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鶴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 焦作454002)
脛骨干骨折是發生于脛骨干的骨折,因該部位軟組織較少、血供差,若復位不良極易導致術后出現畸形愈合、愈合緩慢等狀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1]。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及術后骨折處愈合快,為臨床治療脛骨干骨折的常用術式[2]。但有研究指出,當骨折端髓腔較寬時,髓內釘的穩定性會相繼降低,進而影響復位效果,容易造成骨折端移位[3]。而雙平面阻擋釘技術通過靈活應用雙平面的穩定性,糾正骨折的對位、對線,從而減小骨折端的髓腔寬度,增強交鎖髓內釘的穩定性[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脛骨干骨折基礎上聯合雙平面阻擋釘技術的效果,為脛骨干骨折手術方案的優化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焦作市人民醫院進行手術復位治療的70例脛骨干骨折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2例,女13例;骨折至入院時間3~24 h,平均(6.67±1.35)h;年齡28~50歲,平均(38.25±6.16)歲。觀察組男25例,女10例;骨折至入院時間3~22 h,平均(6.71±1.26)h;年齡30~51歲,平均(39.05±6.0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脛骨干骨折診斷標準[5];骨折前無外傷史,且患肢正常;骨折至就醫時間≤24 h,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先天性成骨不全;伴嚴重血管及神經損傷;伴原發性高血壓。
1.3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10 h禁食、禁飲,并采用腰硬聯合麻醉。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于脛骨近端作切口,長度約4 cm,充分將脛骨近端顯露。于脛骨近端取斜坡中央處作切口,進入髓腔,于髓腔內插入導桿,并在X線透視下小心穿過骨折位置,之后將導桿遠端頂點放置于脛骨髓腔遠端終點。隨后進行擴髓,手法復位骨折部位,選擇合適的髓內釘置入,置入時需要觀察交鎖釘孔所在位置,需保持在脛骨側方,當髓內釘置入至截骨時,仔細觀察脛骨軸線的對稱性,不要旋轉或移位,之后將髓內釘全部置入髓腔,進行縫合處理,術畢。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雙平面阻擋釘技術進行手術:于置入髓內釘前,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下,根據術前X線片和骨折具體位置,分別于矢狀面及冠狀面遠骨折端置入經皮置入阻擋釘,通過阻擋釘控制髓內釘走向。將髓內釘近端橫向或斜向鎖定孔、遠端橫向、前后向鎖定孔均鎖定,從而使髓內釘達到雙平面固定,以保證復位的準確性。骨折復位完成后拔除阻擋釘,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術畢。
1.3.3 術后處理 兩組于手術完成后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肢用長腿石膏托或支具保護2~3周,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
1.4 評價指標(1)骨性愈合時間:記錄并比較兩組骨性愈合時間;(2)骨折愈合情況:于兩組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采用醫用量尺測量膝關節屈曲角度及踝關節背屈角度;(3)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膝關節評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AKS)[6]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膝關節功能,包括膝關節疼痛及膝關節功能2個維度,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膝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行Shapiro-Wilk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性愈合時間對比 觀察組骨性愈合時間為(4.86±0.83)個月,短于對照組的(5.69±0.91)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87,P<0.05)。
2.2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情況對比 術后6個月,兩組膝關節屈曲角度及踝關節背屈角度均較術前大,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情況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P<0.05。
?
2.3 兩組手術前后AKS評分對比 術后6個月,兩組AKS評分均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K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AKS評分對比(分,±s)
?
脛骨干骨折為常見的下肢外傷類型,多由壓軋、高處墜落所致,患肢常出現腫脹、畸形、劇烈疼痛等癥狀,需及時采取手術治療將骨折部位復位并固定[7~8]。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長管狀骨骨干骨折的有效手段,通過在骨折遠近端牙腔內植入髓內釘,將骨折部位復位[9]。但有研究表明,當骨折端髓腔寬度較大時,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的穩定性有所降低,使得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骨性愈合時間明顯較短;兩組術后6個月時膝關節屈曲角度及踝關節背屈角度均較術前大,且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提示雙平面阻擋釘技術應用于脛骨干骨折中可加快骨折處愈合。分析原因在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創傷小,可有效減少對骨折端血運的破壞,較好保留了骨折處骨膜的完整性,術后骨折愈合率高。同時,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操作簡單、感染率低、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被臨床廣泛應用于長管狀骨骨干骨折的手術治療中。由于近年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適應證范圍不斷擴大,也逐漸用于脛骨中部及遠端干骺端骨折患者中,但脛骨骨髓腔結構與長管狀骨骨干不同,為中間小,兩端粗的結構類型,應用髓內釘時兩端髓腔與骨皮質接觸少,使得穩定性有所欠缺,故單純采取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術后愈合情況及膝關節功能恢復難以達到理想的臨床效果。雙平面阻擋釘技術利用的是杠桿原理,通過靈活應用雙平面的穩定性對骨折的矢狀位及冠狀位對線、對位進行糾正,減小骨折端的髓腔寬度,使髓內釘與骨皮質的接觸面積增加,從而使骨折部位有良好的穩定性,加強了復位效果,更利于術后骨折處的愈合。同時,雙平面阻擋釘技術與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聯合可避免因多次復位而導致骨折斷端對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更好保護骨折端的血運,故對關節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小,加之其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可有效促進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6個月時AKS評分高于對照組,證實了雙平面阻擋釘技術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干骨折患者的基礎上聯合雙平面阻擋釘技術的效果較好,可縮短術后骨性愈合時間,提高AKS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