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林
(臨洮縣林業和草原局,甘肅 臨洮 730500)
在我國的生態建設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西北的生態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退耕還林是一個持續的長期性工程,需要科學的政策支持、合理的方案部署、有力的執行落實和足夠的資金投入,只有在堅持不懈的持久努力下,西北山區退耕還林的所取得的顯著成果才能夠得到有效的鞏固。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重政策補助,輕撫育管理的現象,部分退耕農戶重政策補助,輕撫育管護,對退耕還林短期難以見到經濟效益的純生態林樹種進行補植補造、撫育管理的積極性不高。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重建設任務,輕質量效益的現象。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工程建設的落腳點是新造林的質量效益,提高林分質量,充分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一些地方政府注重退耕還林建設任務面積的完成,而忽視了可持續經營退耕還林地林木資源,提高林分質量的工作。
退耕還林工程區域的生態環境總體上比較脆弱,退耕還林成果難以取得大的經濟效益,補助到期后,退耕戶沒有穩定生計來源,各級政府應按照《森林法》《退耕還林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管理,堅決制止毀林復墾,并在合理區劃的基礎上實行分類經營,健全生態效益補償長效機制。對于一些生態地位極為重要、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的林分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嚴格禁止采伐利用,其他生態林有條件的采伐利用,可以擇伐、間伐、漸伐等,提高退耕還林農戶積極性和經濟收入,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不反彈。
退耕還林戰略實施以來,造林種草的總體面積逐漸擴大到上億畝,所惠及到的農戶也超過幾千萬戶,所涉及到的農民人口數量達到上億人。造林種草的規模大、范圍比較分散,部分區域的人為活動又比較頻繁,這就增加了對林草管護的難度。山林中的森林火災、林草病蟲害、對林草的人為破壞、偷盜、亂砍濫伐等現象時有發生,無法有效保障退耕還林所取得的顯著成果。
對于人類生活來講,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屬于一個重要的載體。所以,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展開科學有效的保護,便是對人類自身的利益進行最為有效的維護。由于森林屬于生態環境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內容,所以,人類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森林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對此,建議在退耕還林之后,林草部門和森林警察大隊相銜接,將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促使廣大民眾能夠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使其能夠自主約束自身的行為和思想,對森林資源以及生態環境做出有效保護和監督。相關部門應該注重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注重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并且將這些制度和法律法規等嚴格落實到實處,逐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除此之外,還應該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特別是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必須要注重加強宣傳教育力度,以此來增強廣大民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另外,相關部門還應該注重做好森林管理工作,注重做好火災預防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等,以此來保證林地取得健康穩定的發展。
對于西北廣大農民群眾來講,在退耕還林之前,其經濟收入來源以及經營模式一直較為單一,并且對山林資產的所有權并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知,這使得林業發展一直不夠順暢,同時各種林業的管理機制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所以,在退耕還林之后,政府應該將經濟結構的發展模式調整為能夠和農業發展相匹配的模式,同時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地方資金問題,財政部門可以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等方面來科學合理地建設各種各樣的觀光旅游場所。
林木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并增加大氣中的氧氣,這對維持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動態平衡、減少溫室效應對氣候變化有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各級政府、林業部門應對退耕還林森林資源通過科學、有效的開發、經營管理和交易林業碳匯,將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以市場機制給生態生產者一定的經濟補償,促進農民增收。
1.開展林業與農業相結合模式
林業與農業相結合需要注重兩者的結合方式,對此,相關部門應注重引進國內外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管理與生產模式。借助退耕還林后與農業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有效實現多元化經營,同時還能逐步打造出一個能夠與生態環境需求相匹配的模式,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能夠有效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進而推動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開展樹木與各種草藥混種模式,這種模式不但是實行退耕還林方針的一種具體做法,同時還能夠切實有效地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對于森林來講,其本身便屬于一個天然的中草藥寶庫,目前我國很多林區都具備極為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并且部分地區還有著種植中草藥的傳統,所以在退耕還林后實施林業與中草藥相結合產業模式,屬于一種切實可行的做法。
2.開展林業與畜牧業相結合模式
在開展林業與畜牧業相結合模式時,還可以將一些生態型肉雜雞以及鳥類當做這種模式的主要飼養品種,在相應的果園、林地以及草地當中進行放養,這些飼養品種的排泄物通常不會對相應的放養區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以被相應的植物當做肥料進行吸收利用。對于這種模式來講,其可以改變人畜混居的落后習慣,可以有效防治禽流感等相應疾病的產生和傳播,在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可以顯著提升經濟收益。
3.開展林業與旅游業結合模式
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春華秋實、綠美結合”的工作思路,堅持退耕還林與造景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以美麗鄉村為重點,積極開展綠化美化工作。相應地區在退耕還林之后,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森林旅游開發工作。
4.開展退耕還林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模式
將退耕還林后續提升建設與經濟林基地建設相結合起來,把退耕還林既作為一項生態工程來推進,也作為一項富民產業來打造。按照農戶意愿,著重培育栽植花椒、蘋果、核桃、櫻桃等特色經濟樹種,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1.合理安排種植資源,和諧發展
可以干預自然界各種生物,來調節發展林下產業,使它們相互影響,科學地進行能量轉化。林下產業可以人為地大規模培養,通過研究相關自然條件與社會需求來將相關生物進行規劃,種植需要適應當地環境,才能更好地與其他環境產物相呼應。地理環境和科學的規劃計劃是林業發展的重要措施,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大量的實踐和論證,才能更好地發展林業經濟。農業的發展與市場效應緊密相關,合理安排種植規模、發展特色產業、科學運用復合系統,才能創造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穩定地提升農業發展。為了將林業、牧業、種植業合理的統一結合,我國相關部門需要通過退耕還林、封沙固土這兩方面,大范圍的人工種植樹木。
2.注意產業效率,加強管理
首先,要在開發林下資源的過程中,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地保護林下資源。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林下產業商品鏈條化:一種是用林業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入相關產品項目;另一種是多與相關大型公司合作。林下產業通過企業產品一起銷售、擴大林下產品銷售寬度范圍等一系列商業化管理,加大經濟價值。在林下現有資源進行摘采工作時,要當心產品的質量問題。在個體小商戶接手該項目時,要科學引導、理清責權。其次,在選擇承包該項目的經營者時要選擇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并讓承包者在產品質量上嚴格把關,對林下資源產品進行深度加工,以便讓商品品質和其附加值得以提升,真正做到同時照顧生態環境與改善民生相互統一。
企業增加效益、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是實現林業的持續發展,可以通過科學地開發利用林業資源,改善西北地區當前的林業發展形勢。退耕還林后林業的開發,其根本目的是穩定林業資產和大自然生態,發揮自身系統功能,提升西北林業經濟能力,實現林下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