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衣原體病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能夠感染所有的鳥類,對不同年齡段的鴿群均會造成影響。在鴿群中,幼年的鴿子抵抗力較弱,易感染該病,在發病后會大量死亡;在成年的鴿群中,也有30%左右的鴿子帶有病原體。該病的發病率從每年的5月開始逐漸升高,11月為發病高峰期。病原體通過病鴿的糞便、淚液和受污染的飼料等介質傳播,對鴿群的健康造成威脅。
(1)臨床癥狀。鴿子感染該病后,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且羽毛松亂,體型消瘦。隨著病情的加重,鴿子的眼瞼增厚,眼睛的分泌物從水性逐漸變為黃色的黏性分泌物,甚至出現單側性眼結膜炎,造成鴿子失明。患病鴿子的糞便多為淺綠色或灰白色,且為水樣糞便。如不進行治療,鴿子會迅速死亡。
(2)應對措施。①預防。為減少發病,在選擇種鴿時,需了解種鴿的健康狀況,對其進行嚴格的血清學檢查,從根源上對疾病進行預防;在養殖時,做好區域的劃分,和其他動物共同飼養的,要加強物種之間的隔離,以免出現交叉感染。在養殖管理中,也要注意將不同年齡段的鴿子分開飼養。喂食富含維生素A的飼料可保護鴿子的呼吸道,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保證飼養環境干凈衛生,及時清理糞便等,避免細菌的滋生。②處理。發現患病鴿后,及時清點病鴿并進行隔離,以控制疾病的蔓延,減少損失。飼養病鴿時,對其糞便、羽毛、墊草等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養殖場所和飼養用具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病菌的擴散。治療鴿衣原體病通常是采用金霉素和土霉素拌入飼料中飼喂病鴿,具體的用量則根據鴿子的具體病情確定。治療也應在嚴格隔離的環境中進行。
鴿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所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的傳染性疾病,又稱鵝口瘡,是鴿子的常見疾病之一。不論是幼鴿還是成鴿都會感染此病,通常幼鴿感染更為嚴重,其中2周齡至2月齡的幼鴿最易患病。成年鴿的癥狀大多不明顯,多為隱性帶菌者。與鴿衣原體病相似,其主要傳播途徑為帶有病菌的鴿子將病菌傳給其他鴿,進而造成感染。除此以外,飼養場所的衛生不符合要求,也會引發該病。
(1)臨床癥狀。患病初期,可在鴿子的口腔、咽喉處發現充血、潮紅的現象,且口中分泌物增多,多呈黏稠狀。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一些小白點,且逐步擴大。白點不斷擴大,并在上顎、食道、嗉囊等處造成糜爛,使鴿子出現口爛、呼吸困難等癥狀。鴿子的食欲也會有所下降,出現少食、拒食現象,從而導致鴿子的體質下降甚至死亡。
(2)應對措施。①預防。鴿念珠菌病是真菌性傳染病,外部環境的好差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發病率的高低。當飼養環境惡劣時,發病率會明顯升高。需要依據天氣的變化對飼養環境進行控制,如在多雨季節,應避免飼料和墊草的過多堆積而出現霉變。②處理。飼養的過程中,不定期檢查鴿子的生長情況,發現患病癥狀后及時將病鴿隔離和進行治療,并對該場所進行全面的清洗消毒,阻斷疾病的傳播。發病情況嚴重時,封閉養殖場所,待情況好轉之后再逐步恢復正常。在病鴿的隔離治療中,可使用紫藥水涂抹病鴿患處,同時喂服霉菌素或克霉唑片進行治療。對于病鴿的排泄物、污染物等,則需要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
在鴿子寄生蟲病中,以蛔蟲和絳蟲最為多發,也均會對鴿子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鴿子在感染寄生蟲后,會自動遠離群體,與健康鴿有著較為明顯的行為差異。病情的嚴重程度,與鴿齡和體內寄生蟲數量有密切關系,而疾病的發生則與鴿子的生長環境有關。
(1)臨床癥狀。蛔蟲病:由于幼年鴿的抵抗力較弱,發病率高于成年鴿。當鴿子體內的寄生蟲較少時,無明顯癥狀;當寄生蟲較多時,鴿子的生長速度與其他健康的鴿子相比,會有著明顯的差異。在蛔蟲的作用下,鴿子的食欲有所下降,且體內營養不足,體重明顯減輕,身體消瘦。絳蟲病:寄生數量較多時,鴿子羽毛雜亂、無光澤。鴿子的身體素質也會下降,出現無力、下痢的情況,糞便中有絳蟲體節,鴿子的飛翔能力和生產能力也會下降。由于寄生蟲會吸收寄主的營養,長此以往,病鴿會因營養不良而引發其他疾病。
(2)應對措施。①預防。寄生蟲病與鴿子的飼養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一個良好的飼養環境能夠減少很多寄生蟲疾病的發生。養殖戶在飼養鴿子時,除了保證飼料、飲水的衛生外,也要注意環境的清潔,保持鴿舍通風和干燥。糞便等也要每天進行清掃處理,并對籠舍中的蟲類進行滅殺,以減少傳播途徑。②處理。鴿子患病后,需及時將病鴿進行隔離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若使用驅蟲藥,可在次日檢查驅蟲效果,并對隔離室進行打掃和消毒。在治療期間,可對病鴿增喂富含維生素的飼料,以補充其所需的微量元素,提升身體機能,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