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商丘476100)
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發于高血壓患者,具有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點,治療關鍵在于清除血腫、控制腦水腫、預防并發癥發生,若不及時治療,改善腦部缺血缺氧,將加重神經損傷,甚至危及生命[1~2]。傳統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多為保守方案,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復發率較高。近年來,微創手術逐漸應用于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的治療,且取得良好成效[3]。本研究探討早期微孔手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治療的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患者96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NIHSS)評分4~22分,平均(13.59±1.68)分;年齡42~71歲,平均(56.34±3.87)歲。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NIHSS評分4~23分,平均(13.68±1.72)分;年齡43~69歲,平均(56.02±3.7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經CT檢查確診基底出血;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診斷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心肺功能障礙者;伴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積血、顱內多發出血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降顱壓、降血壓、抗感染、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取內科保守療法,采用濃度為20%甘露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84100)靜脈滴注,150 ml/次;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03789)靜脈滴注,20 ml/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于入院24 h內行早期微孔手術,消毒、麻醉后,經顱骨鉆孔,置入穿刺針,連接引流管,在CT定位下抽取血腫,首次抽取量應占血腫體積50%左右,復查時,若血腫體積<20%,則將穿刺針退出,叮囑患者定期復查,并進行康復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腦水腫與血腫體積:于治療后3 d及14 d采用頭顱CT測定;(2)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周采用NIHSS[5]判定,總分42分,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周后采用Barthel指數(BI)判定[6],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血清炎癥介質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3 d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包括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腦水腫、血腫體積比較 治療后3 d及14 d,觀察組腦水腫、血腫體積較對照組小(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水腫、血腫體積比較(ml,±s)

表1 兩組腦水腫、血腫體積比較(ml,±s)
?
2.2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β、TNF-α、IL-6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β、TNF-α、IL-6均降低,且觀察組低 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比較(μg/L,±s)

表2 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比較(μ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BI指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及BI指數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BI指數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BI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及BI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高血壓引發的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可能造成患者腦組織局部受壓、軟化,甚至壞死,對于腦血腫<30 ml者多采取保守治療,而腦血腫≥30 ml者則提倡以手術治療為主[7]。內科保守治療雖然具有一定成效,但僅局限于防脫水及并發癥處理,無法徹底解決血腫引發的顱內高壓癥狀及占位效應,無法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情況。骨瓣成型開顱術是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的常用手術方式,可有效清除血腫,降低顱內高壓,但該術式可能損傷周圍正常組織,加快腦水腫形成,進而影響患者預后。
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不斷發展,早期微孔手術逐漸應用于腦出血治療中,可早期清除血腫,減輕血腫引發的占位效應,避免血凝塊回縮,還可減輕神經系統損傷,療效確切[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腦水腫、血腫體積較對照組小,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BI指數較對照組高,表明早期微孔手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清除腦水腫、血腫,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基底節腦出血多伴炎癥反應,主要與血腫擠壓周圍組織有關,進而加重水腫,使中性粒細胞不斷聚集,適度炎性反應可促進損傷組織修復,但若發生暴發性炎性反應則將加劇繼發性腦損傷,影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IL-1β、TNF-α、IL-6屬于臨床常見的炎癥介質,可有效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程度,輕度升高提示組織發揮細胞防御修復功能,而若炎癥介質水平過高,則將超出防御修復界限,加劇神經元細胞損傷[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L-1β、TNF-α、IL-6較對照組低,表明早期微孔手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早期微孔手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后腦水腫可有效緩解水腫狀況,降低血清炎癥介質水平,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