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河南省商丘市立醫院康復醫學科 商丘476000)
周圍性面癱屬于神經內科常見病,又稱為面神經炎或BELL麻痹,由腦干面神經核及面神經損害所致。多數情況下表現為單側上部與下部面肌癱瘓、口角歪斜及眼睛不能閉合等癥狀。由于該病會致使患者面部神經血管發生痙攣,且壓迫面部神經,若不及時干預治療,將會促使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1]。鑒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牽正散加減聯合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治療的9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單雙號原則將其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參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3.42±8.39)歲;病程1.5~8.0 d,平均病程(5.38±1.77)d。研究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2.51±7.14)歲;病程1.5~9.0 d,平均病程(5.30±1.0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經臨床問診及檢查,符合《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患側眼裂變大、流淚等,經CT或MRI檢查確診為周圍性面癱;單純性面神經炎;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周圍性面癱臨床檢查資料及相關治療資料;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孕期及哺乳期女性;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器質性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給予牽正散藥方加減治療,藥方組成:黃芪30 g,白芍20 g,禹白附、葛根各12 g,白芷、地龍及炒僵蠶各15 g,防風、當歸及白芥子各10 g,全蝎6 g,蜈蚣2條。用水熬制100~200 ml,1劑/d,早、晚溫水各服用1次,服藥期間囑咐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若為風寒夾痰者可根據患者病情加羌活、制半夏及膽南星等,而氣滯血瘀型患者可加當歸、川芎、白術、茯苓及黨參等。研究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穴位注射治療,所選用的注射藥物為甲鈷胺及地塞米松注射混合液,劑量分別為500 μg、2 mg,穴位為翳風、頰車及牽正,每次治療選擇其中兩個穴位,以交替注射方式完成治療。10 d為一個治療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囑咐患者休息3 d后繼續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1)臨床效果:采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3],治療3個療程后患側眼裂變大、流淚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治療3個療程后患側眼裂變大、流淚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面部外觀情況基本正常為有效;治療3個療程后患側眼裂變大、流淚等臨床癥狀消失,左右面頰對稱,且面部表情肌功能情況正常為痊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面神經功能評分:參照House-Brackmann(H-B)評分標準,項目內容主要有10部分,分數為0~3分,分數越高面神經功能恢復越不佳[4]。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臨床效果等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痊愈所需時間、面神經功能評分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3個療程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參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痊愈所需要時間、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研究組痊愈所需時間、面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痊愈所需要時間、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痊愈所需要時間、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
?
2.3 兩組后遺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后遺癥1例,參照組出現后遺癥8例,研究組后遺癥發生率為2.22%(1/45),低于參照組17.78%(8/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44,P=0.03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系統性疾病及血管炎性疾病頻發等因素的影響,周圍性面癱患者逐漸增多。臨床上分為特發性與繼發性兩種[5]。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病可發于任何季節,常見于秋冬、冬春交替期,且20~40歲人群為好發群體,約50%周圍性面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目前,關于周圍性面癱治療方式有許多,中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屬于“口癖、吊線風”等范疇,多由風寒邪毒外襲面部經絡,加上經絡不通,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所致[6]。臨床上主要治療原則以祛風通絡、扶正調養氣血為主,其中中藥藥劑、針灸等方法單一或聯合治療比較常見[7]。而牽正散為治風劑,具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主治風中頭面經絡、口眼歪斜等癥狀,其中,黃芪扶正固表;白芍養血祛風;禹白附主入陽明經,善行頭面,祛風化痰、散寒止痛;葛根消除煩熱,袪風寒;白芷溫經解表,散寒通絡;地龍祛風止痙;炒僵蠶可化痰,緩解中風;全蝎、蜈蚣可通絡止痛,為搜風之主藥;當歸補血養血利血脈,防風疏散經絡之風,祛邪外出,二者合用,扶正祛邪白芥子化痰止痙。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病癥加減治療可縮短治療療程[8]。牽正散加減主要為疏通經絡、補氣行血、止痛、祛風寒、化痰等,雖然牽正散加減治療效果較好,但對急病期患者而言治療后后遺癥發生率較高。穴位注射可直達病灶,起到快速消炎、消腫及改善局部微循環等作用,可使患者面神經盡快恢復。本研究所用注射藥物為甲鈷胺、地塞米松,其中,甲鈷胺存在于血液與髓液中,為內源性維生素B12,通過甲基轉換反應發生代謝,改善神經元的傳導作用,修復機體中被損害的神經組織。而地塞米松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抗毒及抗過敏等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且痊愈所需時間較短,面部神經功能評分低于參照組,后遺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周圍性面癱治療臨床上缺乏標準的治療方案,且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具有局限性,需要大量研究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牽正散加減與穴位注射聯合治療效果顯著,不但有效縮短患者治療療程與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還大大降低后遺癥發生率,在臨床上值得應用與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