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一位僅次于莎士比亞的英語文學作家,很多英美作家和評論家選的都是簡·奧斯汀。
另外,英國人最喜歡的100 部文學作品中,《傲慢與偏見》排第二。很多人覺得這本書只講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為什么對它的評價如此之高呢?
簡單地講,奧斯汀在這本書中所寫的內容以及她通過小說表達的觀念,濃縮了人類愛情和婚姻的共性。因此,這本書既適合當時的英國人看,也適合今天世界其他地區的人看。
《傲慢與偏見》里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奧斯汀生活的年代,即歐洲從農耕時代進入工業社會、從熟人社會進入生人社會的轉折期;地點是英國倫敦附近浪博恩村的莊園;人物則是當地鄉紳本納特一家,以及他們結交的其他上層社會的年輕男女。
本納特一家生活富裕,有5 個女兒。根據當時英國的繼承制度,女兒沒有繼承權,家產要由同族的男性繼承。因此,當女兒們到了待嫁的年齡,本納特夫婦就急著要為女兒們找到好人家,將她們嫁出去。
作者為什么要為本納特夫婦安排5 個女兒呢?
因為這樣便于在每個人身上設置一種不同的戀愛觀。大女兒簡美麗單純,只會看到別人好的一面。
她的想法很傳統、很現實,就是找一個有經濟實力的本分人。因為自身條件好,簡順順利利地嫁給了一位她喜歡、同時也喜歡她的年輕紳士。
二女兒伊麗莎白是小說的女主角,也是英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伊麗莎白有很多令人欽佩、愛慕的地方,她聰明又智慧,可愛又優雅,最重要的是,她沒有當時上層社會女性常有的低俗、無聊和物質欲等毛病,是作者筆下理想的女性。但是,過分的自信會讓她對男人產生偏見。小說男主角達西高貴善良,但是為人傲慢,這就讓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書名就是這么來的。
三女兒瑪麗自我感覺良好,愛表現,但最終也沒有嫁出去。四女兒凱蒂最不受關注,但是她后來經常和兩位年長的姐姐來往,見識大有長進。最小的女兒麗蒂婭則是叛逆少女的代表,她毫不顧及社會的道德準則,跟人私奔又差點被人拋棄。
奧斯汀安排這么多人物出場,一方面要在伊麗莎白身上賦予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人當襯托紅花的綠葉。那么,奧斯汀表達了有關完美愛情的什么看法呢?
首先,婚姻要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不能勉強,不能湊合。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把她的祝福給了擁有真正愛情的伊麗莎白和達西。或許正是因為特別看重婚姻中的愛情基礎,奧斯汀寫了一輩子愛情小說,自己卻終身未嫁。她曾經拒絕了一位富有的繼承人的求婚,因為自己不愛他。在奧斯汀看來,婚姻是不能勉強和湊合的。這一點在她的《理智與情感》中反映得淋漓盡致。
在《理智與情感》中,代表理性的是兩姐妹中的埃莉諾,她愛上了一位很不錯的青年愛德華。當聽說朋友露西已經和愛德華私訂終身有4 年之久時,她硬壓住了自己的感情。后來,愛德華因為在婚姻上不從母愿,被剝奪了繼承權,埃莉諾非常大度地幫助愛德華拿到了一個牧師的職位,讓他有經濟來源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轉而和另一位交了好運的青年結了婚。這樣,埃莉諾和愛德華才能終成眷屬。
其次,愛情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
詩人雪萊、拜倫、濟慈和奧斯汀是同時代的人,他們三個都是用生命去愛的,但這種頗為瘋狂的愛并不為奧斯汀所贊頌。在奧斯汀筆下,那些被感情沖昏了頭腦的人都沒有好結果。比如,《傲慢與偏見》中的小妹麗蒂婭、《理智與情感》中代表情感的瑪麗安,奧斯汀都在書中安排這兩個人吃了點虧,然后接受教訓。
奧斯汀為什么不贊成沖動型的愛情呢?這反映了女性在愛情中的不安全感,也和奧斯汀自己的經歷有關。奧斯汀對愛情其實是既渴望又害怕的。她的家庭背景和本納特一家非常相似,是當地的鄉紳。
奧斯汀早熟且才華橫溢,14 歲開始寫作,21 歲便完成了《傲慢與偏見》的手稿,在此之前已經轟轟烈烈地戀愛過。但是,那段無果的戀情讓奧斯汀一生在感情上都很謹慎。
再次,婚戀中的雙方需要是平等的。
