質產生充分互動的材料適合與各種材料結合運用。另一方面,不同材料的不同觸感能喚起人們心中隱藏的情愫。人的所有實踐都積累著一定的經驗,僅憑觸覺,就能分辨出生活中很多之前接觸過的事物。毛刷的微刺質感,棉線的厚實質感,塑料的帶有一定韌度的質感,金屬的冰涼堅硬,植物的微彈質感……每種質地對應一種態度,每種物品對應一種記憶。
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提出“書籍的五感”。除了最基本的視覺,翻閱書籍還會激發人類的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材料帶來的視覺感受固然重要,但觸感是設計師們較容易忽略的。請想象一下,當讀者在書架前走動,第一步是通過視覺捕捉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第二步就是把這本書拿在手中,產生書封與肢體間的觸覺效應。可見觸感是讀者面對一本書時的主要感受之一。不同材質對于設計作品最實在的作用就是給讀者以直接的感受,是實現書籍沉浸式體驗感的基礎。
“材料質感的認識和體驗主要是由觸覺去完成”。這是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提出的觀點。人類的觸覺是非常靈敏的,這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感覺,它依靠人體第一大器官——皮膚作為傳達。善于運用材料質感,可以為書籍閱讀增加一種更為立體的閱讀體驗,在讀者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書籍材料作為信息傳達的載體,而材料具有其固有的質感屬性,材料的質感對于讀者的觸覺體驗和心理感受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讓讀者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還獲得了獨特的感官體驗,這是材料質感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使用對象在選擇產品時,視覺可以讓使用者對外觀信息有所了解,而更深層的交流需要與產品親密接觸才能獲得。許多優秀的設計都在視覺和觸覺上對材質進行模仿,讓使用者得到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書籍設計一直注重視覺設計,但如果在材質上進一步的設計,讓閱讀者從視覺和觸覺上都得到更加感性的認識,材質的差別可以讓讀者獲得不同的質感體驗,也會讓讀者有全新的審美體驗。
鳳凰出版社美術編輯室主任姜嵩先生在為蘇州博物館設計《畫屏:傳統與未來》一書時,封面采用絲綢材質對裱,搭配手帙書卷的結構,使該書線條流暢,質地柔軟,手感細密,仿佛在以柔和的語言娓娓道來,同時透出醇正的人文風雅。這種氣質很難說不是源于書籍內容和設計材質的結合。因為選用了與畫屏相關聯的材質,讀者就更容易將自己帶入設計師所營造的氛圍中。
材料的創新不是一味地堆砌獵奇的材料,不是僅僅讓作品“看上去”新奇,更不是用外觀設計給文本內容亂戴帽子。設計者最基本的任務是將書籍的內容主體準確地傳達給讀者。脫離文本內容的設計不僅是層不合適的“衣服”,更是抽離于書籍本體之外。當讀者選擇一本書時,更多是為內容而買單。好的內容很難被欠佳的設計遮蔽,不合適的設計對于一本書來說徒勞無功。當文本和設計兩者不能很好地結合,設計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方。只有當設計服務于文本,盡可能地在整體和細節上體現文本相關內容,進行符合書籍氣質的設計時,兩者才會相得益彰,實現書籍設計的效用最大化。
設計師周晨的作品《凌聽》是一本典型的將PVC材料運用在封面或護封的書籍設計作品。《凌聽》既是一本藝術類散文隨筆集,又是一本畫冊,收錄了十位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佼佼者的作品,這就需要設計者重視現代感和簡潔帶來的美感。封面用透明的PVC材料絲網印刷與燙透工藝,配黑白色松緊帶各一根用以固定和裝飾。全書呈現潔白、輕盈的效果,十分有利于襯托和表現每位藝術家的作品。PVC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書籍本身的獨特性,同時也不會影響內頁的色彩邏輯。
