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浙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科技人才興糧興儲,借助省委、省政府數字化改革的東風,突出數字賦能,強化創新驅動,積極打造科技興糧“重要窗口”。
針對涉糧數據多部門管理、信息掌握不及時、共享不足等問題,浙江加快數字化改革步伐,以整體智治為目標,開發建設“浙江糧倉”(糧食安全數字化協同應用系統)。“浙江糧倉”突出“守住三條紅線,提升三個能力”相關數據分析和風險評估,分糧食生產、糧食儲備、耕地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糧食流通能力、糧食應急能力、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七大板塊。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全省糧食安全有關數據納入一張網,實現部門協調、上下聯動、實時監測。通過平臺省市縣三級能夠實時動態掌握生產、儲備、耕地保護、市場流通等情況,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圍繞“種糧吃飯”一件事,將優質良種、農機服務、運輸車輛、倉儲設施、加工能力、銷售渠道、信貸、保險、價格等產業鏈各類信息資源集中到平臺,為種糧農民、糧食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共享服務。
充分利用長三角創新優勢和科技資源,支持糧食收儲企業、加工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搭建糧食產業研究院、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創新平臺,鼓勵企業開展技術課題研究。組織開展《優質品牌大米純度檢測研究》《綠色智慧儲糧關鍵技術研發和實倉應用研究及示范》等課題研究以及“智能型柔性碾米裝置”、家庭綠色智能米桶等裝備研發。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企業加大優質糧油產品的研發和科技創新。浙江東茶茶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入技改資金促進茶油資源綜合利用,制定的山茶油標準獲FCC 頒布實施。湖州星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物聯網和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建立農業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耕、種、管、收、儲、碾“一站式”標準化生產管理。
按照倉儲設施現代化信息化建設要求,以高標準儲備糧庫建設和老倉升級改造為契機,推廣應用橫向通風、氣調儲糧、光伏屋頂、自呼吸屋面、恒準低溫、信息化控制等儲糧新技術。組織制定恒準低溫儲糧技術規范、綠色儲糧技術規范,開展糧倉“五面控溫”儲糧技術、新型輻射制冷材料應用試驗和優質晚稻耐儲性研究,積極探索綠色儲糧新路徑。建立央地科技合作交流機制,加強與在浙中央儲備糧庫的倉儲技術學習交流與合作。
完善政策措施。出臺一系列關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性意見以及激勵保障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如規定技師、高級技師可分別享受企業部門副職、正職的工資待遇;參加糧食行業學歷提升和職業資格認定的,畢業后費用全額報銷,職務晉升上優先考慮;表彰技術能手,建立人才創新工作室。
深化合作辦學。與浙江農林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已招5 屆313 名學生;與河南工大成教學院合作開辦糧油儲檢在職大專和本科學歷教育,已畢業兩屆本科、兩屆大專。
加強考核引導。在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考核中設置了“每年落實引進專業人才”數量指標,引導各級糧食部門加快引進急需的專業人才。
拓展人才培養途徑。組織干部掛職鍛煉、舉辦職業技能競賽、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干部職工交流輪崗。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糧安先鋒工作室,培養全國技術能手1 人、全國糧食行業技術能手6 人、拔尖人才4 人、浙江財貿工匠2 人。通過培訓鑒定糧油保管員超過2500 人、糧油質量檢驗員1065人。培訓鑒定平均合格率從初始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0%左右。
加強行業培訓。2020年,組織了包括基層糧食物資管理部門領導、糧食流通統計和監督執法、糧食物資政務信息、糧食產業“五優聯動”、糧食及重要商品儲備管理業務等13 次專題培訓,范圍涵蓋糧食系統不同類別從業人員,切實增強行業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
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制定《關于“加強糧食節約管理”的行動指南》,舉行全省糧食物資系統“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集中行動啟動儀式,推進糧食產購儲加銷各環節節糧減損。創新宣傳方式,打造“浙江省愛糧節糧云基地”,通過VR、視頻植入等形式,實現全省20 個國家級、省級糧食安全宣教基地在互聯網頁面和手機客戶端云展示、云參觀、云更新、云維護。制作征集《糧食的奇妙之旅》等兼具趣味性和科普性的優秀科普視頻作品,在云基地、“學習強國(浙江平臺)”、省級新聞媒體等公共平臺展示,引導全社會合力守護糧食安全。2021年元旦,聯合浙江省文聯、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浙江教育出版社集團等單位聯合舉辦“浪費可恥,節約為榮”主題漫畫作品展,并精選印制一批畫作,采用流動畫架擺設形式,走進政府機關、糧食企業和社會公眾進行系列巡回展示,喜迎建黨百年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