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永
(河南省鶴壁市按摩醫院 鶴壁458030)
肩周炎為骨科常見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漸進式主動或被動活動減弱以及疼痛,X線檢查可見盂肱關節骨質減少[1]。肩周炎的病程較長,單側發病居多,常伴關節功能下降以及疼痛,會給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不適,臨床多建議早期進行有效干預[2]。保守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關節腔內藥物注射治療雖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但容易復發,總體預后轉歸不佳。目前臨床多提倡中西醫結合治療,標本兼治,增強療效。但不同的中醫療法,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旨在探究圓利針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于我院接受診療的肩周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簡單數字表進行隨機分組,奇數為對照組,偶數為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病程4~9個月,平均(6.52±1.34)個月;年齡48~64歲,平均年齡(54.18±3.69)歲;患病部位:左肩29例,右肩21例;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9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病程5~8個月,平均(6.36±1.22)個月;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4.65±3.17)歲;患病部位:左肩31例,右肩19例;合并癥:高血壓11例,糖尿病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患病部位、合并癥等資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結合臨床癥狀、X線檢查影像特征等明確診斷為肩周炎;病程在1年以內;近2周內未進行相關治療;治療依從性好;粘連期病變。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放射性肩部疼痛者,如頸椎病、膽囊炎、心臟病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過敏體質者。剔除標準:中途無法耐受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關節腔內藥物注射治療,指導患者取坐位,肩稍外旋,進針點選取肩峰前外側角與喙突連線的中點,碘伏消毒,給予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國藥準字H33020762)15 mg+生理鹽水5 m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41023668)4 ml關節腔內緩慢注射,注射完后用無菌敷料敷住針眼,囑咐患者注射當日不要洗澡,同時給予患部冰敷,患者主訴無疼痛感后可指導進行漸進式功能鍛煉。同時,對照組給予溫針灸治療。主穴選肩髃、肩髎、肩井、肩內陵、肩貞等穴,配穴選阿是、巨骨、曲池、手三里、大杼、秉風、外關等穴,協助患者取坐位,使用一次性無菌毫針進針,常規消毒,得氣后留針,將2 cm長艾段置于針柄上點燃,待燃盡冷針后起針,每穴灸2壯,1次/d,注意保護皮膚,避免灼傷。持續溫針灸治療2周。觀察組給予圓利針療法。定位穴位及治療點:患側肩髎、肩髃、臑會、巨骨、肩前等穴以及肱骨小結節嵴點、喙突點、肱骨大結節嵴點;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充分暴露治療點,常規消毒,取圓利針針刺治療點及所選穴位,45°角斜刺,一個方向結束后退針至皮下轉換另一個方向,不出針,所有斜刺完成后再次退針至皮下進行直刺,留針15 min,隔日治療1次,持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肩關節功能、疼痛程度以及臨床療效。(1)肩關節功能采用肩關節活動Melle評分進行評估,分值為0~15分,主要項目有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嘴、手到脊柱T12水平、手到頸項范圍,分值與關節功能呈反比。(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7~10分為重度疼痛,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受到嚴重影響,無法忍受,需藥物止痛;4~6分為中度疼痛,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受到明顯影響,但尚能忍受;1~3分為輕度疼痛,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未受到影響,且能忍受;0分為無痛。(3)療效標準[3]:患者肩關節活動正常,疼痛感基本消失,肩關節外展、內旋無不適感,內收、外旋抗阻力實驗陰性,為顯效;患者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肩部疼痛得到明顯改善,肩關節外展、內旋還存在輕微不適感,內收、外旋抗阻力實驗陰性,為有效;患者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導入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分,±s)
?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2.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肩周炎俗稱“凍結肩”,常見病因為肩關節結構受損、炎癥刺激、急性損傷、內分泌因素、勞損退變等,具有較高的臨床發病率,臨床分期達粘連期時,患者上肢功能障礙受限程度最為嚴重,洗臉、穿上衣、梳頭等日常活動均明顯受影響,但疼痛程度較病變前期明顯減輕[4~5]。中醫根據肩周炎的癥狀將其歸入“肩痹、肩背痛、痹癥”等范疇,內因為脾氣虛弱不能運化、筋脈肌肉失于濡養、氣血生化減少而虧虛,加之外感風寒、寒濕邪侵襲、勞損等,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攣縮,不通則痛,筋肉粘連,進而發病[6]。患者出現關節功能障礙及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軟組織出現炎癥、粘連,尤其是粘連期,肩周軟組織粘連范圍逐漸擴大,患者關節活動如搭肩、上舉、摸背、后伸等范圍可逐漸縮小。因此,治療關鍵在于解除粘連,改善關節功能。
圓利針療法的治療點是根據運動醫學選取的,疼痛點多在肌肉韌帶的附著點,患肢搭肩范圍明顯受限,需治療喙突肌、肱二頭肌短頭;上舉受限需治療肩胛下肌肉、岡上肌;摸背、后伸受限需治療大圓肌、肱二頭肌長頭。因此,選定肱骨小結節嵴點、喙突點、肱骨大結節嵴點為治療點[7]。研究表明,肩周軟組織對穿透、切割敏感性不高,對擠壓卻非常敏感。圓利針療法中,針體較為粗大,刺入患側治療點和穴位后,可對周圍軟組織形成明顯的擠壓,使肌張力相應降低,促進肌細胞的內部平衡,改善軟組織局部血液循環,同時還可產生熱能通絡止痛、溫經散寒,進而緩解粘連,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及功能,達到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2.00%(P<0.05)。說明圓利針療法治療肩周炎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在西醫治療肩周炎的基礎上給予圓利針療法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肩周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及功能,減輕疼痛,增強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