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 勇
時至仲夏,滿山蔥郁,氣溫雖有一些燥熱,但恰是出游的好季節。
前段時間,我就發現家鄉的朋友都在朋友圈里“曬”一處古色古香的鄉村旅游景點。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孟姜塬新開發的秦人村落。趁著回家探親的機會,我便迫不及待地帶上家人驅車前往游玩。
孟姜塬原名孟家塬,相傳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的家鄉,從銅川市區出發,沿著重新拓寬建成的210國道約15分鐘車程便可到達。在路邊橋頭高聳的“姜女故里、秦人村落”路牌的指引下,一路蜿蜒而上4公里,便可遠遠地瞧見高聳的木質瞭望樓與飄揚的大旗。
剛走進景區,我便被幾排兵馬俑震撼了一下,這是我除了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之外,第一次在戶外看到大小一致、造型類似的兵馬俑和銅馬車,只是在顏色上更加鮮艷一些。兵馬俑雕塑群面朝一大片跑馬場,十幾匹高大的駿馬悠閑地在欄內吃著草料,感興趣的話可以花些費用,縱情體驗一下策馬揚鞭的快感。跑馬場的東面有一堵高大的展示墻,一面精美的鐫刻著秦始皇征戰沙場的浮雕,另一面則是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功績的簡述,此處還有一排供游客拍照留念的秦朝盔甲模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可滿足不同人群的欣賞需求。
繞過展示墻,我仿佛穿越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映入眼簾的先是幾棟廊院式布局的建筑,有的內部還配有方方正正的席臺供游人休息,頗有秦朝席地而坐“設之曰筵,坐之曰席”的生活趣味。
沿著路標指引繼續前行,印著用小篆字體書寫的“秦”字和秦朝特色圖案的旗幟隨處可見,料角石鋪就的路面兩旁盡是秦朝民居風格的建筑,墻壁皆由黃土筑成,門板、窗欄、屋頂都是用厚實的原木制成的,處處體現著秦人直爽豪邁、敦厚質樸的性格。
穿過一座城樓繼續前行,我仿佛從一座秦朝小城來到了秦朝的軍營,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寬闊的演武場,演武場兩側立著10面一人多高的戰鼓,中間則是射箭場,不過這里只有弓,卻未見秦朝最著名的弩。在秦朝那個使用冷兵器的時代,秦弩便因配有扳機、設計巧妙、精準度高、便于掌握、可大規模生產等特點而在歷史上聲名顯赫,更比歐洲同時期的弩要強很多。
演武場北側則是一排排用黃土筑成的、酷似軍營的建筑,其實那是游客的住宿區。走進其中,內部充滿了現代風情,不大的客房里家具、電器一應俱全,一眼望去便感覺舒適整潔。如果不是因為這里離家太近,我倒真想住上一晚,體驗一下夜晚漫步秦人村落的感受。
時間已到中午,我們又返回了城樓內,是時候祭祭五臟廟了。再次漫步在小城里,我的注意力由觀賞風景轉成了關注各類飲食小店。雖然這里目前還只是試營業階段,沒有大力宣傳,游人也不多,但景區內的小吃卻也是琳瑯滿目,讓人難以選擇,每家店鋪的工作人員皆是一襲秦朝裝束,頗有些目不暇接之感。最終,征集家人意見,我們走進了一家陜西特色小吃館,點了用玉米面制成的攪團和漏魚兒,又從他處買來些烤肉、烤面筋等,黃澄澄的攪團和漏魚兒一端上桌,便讓人食欲大振。粗瓷碗內的攪團、漏魚兒不僅分量十足、色香味俱全,而且價格還非常公道,只需五元一碗,這和景區之外的街邊小店價格別無二致。就餐時,熱情的老板娘看我們帶著孩子,還免費送上剛烤好的雜糧“鍋巴”,惹的孩子無比新奇,歡呼雀躍。
一場愉快的周末出游結束了,感覺秦人村落最大的特點便是那無處不在的黃土元素,藍天白云之下,這些古時西北的元素與隨處可見的翠綠植物相輔相成,別有一番韻味。
銅川市是以煤炭、水泥等傳統資源型產業為支柱的典型老工業城市,是《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確定的資源枯竭城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奮斗,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銅川下屬的村鎮都在努力推動黑色“煤城”向多彩“幸福之城”轉變。2020年,銅川市第四次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而秦人村落便是這“幸福之城”中一抹濃重的黃色。
秦人村落是銅川市黃堡鎮孟姜塬文化旅游開發及美麗鄉村東塬示范片區旅游景區的核心項目。該項目占地580畝,計劃投資5.72億元,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周邊的旅游資源,延長孟姜女故里旅游產業鏈,從人人皆知的歷史傳說入手,努力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價值。自2015年起,當地就著手對孟姜塬的資源現狀、開發基礎、建設條件等方面進行實地調查、研討分析和案例研究,制定了孟姜塬文化旅游開發及美麗鄉村東塬示范片區建設規劃,打造了集歷史傳說、鄉村建設、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秦人村落。
秦人村落雖然是一處人為打造的鄉村旅游景點,但在開發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較為上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及淳樸的鄉情民風,以及用心去規劃建設的景觀,共同構成了秦人村落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
不約而“銅”的選擇,望眼欲“川”的地方,秦人村落正敞開懷抱歡迎八方賓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