書籍裝幀設計一方面被印刷技術的革新啟發,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印刷技術的發展。本書通過對印刷材料類的研究、對印刷工藝與書籍裝幀設計關系的研究以及印刷工藝對書籍裝幀形態物化過程中的影響和應用,梳理了多種工藝形式及其對書籍形態的影響,以及創新材料在書籍的造型、結構、情節中的應用。[5]
為了更好地詮釋書籍的內涵,增加書籍的藝術感染力,提升書籍內在與外在的價值,材料對于表現書籍內涵也要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每本書的裝幀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書籍整體風格的體現。本書以西班牙內戰間的摩洛哥為背景,所以筆者從摩洛哥的兩種顏色氛圍中提取出兩種風格:肅穆的白色和摩洛哥典型的,濃烈活潑的紅、黃、藍。
同時,全書緊扣“摩斯密碼”這一元素,圍繞線型的密碼圖案展開,在需要圖形設計的位置盡量凸顯抽象感。使整個作品呈現出簡潔大氣但層次豐富的特征。
本書版面區別于普通平裝書,頁面為正方形,利用服裝設計所采用的裁剪圖來整合版面。裁剪圖以線為主,清晰簡潔,不僅能代替插圖豐富視覺效果,還能與版面必需的元素相結合,如頁碼、頁眉等。更重要的是,裁剪圖能更具創新性地規劃版面結構,得到新穎的版面效果。
在書籍中,讀者和書籍本身的互動感也是一個易忽略的突破口。在本書中,筆者加入的摩斯密碼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扉頁后加入了摩斯密碼表,讀者可以通過密碼表來翻譯文中任何一處摩斯密碼,實用性的設計。
在文中,主人公將所獲得的情報信息通過摩斯密碼翻譯成短線和長線,并用針腳表現出來,縫在衣服的紙樣上,所以以摩斯密碼為切入點,充分利用這個元素,將摩斯密碼與書中的信息點融合(如圖1)。

圖1 內頁
第一,在正文中使用摩斯密碼作為下劃線,貫穿全文,起裝飾的作用。
第二,運用到章節頁中。
第三,翻譯書名,運用在封面中。
第四,在頁碼處體現。
第一方面是指封皮的制作材料。書籍中產生的觸感是很容易被設計者忽略的一點,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第一個感知來源是通過我們的皮膚與空氣、物品、人接觸的時候,我們所得到的“觸感”。我們可以通過接觸激發情感、聯想等。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較厚的棉布制作封面。市面上的面料資源已經十分豐富。傳統棉麻布,質感踏實,樸素莊重;提花棉麻布,紋理質感強,相對于傳統棉麻布,提花棉麻布更具多樣性,適合針對性的利用;紗質類,觀感較佳,風格多樣,可以和其他面料疊加使用;皮質類,觸感細膩且扎實,成本較高試錯性較低;TPU材質,極具未來感,色彩、效果多樣,可塑性強,受到很多設計師青睞;杜邦紙材料,是筆者十分感興趣的一種材質,改造的方法較多。書中反復提到摩洛哥土著民族摩爾人寬大厚實的白色長袍,所以底色的布料選擇了白色的棉布,厚棉布可以提供溫暖柔軟且踏實的觸感,使讀者聯想到摩爾人的樸實善良。
另一方面是指封面信息的制作。封面上所必需的信息也使用具有裁剪特色的方式體現:裝飾性的標題翻譯使用單線縫制;封底選用三種彩色碎布填充,展現出戰時普通人生活的另一面——雜亂但豐富,充滿熱情和希望。而標題以及作者、譯者等信息通過絲網印刷,使用黑色油墨印制,增強戰時的資源匱乏感(如圖2)。

圖2 封面
在歷史推進的過程中,裝幀所用的物理材料取決于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趣味,而更重要的是因為科學技術以及生產力的發展而各具特色。
但在當代的書籍設計中,書籍是文化傳播的承載物,也能反映時代的發展,書籍的設計風格并不是千篇一律,蘊含著書籍內容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書籍設計通過材質的運用,以一種新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以一種新語言與讀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