奧斯汀追求的平等和后來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要追求的男女平等不同,因為二者生活的大環境不同,奧斯汀不可能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獲得男女之間的完全平等。奧斯汀所要的平等也不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而是兩個人在精神層面的對等。她筆下的女主角都是人格獨立、有主見、有自尊心,并且善于思考的知性女子。她覺得女性需要在知識層次和見識上與男性站在同等水平,這樣,二者在婚戀中才是對等的。這種思想至今也沒有過時。
最后,理想的愛情是要有物質基礎的。
為了愛情拋棄一切的做法在奧斯汀看來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在她的書中找不到跨越階層的愛。
奧斯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把那些不會隨時間、地點、人物而改變的愛情元素,從具體的愛情場景中剝離了出來。所以,即便在200 多年后,這些觀點也不過時,甚至對中國讀者也很有借鑒意義。
今天的中國社會,與奧斯汀描寫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首先,溫飽得到解決,人們過著小康生活,但是并沒有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這一點連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人也做不到。其次,年輕人接受過足夠好的教育,希望過一種優雅的生活,同時也因為教育背景不同而和上一代人產生了代溝。最后,年輕人尋求的是自由戀愛,而不是靠父母、熟人介紹,更不是靠包辦婚姻。這些特征今天中外的中產階級家庭都具備。正因如此,雖然全世界讀者的口味在過去200 多年里已經換了好幾輪,但奧斯汀的書依然有人讀。
除了愛情,奧斯汀還描繪出了兩個永遠存在的社會現象。
第一個是代溝。本納特夫婦關心的是婚姻,從來沒有問過女兒是否愛某個男子,女兒們關心的則是有關婚姻、愛情、青春的沖動刺激。這種現象今天依然存在。書中的父母看到女兒們長大后,都喜歡催婚,這和今天很多中國父母的做法也很像。
第二個是在和平時代人們對教養的追求。奧斯汀在小說中一直強調男女行為的教養,比如,對人禮貌,舉止優雅,談吐有風度,等等。在穩定的社會中,教養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比吃穿住行更重要。兩個世紀以來,奧斯汀的小說也一直是培養教養的教科書。
奧斯汀的寫作方法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頗有啟發。比如:首先,要選擇自己熟悉的場景講故事,因為只有自己非常熟悉,才能寫得好。中國很多成功的作家也秉承這個原則,比如,沈從文習慣寫湘西,張愛玲習慣寫上海,老舍習慣寫北京。
其次,要列舉各種可能性,然后挑選出自己中意的,讓讀者感到全面公正。奧斯汀的小說常常會描寫好幾個生活背景類似,但是行為和想法不同的對象,而她其實只中意一個。剩下的,就是用來做對比突出主人公的。這種寫法在今天寫報告時經常用到。比如,你要給領導寫一份建議書,而你的想法只有一個,但是只寫這一個似乎有點片面,還難免夾雜私貨。所以不如把主要的幾種可能性列出來分析,最后推薦一個你中意的。
最后,扁平人物和立體人物相結合。
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主角沒有配角。奧斯汀從不會隨意安排配角,而是給每個配角賦予一個特殊目的,承載她思想的一個側面。因此,每個配角都不是符號。當然,因為常常只有一個側面,所以他們是平面人。相比之下,主角則是立體的人,有很多側面,還會隨時間變化而發展。比如,《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和《理智與情感》中的瑪麗安,她們對男人的看法、自己的價值觀,都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而在配角身上,奧斯汀就不會浪費筆墨了。
有了各種可能性的對比、各種角色的對比,才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這便是西方人將奧斯汀的書作為愛情實操寶典的一個重要原因。
(摘自《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新星出版社,本刊有刪節,洪鐘奇圖)