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皮膚科 鄭州450012)
濕疹是皮膚科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是因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引發變態反應所致。濕疹在各年齡段均可能發生,小腿、手部、肛周及陰囊處是該病發生的主要部位,皮損形態各異,且具對稱性,因該病存在明顯的瘙癢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慢性濕疹形成原因十分復雜,免疫功能失衡與其發生與發展存在密切相關性。研究顯示,慢性濕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s E,IgE)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OS)相較于健康者明顯偏高[2]。故如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失調狀態,減輕臨床癥狀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依匹斯汀是治療慢性濕疹的常用西藥,可有效抑制組胺、慢反應物質A等化學介質的釋放,減輕機體炎癥反應,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單一用藥治療時間較長,可能會引發心悸、頭痛、胃腸功能紊亂等諸多不良反應,降低患者耐受性及治療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潤燥止癢膠囊作為一種中成藥物,具有養血滋陰、祛風止癢等功效,對血虛風燥所致的皮膚瘙癢、痤瘡等疾病具有較好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依匹斯汀聯合潤燥止癢膠囊對慢性濕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12月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接收的74例慢性濕疹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女16例,男21例;病程4個月~5年,平均(3.15±1.02)年;年齡22~63歲,平均(35.79±6.87)歲。觀察組女17例,男20例;病程4個月~5年,平均(3.09±1.00)年;年齡23~64歲,平均(35.82±6.90)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慢性濕疹符合《皮膚性病學》[3]中相關標準;入組前1個月未使用過免疫抑制藥物、抗組胺、糖皮質激素類及中藥治療;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腫瘤、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無法耐受本研究藥物者;伴有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妊娠期與哺乳期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排除外部誘因刺激,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忌酒,同時予以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國藥準字H20074168)外涂。對照組予以鹽酸依匹斯汀膠囊(國藥準字H20130054)口服治療,劑量1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潤燥止癢膠囊(國藥準字Z20025030)口服治療,劑量4粒/次,3次/d。兩組均于治療4周后評估療效,治療過程中不使用其他有關藥物。
1.4 評價指標 (1)療效評估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患者經治療皮損癥狀基本消失,未有瘙癢癥狀,療效指數>90%視為治愈;經治療皮損癥狀明顯消退,且瘙癢情況明顯減輕,60%≤療效指數≤90%視為顯效;皮損癥狀有所消退,且瘙癢癥狀有緩解,30%≤療效指數≤59%視為好轉;經治療皮損癥狀未消退甚至惡化,瘙癢未減輕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視為無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治療前癥狀總積分×100%。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2)免疫功能。以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時EOS、IgE水平。(3)生活質量。以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評分(DLQI)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時生活質量,量表包含休閑娛樂、癥狀與感受、日常活動、工作與學習、人際關系以及治療等6個方面,4級評分標準(0~3分),評分越低,表明生活質量越好。(4)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兩種患者治療期間頭暈、嗜睡、心悸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較對照組78.38%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EOS、IgE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
?
2.3 兩組DLIQ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DLIQ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DLIQ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DLIQ評分比較(分,±s)
?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慢性濕疹屬于Ⅳ型變態反應,是指各種內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皮膚炎癥反應。通常患者存在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病史,瘙癢癥狀嚴重,皮疹多具有滲出性及多樣性,待發展為慢性濕疹后,皮損部位出現干燥、浸潤、色素沉著及增厚等特征[5]。若未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對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質量均影響嚴重。
研究發現,環境、感染以及遺傳等因素對慢性濕疹的形成與發展均有一定關聯,且在慢性濕疹發病過程中,免疫機制亦發揮重要作用,白介素-4(IL-4)、EOS以及IgE等炎癥介質均參與了疾病發生過程[6]。IgE屬于親細胞性抗體,能夠借助Fe段結合EOS內Fe受體及肥大細胞,但是機體受到抗原的再次刺激作用,過敏原與IgE產生反應,導致循環內肥大細胞大量釋放組胺等物質,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造成皮損,出現瘙癢癥狀;EOS是具有高殺傷性的一種炎癥細胞,慢性濕疹發病后,機體內肥大細胞釋放各種趨化因子以及細胞因子,繼而促使EOS大量侵入炎癥部位,釋放出白三烯及各種毒性物質[7]。依匹斯汀是新型的抗組胺藥,能夠阻斷組胺,發揮藥物作用。此外,依匹斯汀可對EOS以及白三烯進行有效抑制,以減輕炎癥反應。中醫學將慢性濕疹歸屬于“濕瘡”范疇,中醫證型較多,主要證型為血虛風燥型,病機則是因氣血不足、氣血耗傷及血虛生風所致。潤燥止癢膠囊主要成分有苦參、生何首烏、桑葉、生地黃、制何首烏及紅活麻等。生何首烏有養陰生津、祛風解毒以及補精益血等作用;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苦參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同時可清熱燥濕;紅活麻具有除濕祛風及活血止血作用;桑葉能潤燥祛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黃可發揮抗菌、抗炎等多種功效,同時對腎上腺皮質功能具有促進作用;苦參能夠阻止炎癥介質釋放,抑制組胺,調節免疫功能[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EOS、IgE水平均較低,DLIQ評分較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依匹斯汀聯合潤燥止癢膠囊治療慢性濕疹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慢性濕疹患者予以依匹斯汀、潤燥止癢膠囊聯合治療可調節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