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興東
“每當稻穂揚花,稻谷成熟時,我們都會想起您。”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哀悼。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自發前去送別袁老的人流中,年輕的面孔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我和他有一面之緣,在課本上,在飯桌上”“我們定當努力,不負韶華,做一顆向上的小種子”……年輕人在紙上、在網上寫下了心中的話語,以此表達對袁老的哀思與不舍。
在送別袁老的隊伍里,有青年最好的樣子。一位年輕網友跟帖道:“別哭了,上吧。我們不能一輩子躲在老一輩的后面仰望他們的背影。”一名“95后”的年輕人坐了17個小時的火車趕往長沙,他說:“生前我沒見過他,今天一定要來見他最后一面。”梁啟超說過,年輕人“如朝陽,如乳虎,如鐵路,如白蘭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源”。當一個民族尤其是年輕人,開始追捧那些為這個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時,這個民族就一定會薪火相傳、充滿希望。因此,青年人為送別袁隆平而奔涌的熱淚,其實蘊含著中國未來升騰的力量。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真心為國家、為民族付出的人,人民記得、青年記得。袁老每一次在年輕人中的公開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現場”。2019年,袁老在湖南農業大學參加新學年開學典禮,在活動現場上,年輕人把心中的偶像圍得水泄不通;一條關于他“差點當空軍”的采訪,引來了社交網站話題閱讀1.3億人次的閱讀量;他90歲生日前去理發,網友們排著隊祝他生日快樂,還調侃“吃了他家的大米”……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
以什么樣的人為榜樣,這是青年人要面對的成長話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發生了非常令人擔憂的偏移。為我們撐起發展脊梁的科學家、實業家往往不被關注,娛樂明星、網紅主播卻輕易成為頂流常客。讓人欣慰的是,這種風氣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袁老去世后的幾天時間里,有關袁老的話題始終占據著微博熱搜榜的“半壁江山”,大家都在自發地懷念這位讓我們免受饑餓威脅的科學巨匠。
如今,我們國家有更多的青年正伴隨時代的節拍,邁著有朝氣、有夢想的步伐,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